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哲学方法论研究

2017-10-11 07:20江泳辉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江泳辉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哲学方法论研究

◎江泳辉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是对中国近三十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深刻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从哲学视角阐释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有助于了解和认识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工作目标、基本方法和动力机制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利于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的丰富内涵。

扶贫开发;实事求是;普遍联系;群众路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它上升为关乎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要事、大事。围绕扶贫开发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大量重要指示,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思想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必须以这一思想指导实践,不断开创新局面,努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一、深刻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深刻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求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中,特别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2016年1月4日至6日,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1]告诫我们,扶贫开发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愿出发。针对城乡贫困状况,以及扶贫开发中遇到的各种因素、各类问题,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因情制宜,实事求是,科学谋划,坚决反对扶贫开发工作中的盲目跟风、生搬硬套、欺上瞒下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二)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习近平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指明了“怎么扶”的问题,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和把握。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贫困转富裕过程的变化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习近平一再强调“凝聚力”“内生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讲话时,他鼓励贫困群众向贫困宣战:“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2]实践中,扶贫开发工作中应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一方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清扶贫开发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切忌拍脑袋、瞎指挥,杜绝短视行为、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大胆探索,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能动作用,把新形势下扶贫开发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不断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二、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内涵深刻,生动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一)坚持普遍联系观点,注重系统思维

习近平强调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强化系统思维。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3]小康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龙头,它的核心是“全面”,“短板”是贫困人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作出了贡献,有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但目前贫困人口还有4000万之多。“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关标准,贫困地区发展滞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因此,党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扶贫开发当作重要的政治任务,千方百计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4]“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全面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消除贫困已成为新形势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目标,也是消除两极分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扶贫开发与中国梦的实现休戚相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6]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13亿中国人民的力量,必须与4000多万贫困群众合为一体,团结带领他们早日改变面貌,实现脱贫致富。

习近平提出大扶贫格局思想,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7]阐明扶贫开发不能只是依靠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的力量,而要广泛动员多方力量,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共同推进。大扶贫格局要求多个主体之间通力合作、无缝对接;要求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工程、生态环境建设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有效开展。

扶贫开发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013年10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明确“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六个精准”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是有机统一体。精准扶贫要取得实效,必须准确找到扶贫对象——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扶贫对象精准是前提。根据扶贫对象各自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帮扶,做到项目安排精准。保证扶持项目实施得力、切实有效,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没有一定的资金来源或资金安排不当,精准扶贫的成效必然大打折扣。扶贫开发过程中,只有项目支持、资金保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措施到户、到人,要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所面临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问题与困难。扶贫开发作为一个庞大工程,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众多扶贫项目、扶贫资金都需要基层组织的具体实施。因村派人是否精准,直接影响扶贫效果。最后,要对扶贫开发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估,防止短视、作假、贪污等现象发生,必须做到脱贫成效精准。可以说,“六个精准”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成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运用整体思维、系统思维,有助于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增强扶贫开发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协同性和统一性。

(二)坚持事物永恒发展观点,着眼事物前进上升趋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及艰巨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反复阐明事物的发展不是平直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期间,听取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时,就加大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提出了“四个切实”的要求,为解决贵州省扶贫开发工作遇到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年底统计,全国有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8]这些数字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从2015年至2020年,7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少1170万人,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开启了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内源扶贫等扶贫新思路,以中国精神作支撑,以中国力量作后盾,以中国梦想作愿景,全国全党全军齐发力,确保“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三)契合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造成中国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就贫困地区而言,生存空间、资源禀赋和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等是影响贫困的外部因素;贫困人口的素质、思维、能力等则是影响就业、收入与地位差别的内部因素。开展扶贫开发,需要外部条件,如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保护等。但最根本、最要害的还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9]习近平强调“扶贫必须扶智”,“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10]也就是说,扶贫开发必须坚持内因与外因结合,借助外力的同时更要依靠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实干、苦干,才能真正改变落后面貌,挖掉贫困根子。

(四)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

扶贫开发工作存在诸多矛盾。如产业基础与基础设施配套的矛盾,共性扶贫与个性扶贫的矛盾,直接扶贫和间接帮扶的矛盾,近期扶贫与远期扶贫的矛盾,就地开发与异地开发的矛盾,政绩工程与民生工程的矛盾,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的矛盾等。解决矛盾,就要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所言:“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11]以一般地区的贫困与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相比为例,习近平指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12]在工作中要分清主次、轻重,避免片面性、均衡论,做到片区的“漫灌”与个别的“滴灌”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表面上是统筹兼顾,实际上却是主次颠倒,甚至顾此失彼。

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线路

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坚持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法宝。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30余次到国内各地考察,着力解决扶贫开发问题。不难看出习近平心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想贫困群众之所想,急贫困群众之所急,始终彰显“执政为民,勤政爱民,心系于民”的情怀。2012年12月,习近平在河北阜平考察时痛心指出:“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流和挪作他用,和救灾款被挪用一样,那是犯罪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坚决反对,坚决查处。”[13]次年3月,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时表示:“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14]2016年7月,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习近平强调:“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15]习近平的话语、批示、态度、立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他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集中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

(二)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

党在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领导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坚定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要求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尤为明显。习近平指出:“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顽强的工作作风和拼劲,满腔热情做好脱贫攻坚工作。”[16]可是,只有领导干部的积极性,而没有贫困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结果就会成为少数人的空忙,扶贫开发不可能有所成绩。因此,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和激发贫困群众的自觉性、主动性,让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监督,保证扶贫开发的合理性、公正性。

[1][2][3][4][7][9][10][11][15][16]李 贞、雷龚鸣整理:《习近平谈扶贫》,《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9月1日。

[5]《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求是》2015年第7期。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8]《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一论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人民日报》2015年6月25日。

[12]刘永富:《打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扶贫攻坚战》,《农产品加工》2014年第5期。

[13]《习近平在河北农村考察》,《北京晚报》2012年12月31日。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责任编辑:李冬叶

潘 一·书画作品

F323.8

A

2095―7270(2017)09―0019―04

(本文作者:中共娄底市委党校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光荣传统搞好新时期党建工作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