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瑜, 张春侠, 赵淑玲
(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感染防控的效果
张 瑜, 张春侠, 赵淑玲
(江苏省徐州市儿童医院 感染性疾病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个性化护理; 手足口病; 感染防控
手口足病是一种发疹性的季节性传染病,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1], 临床表现为手、足皮肤或口腔黏膜上出现类似水痘样的小疱疹,严重者可出现心肌炎、脑膜炎等并发症[2-5]。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及学龄期儿童好发,潜伏期一般为2~5 d[6], 病毒寄生在患儿咽部、唾液、疱疹和粪便中,不仅可通过唾液、喷嚏、咳嗽传染,还可通过手、生活用品及餐具等间接传染[7]。因此,针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再次交叉感染非常重要[8]。本研究对手足口病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后,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40例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时体温37.5~40 ℃, 并在手掌或足底周围出现炎性红晕,个别有咳嗽、食欲不振等症状,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2~8岁,平均(4.7±0.8)岁。将40例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儿间性别、年龄、病情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2组接采用常规治疗[9]: 保持患儿清洁,尤其是口腔卫生,饭后漱口,防止继发性感染,当口腔存在糜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金霉素或鱼肝油等,加快糜烂愈合速度; 修剪患儿指甲,可包裹双手以防患儿因痛痒抓破皮疹而再次感染。对于臀部出现皮疹的患儿,保证臀部干净,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注意清理大小便; 确保患儿穿戴整洁、柔软,经常更换; 对于发热(高于38.5 ℃)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 ① 口腔卫生与饮食护理。告诫家长督促患儿饭前饭后以淡盐水漱口,若存在明显疼痛,可口含康复新液。若患儿因口腔疼痛拒食,易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需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适当情况下可补液治疗,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② 发热护理。患儿为低热或中等发热时,应及时喝水,防止脱水,并加强体温检测,当患儿体温超过38.5 ℃, 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③ 皮肤护理。对患儿的皮肤破溃处及时清理,必要时可涂抹炉甘石。密切观察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如皮肤、面色或四肢末端是否出现紫绀,是否有呕吐、抽搐等症状,对于出现紧急重症的患儿要加强护理。④ 心理护理。温柔体贴地对待患儿,消除其恐惧情绪,可采用奖赏方式鼓励患儿配合治疗,告诫家长注重患儿的个人卫生。
1.3 评价指标
① 皮疹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10]: 记录2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② 治疗效果评价[11]: 痊愈,指患儿连续3 d体温正常,并无其他临床症状; 有效,指患儿连续3 d体温检测有下降趋势,其他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无效,患儿连续3 d体温及其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皮疹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
观察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1 2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比较 d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表2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手足口病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12]。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在发病的第1周传染性最强[13-15], 人与人之间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传染的[16]。儿童患上手足口病后,若没有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病情加剧,造成中枢神经病变,如引起脑膜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等[17-18], 因此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采取护理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目前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为主[19-20]。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并且患儿需隔离,以防传染给其他儿童。本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通过加强患儿口腔及皮肤卫生,及时处理儿童发热病情等,患儿皮疹消退时间及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同时加强了家长对手足口病的重视,用鼓励、奖赏的方式让患儿配合治疗,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与其他研究[21-22]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手足口患儿采取个性化护理,可缩短患儿治疗时间,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 王翠肖. 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9): 234-235.
[2] 宋凤美. 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3): 125-129.
[3] 马洁葵, 李绮慈.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J]. 护理学报, 2013, 20(8): 45-47.
[4] 康彩英, 王雷, 刘兴茹. 临床护理路径在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1(35): 3962-3963.
[5] 钱美英. 28例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循证护理实践[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12): 1179-1182.
[6] 黄敏. 个性化护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防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10): 138-140.
[7] 刘淮涟, 谢美, 王爱春. 护理路径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2): 202-203.
[8] 梁艳. 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19): 112-113, 116.
[9] 马兰兰. 品管圈在儿科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 30(16): 60-62.
[10] 周小娟.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与管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3): 292-294.
[11] 梁红玉. 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以及护理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26): 14-15.
[12] 邱玉红. 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及预防[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14): 59-60.
[13] 李英琴. 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02): 31-32.
[14] 王晓红. 浅谈控制儿科门诊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体会[J]. 中国治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6, 33(2): 209-210.
[15] 沈雅波, 潘晓琤. 儿科门诊传染性疾病交叉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J]. 中国乡材医药, 2016, 23(8): 93-94.
[16] 蔡淑芬, 彭东娟, 陈富巧. 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12): 51-52.
[17] 邢彩英, 徐兵, 蔡娟, 等. 小儿手足口病重症征象的早期识别及护理[J].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7): 735-736.
[18] 张青, 谢婉花, 林艳.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 护理学报, 2009, 16(12): 44-45.
[19] 孟庆玲. 21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护理[J]. 护理学报, 2009, 16(6): 52-53.
[20] 吴奕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 2009, 8(3): 38-39.
[21] 楼晓芳, 蒋敏, 马美芳, 等. 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3): 244-246.
[22] 吴立青, 刚晓光, 于俊华. 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与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12): 45-46.
R 473.72
A
1672-2353(2017)18-192-02
10.7619/jcmp.201718067
2017-05-18
江苏省徐州市科技项目(XZZD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