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旨在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语篇特征以及语篇的功能性状。研究表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可以用于包括十四行诗在内的文学文本的语篇分析,它可以清晰地展现语篇特征和语篇成型过程,为莎翁十四行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系统功能语言学 功能 语篇分析
莎士比亚(1564~1614),是英国文学史上卓越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在内的众多经典作品。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在154首十四行诗中,第十八首代表性极强,反响较大。学界对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研究主要包括:诗歌语篇的翻译实践与比较,关于诗歌主题的探讨,诗歌的美学研究,以及对意象因子的各种讨论。
通过分析发现,很少有学者从语言学,特别是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语篇表达进程。鉴于此,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旨在呈现该诗的功能语篇衍进及成形轮廓,以期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由语言学家Halliday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是当代影响最大的语言学流派之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是多功能的,它主要包括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每个元功能分别下设二级子系统。
概念功能指说话人关于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即表征世界,由经验功能(expe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构成。经验功能作为表征经验的一种模式,是人类对客观(内部/外部)存在的反应,可以由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具体表达。
语言除了具有表征世界的功能外,还可以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其他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等功能。我们把语言的这种功能称作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它主要通过语气结构和情态等体现。
语言具有组织信息、连词成句、组句成章的功能就是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在功能语法中,主位(theme-rhyme)结构和衔接(cohesion)手段共同达到语篇的衔接(coherence)效果,说明语篇功能。
二、莎翁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功能语篇分析
徐葆耕评价莎士比亚“是雄踞在文艺复兴巅峰上的高吻苍穹的鷹。在他站立的地方,没有第二个人同他比肩。”数百年来,莎翁十四行诗吸引了无数中外学者的关注。就第十八首而言,诗评论家凡德勒曾说,“有很多值得赞扬的地方。”Sonnet 18原文如下:
Line1: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Line2: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Line3: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Line4: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
Line5: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Line6: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Line7: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Line8: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Line9: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Line10: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Line11: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Line12: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Line13: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Line14: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一)概念功能及其及物性
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共同反映概念功能。而经验功能又可由及物性和语态来表现。韩礼德把及物性划分为六大“过程”类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过程本身(process)、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和环境角色(circumstance)共同说明一个过程。
分析发现,十四行诗第十八首,共16个小句,从及物性来说,运用10次物质过程、4次关系过程和2次行为过程。由此可见,莎翁主要采用实体动作来表达叙事/叙述意义。
物质过程指做某事的过程,主要涉及动作者(Actor)、目标(Goal)和描述动作发生的时间、方式和条件等的环境成分。比如:Line3包括动作者“wind”、目标“buds”、和隐性环境角色“in May”。
反映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的过程,就是关系过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修饰/归属(attributive)型”和“认同/识别(identifying)型”。它们所涉及的参与者角色与物质过程的不同,主要包括:被认同者(Identified)、认同者(Identified)、属性(Attribute)和载体(Carrier)。属性和载体成对出现,且位置一般不能互换。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4个关系过程,都是归属类的关系过程,只是内部模式不同。我们分别以Line2和Line4为例。
Line2的意思是“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其中载体为“Thou”,属性由两个形容词,即“lovely”和“temperate”充当。按照这个模式继续划分,该小句属于内包式(intensive)关系过程。与之相反,Line4属于所有式(possessive)关系过程,其中,被占有者(possessed)是“date”,占有者(possessor)则是“lease”。
行为过程指包括呼吸、咳嗽、叹息、做梦等生理活动在内的过程,一般只有行为者(Behaver)作为句中的参与者角色。Line13可以解析为:“So long as men[行为者]can breathe[行为过程],or eyes[行为者]can see[行为过程]。”
(二)人际功能及其语气和情态
语气系统和情态结构共同构成语言的人际功能。语气系统(mood system)包括疑问句(interrogative clause)、陈述句(declarative clause)和祈使句(imperative clause)等。莎翁的十四行诗开头便用疑问句提问信息,征求意见,实为表达一种索取的愿望。他把听话者比喻成可爱的夏日,实则是向对方表示一种爱慕之意。除此之外,全文多用陈述语气给予信息。
情态结构由情态(modality)和归一度(polarity)构成。情态又有情态化(modalization)和意态化(modulation)之分。根据诗歌原文发现,莎翁以认知情态动词“shall”为主轴,用语气强化情态动词“can”做辅助,展示他的爱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我们常说“零情态词、高情态值”。这映射到归一度,就是除出现3次明确的经常性频率(如sometime和often)外,其余都表示隐性高情态值。文中还使用1次(Line13)非常态化概率性表达。
(三)语篇功能及其主位和衔接
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衔接手段由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和连接(conjunction)三种方式构成,并主要由语法词汇体现。
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突出特点就是高频使用第二人称代词“thou/thee/thy(相当于现代英语的you)”,以及第三人称代词“his”,这些都属于照应重复的范畴。除代词的使用外,莎翁在词汇的选择上也可谓技高一筹,如同义词对“declines”和“fade”和反义词对“short”和“external”等。这样的布局可以使诗歌语篇的对话性和协商性得以强化。
分析Line14,发现该句其实是一种省略形式,即“So long lives this(sonnet),and this(sonnet)gives life to thee”。但在实际语篇中,代词“this”也可以单独指代上下文内容,故仍值得商榷。
就连接而言,该诗主要运用小句间的连接成分,达到连贯的复杂语义关系。分析显示:“But”体现的转折关系(如Line9),由“So long as”表达的转折关系(如Line13),甚至在Line14中,“lives”和“gives”也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共同说明主位结构。主位是句子信息的起点,是第一个小句成分,余下的部分都是述位。主位有标记性(marked)和非标记性(unmarked)之分。综观该十四行诗,共有6个小句使用非标记性主位。以Line5为例正常句式表达应为:
Sometime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too hot。
主位(无标记) 述位
而原文,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主位(有标记) 述位
则是非标记性主位的表达形式。
三、结语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运用三大元功能对莎翁十四行诗语篇的功能性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十四行诗语篇形成的过程及语篇特征。研究發现:1.就及物性而言,十四行诗主要通过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推动文本衍进,表达叙事意义,而极少涉及其他过程;2.从人际功能来说,莎翁惯用情态化动词“shall”,以陈述语气的方式,表达他的爱慕之情;3.语篇功能的凸显特征,就是通过照应的手法,高频使用人称代词“thou”以及“his”;有趣的是非标记性主位和标记性主位的使用比例竟基本均衡。
参考文献:
[1]罗益民.传记学坐标之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研究[J].国外文
学,2004a(2):66-74.
[2]文军.屠岸译莎翁十四行诗第18首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5,(4):44-45+51.
[3]范志慧,张成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三种译文比较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38-142.
[4]郑元会,苗兴伟.诗歌翻译中人际意义的建构——评莎士比亚
第十八首十四行诗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04-107.
[5]兰军.论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兼析莎士比亚第十八首
十四行诗的四个汉译本[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81-184.
[6]蔡蕾.莎士比亚十四行诗Sonnet 18译文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41-144.
[7]卢俊燕.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主题刍议[J].山西财经大学
学报,1999,(S1):134.
[8]罗益民.宇宙的琴弦——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音乐主题
结构[J].名作欣赏,2004b,(4):39-44.
[9]李正栓,王明.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永恒主题[J].河北学刊,
2013,(2):10-111.
[10]李金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的审美建构——基于模糊
语言学的视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38-41.
[11]白立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summer”意象的翻译[J].深圳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22-127.
[12]田俊武,程宝乐.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意象[J].外语与
外语教学,2005,(12):23-25.
[13]王改娣.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意象特征探微[J].外国文学,
2006,(2):65-69.
[14]沈弘.“或许我可以将你比作春日?”——对莎士比亚第18首
十四行诗的重新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7,(1):12-18.
[15]曹明伦.“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兼与沈弘先生商
榷[J].外国文学评论,2008,(3):35-40.
[16]梁志坚,陈国华.夏天? 春天?——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中“summer”及其汉译的重新认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7):60-63.
[17]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M].London:Arnold,1994.
[18]Halliday,M.A.K.& Christian Matthiessen.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4th ed)[M].London:Routledge,2014.
[19]He Wei,Zhang Jingyuan,Zhang Jiao & Jia Peipei.
Functional Syntactic Analysis of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5.
[20]徐葆耕.西方文學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2.
(张可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