再论柴窑

2017-10-12 06:28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耀州青釉器物

曹 斌

(新矿内蒙古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 016215)

再论柴窑

曹 斌

(新矿内蒙古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鄂尔多斯 016215)

晚唐五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基本形成“南青北白”格局。五代后期,又出现了被后世探究1 000多年、至今仍悬而为未解之谜的柴窑瓷器。柴窑相传为周世宗所烧,有“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之说。“四如”,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成为后世判断是否为柴窑器的标准。文章通过“五代天青釉多筋盏”与柴窑诸特征逐一类比,除“声如磬”不具备外,其他特征均能一一相对应,由此可得,该器物极可能便是苦苦寻觅未果的柴窑器物。

五代;柴窑;“四如”说;疑似柴窑器

Abstract: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i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in an important period before and after the basic formation of "South Green North White" pattern. Five generations later, the firewood porcelain, which has been furtherexplored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is still hanging for the mystery. Chai kiln legend for Zhou Shizong burned, "rain over evergreen clouds break, as the color to do the future," said. "Four as", blue as heaven, as a mirror, thin as paper, sound like chime, as a later judge whether the standard instrument.

By comparison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ilnto"five generations of Azure glaze and more tendons",this paper shows that, except"sound like chime" ,the device is likely to be wood kiln objects.

Key words:five generations; diesel kiln; "Four as" said; suspected wood kiln device

唐五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在中国南部地区,浙江越窑青瓷逐渐发展成熟,达到中国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巅峰。五代的秘色瓷为钱氏吴越国宫廷所垄断,成为我国最早期的官窑器,“臣庶不得使用”。唐人陆龟蒙吟咏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晚唐五代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赞叹曰:“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在中国北方地区,邢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唐李肇《国史补》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至五代时期,南与北、青与白各领风骚,《茶瓯》诗曰:“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两者并提,不分伯仲,这种支撑中国制瓷业的“南青北白”的格局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

五代后期,出现了被后世探究1 000多年,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的柴窑瓷器。柴窑,以五代时后周皇帝周世宗柴荣之姓所命名的窑口,是历史上真正的“御窑”。据明人曹昭《格古要论》记载,后周显德时(公元954—959年)为世宗所烧造。工匠向世宗请示烧造要求,柴荣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中说:“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柴窑,连古人都难得一见,足见其稀有程度,甚至有人怀疑,是否真正存在过柴窑。如果有的话,怎么会昙花一现,又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呢?

笔者有幸偶得五代一器,细观种种脉象,竟与书中所载的柴窑之器貌似,遂作此论,供有识之士雅正。因不能就断定为柴窑器,权称之为“疑似柴窑器”。

1 器物的主要信息

器物名称:五代天青釉多筋盏(图1)

器型:圆形侈口,口斜折沿,折沿下束腰,腰下斜弧腹,饼形平足。器内施全釉,器外釉不及底,釉下及底足处漏胎,器外腹璧间隔压印14条凹痕,宛若仰莲,器内呈现多筋,典型仿唐代金银器造型。

尺寸:口径13.2 cm,高4.5 cm,器物薄胎,壁厚不足0.2 cm,玉璧形底足。

釉色:器身施透明薄釉,釉色天青(青灰隐隐泛绿);釉质通透,明亮油润,酥油般光泽,幽然沉静;器施釉极薄,薄如蝉翼,状若披纱;器上多布细纹,纹似叶脉,纹路连接无规则,网格状分布;釉厚堆积处局部开片,开片为斜开鱼鳞状;因器物烧制时温度不均衡,局部釉面有矿物质析出现象,在釉层表面形成积聚,侧光下似波光粼粼的湖面。

胎:白黄土胎,胎质细腻、均匀,胎体施一层护胎釉,二次烧制漏胎处多有酱黄色类似烧焦痕迹。

底足:玉璧形平底足,修足娴熟,一气呵成。

支烧:先烧素胎,再蘸釉后二次入窑烧成;烧素胎时亦先刷一层薄而透明护胎浆;器物烧制时采用单匣正烧方式,底部有圆形垫圈式支烧痕迹,器内及口沿皆无支丁痕。

图1 五代天青釉多筋盏

2 与历史所记载的柴窑特征对照

2.1 与晚唐五代时期的器型相符

晚唐五代时期,碗盏之类器物多是仿金银器类型,花口、有筋、多曲等器物格外受到青睐,这从已发现的同时期器物身上得到印证。五代天青釉多筋盏(图2,似柴窑器),符合这一时期特点,本器物造型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唐鹿纹十二瓣银碗(图3)造型高度相似,唐鹿纹十二瓣银碗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为唐朝的盛食器,在器型上既有南方越窑影子,又兼具北方窑修胎、施釉、支烧等特点。柴窑本应是融南越北邢精华,南北相融下的产物,既兼南方越器之神韵,又立北方邢器之胎骨,方彰显皇家御窑瓷器气势,这也完全符合世宗踌躇满志,天下兼容之胸襟情怀。

图2 五代天青釉多筋盏(玉璧底足,多筋14条,仿金银器造型)

图3 国家博物馆藏唐鹿纹十二瓣银碗

2.2 “四如”说对照

明人张应文的《清秘藏》记:“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柴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此必亲见,故论之如是。其真余向见残器一片,制为绦环者,色光则同,但差厚耳。“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四如”说成为后人衡量是否柴窑的标准。

“青如天”,世宗所指“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一色与我们现在的天蓝、青灰、灰蓝等颜色到底哪个更接近呢?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汝窑花觚”时写道:“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后面又提到“汝窑磁较似”。五代天青釉多筋盏的颜色与宋之前的器物颜色均有所不同,恰恰与北宋汝窑颜色最为相近。古人所谓天青色,应该就是指这种青灰中隐隐泛微绿的绛青色,只不过汝窑瓷器釉层更厚,胎也多为香灰胎,在外观成色上略有差别(图4)。

图4 五代天青釉多筋盏(天青色)

“明如镜”,清高宗《咏柴窑碗》描述:“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五代天青釉多筋盏釉质清澈透明、光亮油润,光感犀利,幽然深沉。强光反射下,器物表面闪亮夺目,如身披银甲,亦像轻风吹拂过的湖面,波光粼粼,碧波荡漾;光线暗淡时,冷峻含蓄,腹部筋尽处更能体现那种箭镞飞矢的逼人寒光(图5)。

图5 五代天青釉多筋盏(油润似汝似镜)

“薄如纸”,过去一直认为,柴窑所说的薄如纸是指器物的胎体通透,胎壁薄如纸,但其实真正“薄如纸”所指应为器釉,说的是柴窑釉的厚薄程度。五代天青釉胎薄厚度不足2 mm,釉层更是极薄,薄似宣纸,远胜于越窑、邢窑等窑的其他器物的釉薄度。虽暂未测量其釉厚精确数值,但其程度足可用“轻似云雾,薄若幔纱”来表述了(图6)。

图6 五代天青釉多筋盏(釉薄似披纱)

“声如磬”,因五代天青釉多筋盏器外只施半釉,外下壁与底足皆黄土胎,敲击之下声音并不清脆,因此不具备“声如磬”这一特点。

2.3 滋润细媚有细纹

从本器物可见器釉具有特异性,施釉虽薄,但釉层表面多布有细纹,纹似叶片上细微筋脉,呈无规则的纵横相交分布。细视,器身的细纹并非一般瓷器所形成的釉内开片纹路,纹路更似凸起于釉面,与其他瓷器纹路截然不同,判断是因其特殊釉料配方所致的区别。清无名氏《南窑笔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配釉方法,釉中含有的多种矿物质粒度不同(具体成分待测定),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层自然流动,导致釉料内矿物质产生游离,受热后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玛瑙等物质析出并带至釉面,当温度下降时,所含的矿物质部分凝结在釉层表面,形成不规则并似凸起的釉纹(图7)。

图7 五代天青釉多筋盏(釉面多细纹)

2.4 多足麄、黄土

足麄,并不是指胎土原料粗糙或者淘洗的不够细腻,其实是指在经高温烧造过程中,大多数柴窑器物的漏胎部位会产生酱色似焦痕迹。麄,可表示为有焦痕,不匀净等具体意思。若单单只为表示器物底足漏胎且是黄土色,应该“足皆黄土”就罢了,明人曹昭也不用多此一举,表述成“多足麄、黄土”。

从笔者所持器物上也可得到印证(图7底部),器物胎土实际是经过精心选料并多次淘洗获得的,胎土不但细腻,而且颗粒匀净。柴窑是皇家专供瓷器,若说在胎土选择、淘洗加工上随意而施、粗糙不堪,无论如何也讲不过去。柴窑器物是经过二次烧造的,先烧素胎,然后在烧好的素胎上二次施薄釉,以保证成器的质量和达到釉薄如纸的特色;在烧素胎时,亦先刷一层透明护胎浆,这也造成烧造过程中因护胎浆釉受热不均匀产生烧焦痕迹,即所谓的“足麄”。

2.5 以琉璃、玛瑙、金石为釉

值得参考的史料是无名氏的《南窑笔记》,文中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响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记叙了柴窑釉药成分,似与后来的汝瓷有相似之处。

从所持器物上明显看出,器物釉色浑然天青一色,因釉料稀薄,釉内配方中含玛瑙等物质,胎釉结合紧密,除了烧造过程中的玛瑙成分析出,在釉面上形成似纤维化的细纹外,绝无流釉现象,且几乎无色差。在光线照射下,析出并凝结在釉层表面的物质,像风轻轻吹拂过的湖面而波光粼粼(图8)。

图8 五代天青釉多筋盏与五代后期耀州花口盏瓷片标本

2.6 “出北地”之说

曹昭曾在《格古要论》中记载“柴窑出北地”,“北地”在哪里?有多种不同看法:一是河南郑州说,明人王佐曾对曹昭《格古要论》进行增补,章次也有变更,名《新增格古要论》,其中提到“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这是郑州说的来源和主要依据,目前持该说法人为多;二是“北地郡”说,禚振西先生根据历史有关文献资料及对古代碑文的研究所知,自古就有“北地一郡”,自秦设立,一直到保定二年(526年)仍有记载 “北地郡”的实证,北地郡大致所指范围就是现陕西与甘肃、宁夏一带的地区①禚振西之《柴窑探微》,来源:《收藏家》2001年第8期,作者:禚振西。;三是其他说,主要有本无柴窑说、出饶州说、出湖田说、出鼎州说、出越窑说等多种说法不一。

对于以上种种,笔者最为认同禚振西先生的“北地郡”一说。其一,“北地郡””是有史料记载作为支撑的,所记载时代也能够前后衔接起来。其二,通过对比,五代天青釉多筋盏与耀州系各时期器物有一定的连接关系,显然是受到了越窑秘色瓷器影响,又结合耀州原有烧造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笔者曾重点关注耀州系所辐射区域的器物,五代天青釉多筋盏与耀州系五代及北宋早期器物,在型制、修胎、施釉等方面有较明显相似和传承关系(图9)。其三,2016年3月23日的人民网-陕西频道曾报道过陕西富平朱华乡银沟村唐宋窑址考古发现,共发现古窑炉318座,银沟瓷窑遗址初步断定是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窑址群。从所采集的瓷器标本看,出土的瓷器呈现黑瓷和白瓷、青瓷、青白瓷等多品种,前期主要黑白瓷,后期(五代—北宋)青瓷比重明显增加,而且有理由相信当时已经掌握了胎、釉的二元(包括二元以上)配方技术,针对这么大一个窑址群,众多学者均判断该窑址应与鼎州窑或柴窑有着极深渊源②人民网-陕西频道.陕西富平银沟遗址考古初现成果发现古窑炉318座[EB/OL].[2016-03-23].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6-03/24/content_13697989.htm.。其四,笔者所持器物恰恰也来源于这一区域内。

图9 五代后期耀州满釉支烧盏

笔者对禚先生之意见基本认同,但柴窑也不能简单说是出自于耀州窑,因为在柴窑出现之前,耀州系周边虽然窑口众多,但主要以烧制品质不精的粗瓷为主,五代时期突然发生巨大提升,从一定意义上说,柴窑更像是耀州系发展的前端和推力。因为柴窑的创烧,借助皇家之力推动,成就了耀州系各窑口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青瓷烧制技术上,促使耀州系各窑之间相互吸收,创新与融合。自柴窑后,耀州系青瓷水平达到技术上的顶峰,比肩于越窑秘色青瓷器。

3 结束语

笔者通过与相关史料中所记载的柴窑诸特征逐一类比甄别,所藏五代天青釉多筋盏除去“声如磬”之说的特征不具备之外(“声如磬”特征可能是指后期成熟起来的耀州系瓷器的特点),与柴窑相关描述的诸特征均能一一对应。有理由相信:该器物极有可能便是大家苦苦寻觅未果的柴窑之器物。笔者大胆推测柴窑极有可能起源于“北地郡”,大概窑址位于陕西富平、铜川、旬邑这一带区域内,与后来以铜川黄堡窑为中心的耀州窑系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关系,并使之炉火旺盛,千年传承。

以上表述,虽有实物进行佐证,但由于个人所学有限,人轻言微,自认不足以窥视柴窑之一般,仅为个人理解的“一家之说”,权当水面偶投一石,但求激起一许涟漪罢了。

Maintain and Theory

CAO Bin
(Energy New Mines in Inner Mongolia Energy Limitecl Liability Company, Ordos 016215, China)

G122

A

曹斌(1967-),男,硕士研究生,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美国认证协会ACI国际注册艺术品(古陶瓷)鉴定评估师,中视鉴藏(北京)艺术品鉴定中心特聘专家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陶瓷。E- mail:cb-happy@163.com.

猜你喜欢
耀州青釉器物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知足(竹)常乐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耀州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