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强
注重加强青年社会组织自身建设
◎康晓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型重构,青年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并伴有强化的趋势。有效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自身的建设是基础和前提。加强青年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搞好内部制度建设,提升自主性、自治性,推进信息公开,使其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组织;青年;自身建设
青年社会组织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日益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要“更好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青年社会组织要有效发挥社会功能,除了外部环境的支持外,其自身的成长与建设更具有基础性意义。
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最富有朝气、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是社会中最富有活力的部分。关注青年,就是关注国家、社会的未来。习近平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语重心长、充满期待地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帮助和支持广大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发光发热,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激情和力量。[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的转型重构,青年的组织化有强化的趋向,呈现出“场域”多样化、运行网络化、项目多维化等鲜明表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青年社会组织有近100万个。社会组织治理体制转型的拓展和深化,为青年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需要的存在和存在的需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青年社会组织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可以预见,未来青年社会组织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趋向。
青年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既具有社会组织的一般属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主要有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类型多样。目前关于青年社会组织的划分有不同视角,如根据青年群体的不同分布划分为社区青年自组织、职业青年自组织、休闲青年自组织、网络青年自组织、宗教青年自组织、公益青年自组织等,如根据服务的范围大小划分为互益类和公益类等等。这些视角丰富了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认识维度。
第二,以网络为主要联结平台。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性、主导性、先导性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有力推动着社会变革、创新和进步。青年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基于互联网的属性和特点,许多青年社会组织以网络为主要联系平台运行项目、开展活动,这是所以青年社会组织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以网络为依托、载体而生成的网络青年自组织在近年来更是得到蓬勃迅猛的拓展,大大拓宽了社会组织的边界和空间,这是在传统社会体制中难以想象的。
第三,发展结构不均衡。从总体上看,青年社会组织总量可观,成长速度快,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而非数量性问题。这种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已取得合法身份的青年社会组织中,社会团体较多,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较少,尤其是以青年为主体成立的基金会捉襟见肘;从区域结构来看,东部地区的青年社会组织需求旺盛,而中部、西部地区的青年社会组织发展较缓慢;从城乡结构来看,源于城市并在城市开展项目活动的青年社会组织居多,而基于乡村的的青年社会组织较少,发挥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场域不平衡,聚焦于会员服务、兴趣爱好方面的居多,而涉足教科文卫、专业技术方面的比例偏低。[2]
青年社会组织要有效发挥社会功能,自身的成长与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这种自身建设既有有形的人力资源开发,也包括无形的制度建构以及自主性的激发。有形建设和无形建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以内部动力助推青年社会组织不断生长。
(一)加强青年社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
青年社会组织的成员大都是兼职,时间、精力有限,面临着缺乏骨干人才的困境。同时,参与活动遵循自觉自愿原则,成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稳定性差。部分青年社会组织代表指出,由于青年社会组织人员的志愿性有余而专业化不足,导致了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志愿者因其工作的有效性不足而缺乏必要的正向反馈激励,逐步失去了参与某些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专职人员的不足导致组织项目活动延续性不足。此外,目前我国青年社会组织专业化人才在职业预期发展空间、社会保障、培训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社会公众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认可度还比较低,人才“留不住”问题凸显。解决这些问题须从以下方面努力:
第一,要创设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组织人力资源的潜能、创造性和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青年社会组织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具备吸引并留住具有风险精神的人才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青年社会组织将很难大有作为,也很容易走向衰败。创设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建议:对于专业化的青年社会组织“领军人才”要用高薪吸引。建立员工薪酬与职级挂钩的梯形增长机制。重视人性化关怀。青年社会组织在各方面要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提供有温度的、暖人心的和谐人际关系环境,让他们在青年社会组织工作感觉有价值、有成就感,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第二,建立青年社会组织人才认证体系。目前,青年社会组织领域的职业资质只有社会工作者一项,远远落后于其发展的需要。建议建立系统性的、权威的、可查证的青年社会组织人才培训、认证体系,尝试设立青年工作师职业资格,培养熟悉内部治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资金运作、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专业性人才。
第三,提高人力资源的评估效度。对青年社会组织人力资源进行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其核心是绩效评估。强调绩效导向是青年社会组织人力资源评估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内部制度建设
一个组织的制度化水平越高,其生命力就越强。青年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既是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又是其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青年社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自身的规范化建设,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章程为轴心,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制度安排,规范活动行为,努力提升社会公信力。
第一,树立组织章程的权威性、稳定性。青年社会组织的有序运行,有赖于章程的制订及其有效施行。章程的制定必须动员组织成员、会员广泛深入讨论,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同时,章程必须保持相对稳定性,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必须符合民主程序,动员组织成员、会员广泛参与。
第二,建立健全民主、规范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首先,确立理事会为组织最高决策机构,提高决策科学性,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要注重从制度设计上力戒秘书长“专权”现象的发生。其次,确立内部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例如,决策议事规则、项目开展程序等,让组织在制度的逻辑轨道上有序运行。
第三,健全员工的人事档案制度、劳动人事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薪酬分配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等,为其安心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切实增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价值认同、身份认同、社会认同。
(三)引导青年社会组织提升自主性、自治性
自主性、自治性是青年社会组织有效发挥功能的关键要素。青年社会组织的自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外不依附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其次,对内不受制于“魅力型”权威人物。如果把魅力型权威发挥至极致,将从根本上削弱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最终使组织的发展受挫。因此,加强组织自身的治理结构、制度建设是保持组织内部自治性的关键。
(四)推进青年社会组织信息公开
推进青年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工作,首先,从组织的性质来看,社会性是青年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信息公开是社会性的基本要求;其次,从资源来源来看,青年社会组织的资源来源渠道主要是社会捐赠、公共财政资助、会员会费、增值收入等,这些资源来源渠道具有社会公共性,因此,信息公开是必要的;再次,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公信力是青年社会组织的生命线。从提升社会公信力角度来看,推进信息公开有助于社会组织在阳光下运行,有助于避免“暗箱操作”,有助于方便社会各界的监督。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推进青年社会组织运行的信息公开化进程。
青年社会组织信息化建设包括三大平台:第一,基础信息平台:建立门户网站,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及将活动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第二,项目管理平台。将自身的办公系统与政府监管部门的办公系统相连接,实现网上办公对接,同时为青年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必要条件。第三,实时服务平台,如官方微博、微信、QQ群、电子邮箱等。借此及时了解公众意见和建议,为社会组织的活动开展提供信息反馈,为社会组织的项目活动进行宣传介绍。
[1]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人民日报》2015年7月25日,第1版。
[2]浙江省团校课题组:《激发青年社会组织活力的体制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2期。
责任编辑:王鹏凯
赵 军·书画作品
C912.2
A
2095―7270(2017)09―0042―03
中央党校校级科研课题2015年度一般项目“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与引导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作者: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