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刚 辽河油田总医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提升术位点种植体稳定性的共振频率分析(RFA)定量比较研究
许刚 辽河油田总医院 (辽宁 盘锦 124010)
目的:探究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提升术位点种植体稳定性的共振频率分析(RFA)。方法:选取2015年5月
~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3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种植,研究组采用上颌窦提升术位点种植,采用共振频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种植体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半年后其种植体的稳定系数明显高于种植体植入时,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半年后其稳定系数为(82.68±4.72),参照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半年后其稳定系数为(76.35±4.26),对比P<0.05。结论:在上颌后牙区采用上颌窦提升术位点种植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其种植体稳定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上颌窦提升术 种植体 共振频率 常规种植
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口腔种植修复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人们缺失牙的常用修复方式,但是上颌后牙区一直以来由于骨质相对薄弱及骨量相对不足造成种植体的置入困难[1]。上颌窦提升术位能够很好的解决由于上颌区残余的骨高度不足的缺陷而广泛用于上颌区的牙种植。而种植体的稳定性也是检测患者种植成功的重要衡量指标,目前临床上检测种植体稳定性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共振频率分析法使用最多,其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效果优良,能够对种植体的植入以及植入后随访的稳定定进行很好的评价[2]。为了进一步探究采用共振频率分析来评估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提升术位点种植体稳定性,对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现将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指征,入组前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剔除和研究无关的干扰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35例,在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5.26±3.48)岁。在参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32±3.52)岁。两组患者除治疗方式相异外,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对比P>0.05,存在可比性。
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以及凝血异常等;存在夜间磨牙或有紧咬牙等习惯;患者存在进行性的牙周炎或患有根尖周炎;有长时间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患者有鼻炎或上颌窦炎。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全方位对口腔进行检查,以及指导患者的口腔卫生,必要时进行全景片的拍摄或CT检查。
参照组采用在上颌区牙缺损处进行常规种植。方法为:手术人员将患者的上颌区牙缺损处进行充分暴露,在手术区域的颊侧及腭侧施行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在患处的牙槽嵴顶处进行横切口,翻开全层瓣暴露患者的牙槽嵴,根据Straumann的种植系统进行标准化的植入种植体操作流程。
研究组采用上颌区上颌窦提升术进行种植。方法为:术者充分暴露患者的上颌区牙缺损处,在手术区域的颊侧及腭侧施行局部浸润麻醉,在牙槽嵴顶不进行横切口,然后在近中部位辅助做垂直切口,将全层厚瓣翻开,充分暴露患者的牙槽嵴和颊侧骨壁。进行开窗时,骨窗位取在颊侧牙槽骨上,根据患者上颌窦的实际解剖结构从而确定骨窗的大小和方向,以能够进入上颌窦的窦腔为宜。然后采用超声骨刀对患者的窗口进行去骨操作,完成开窗后充分暴露上颌窦底黏膜,进而对黏膜进行分离,达到足够的高度,最后根据Straumann的种植系统进行标准化的植入种植体操作流程备洞。相关人员取患者的静脉血进行分离,取中层的纤维蛋白凝结物压成膜,将其种植入上颌窦的黏膜下方,将分离出的下层红细胞及血小板植入上颌窦腔中。随机植入种植牙,在颊侧牙槽骨的开窗位置植入骨粉,使用胶原膜覆盖骨窗,在其上方覆盖中层的纤维蛋白凝结物压成膜,最后进行无张力缝合窗口。
观察两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时及植入半年后的种植体的稳定性,比较其稳定系数。
稳定性采用共振频率分析(RFA)仪进行检测,安装传感器后在种植体的近端、远端、颊侧和腭侧方向以及垂直方向进行测量,最小值即为测量种植体的稳定系数。
稳定系数(ISQ):范围为1~100,ISQ在60~65说明种植体获得初步的稳定性,复诊过程中,检测ISQ≥65说明种植体的骨结合稳定性良好。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种植体植入时及植入半年后的种植体的稳定性采用(±s)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时及植入半年后的种植体的稳定性的对比:两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半年后其种植体的稳定系数明显高于种植体植入时,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时其稳定系数为(72.24±4.25),参照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时其稳定系数为(71.35±3.41),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半年后其稳定系数为(82.68±4.72),参照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半年后其稳定系数为(76.35±4.26),对比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时及植入半年后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在种植体植入时及植入半年后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对比分析(±s)
分组 例数 种植体植入时 种植体植入半年研究组 35 72.24±4.25 82.68±4.72参照组 35 71.35±3.41 76.35±4.26 t 0.8946 5.4530P>0.05 <0.05
种植体的稳定性通常是判定种植成功的先决条件,其稳定性指的是种植体在抵抗轴向、侧向和旋转作用时能够保持稳定的能力[3]。临床上将种植体的稳定性分为初期稳定性和次级稳定性,初期稳定性主要就是种植体与制备的窝洞之间的机械固定,如果初期稳定性差很可能会造成种植体与骨组织之间的发生细微的动摇,从而引起种植体的失败。目前临床上测定稳定性采用的方式有很多,但共振频率分析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的原理就是采用压力传感器进而发出特定频率来使种植体震动,将种植体的震动抵抗力通过相应的设备转化为稳定系数(ISQ),以此来测量种植体的稳定性。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植入时及植入半年后的种植体的稳定系数均超过65,说明种植体的稳定性均较好,但采用上颌窦提升术的华智能和其种植半年后的稳定系数达到了(82.68±4.72),其稳定系数明显高于常规种植患者半年后的种植体稳定系数。说明采用上颌窦提升术能够明显提升种植体的稳定性,对于患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颌后牙区上颌窦提升术位点种植体采用共振频率分析,其稳定性良好,所测稳定系数较高,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1] 马岚,曲哲,张翔.不同方式植入上颌后牙区种植体的共振频率分析比较[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10(1):36-39.
[2] 杨春山,郑佳,孟琪,等.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位点保存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4):79-82.
[3] 莫嘉骥,钱姝娇,朱钰,等.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植入Straumann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6,14(1):19-23.
1006-6586(2017)18-0053-02
R783.6
A
2017-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