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心》与《伤逝》男主人公的“私心”异同

2017-10-10 21:40刘少东尹李璇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伤逝私心异同

刘少东++尹李璇

摘 要:1914年夏目漱石先生小说《心》与1925年鲁迅先生作品《伤逝》,虽写作时间不同,但两部作品所描写的男主人公皆为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两部小说都是以男主人公的“私心”描写导致爱情生活难以逃离忏悔,且均以悲剧结束。文章试通过分析两部作品中男主人公“私心”的矛盾与挣扎,以期对身处社会动荡时期不安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予以比较。

关键词:《心》 《伤逝》 男主人公 私心 异同

一、《心》与《伤逝》男主人公的“私心”描写

夏目漱石创作的《心》,于1914年4月20日至8月11日连载于《朝日新闻》,后经岩波书店以单行本加以出版发行。小说由《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和《先生和遗书》三部组成,其中《先生和遗书》一部所占篇幅约为全书的二分之一。《先生和遗书》中,作者虽只是简要描写了男主人公“先生”与太太“静”的爱情故事,但却运用了诸多的笔墨着重刻画了“先生”内心苦苦矛盾与挣扎。对于“先生”的内心刻画,夏目漱石对由此感言:“我向希望认清自己心灵的人们推荐这部已认清了人的心灵的作品。”不难领悟,夏目漱石之《心》所对当时现实社会中的意义价值。

《心》中“先生”在东京求学期间寄住房东之家,出于对好友K的同情,而特邀其与自己同住房东家。最初的“先生”对K的友情可谓十分真诚,也是从内心愿意帮助K的。因由K的性格孤僻,“先生”还多次来促使房东母女同K的联系。但是后来的“先生”渐渐对K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原因是出于同情帮助的K却没有想到也爱上了房东小姐也就是其后来的太太“静”。于是“先生”捷足先登,主动提亲小姐,K似乎一下变成了“先生”爱情的“催化剂”“牺牲品”。在失去爱情与“先生”自认为的背叛的双重打击下,K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了最终选择。“先生”认为K在“先生”面前至始至终表里如一、心胸坦荡,自己却为表里不一、卑劣自私,虽然先生最终“获胜”娶得小姐,K的死却如一道来自地狱般的可怕魔咒始终笼罩着“先生”,使之一生难于释怀。特别是,文中描写“先生”与房东小姐“静”结婚后的内心越发变得困惑而难于自拔,忏悔的皮鞭始终在无情地抽打着“先生”的内心魂魄,而了却“先生”“私心”之法也是最终选择了以死解脱。

《伤逝》创作于1925年,后收入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先生小说中颇具特色的小说之一,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人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小说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男主人公手记形式,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涓生”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画卷,倾诉出男主人公内心的自我剖析与忏悔灵魂。

《伤逝》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涓生”与女主人公“子君”的爱情悲剧故事。鲁迅先生直言不讳:“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读者更可读出,《伤逝》的价值之处在于作者是借助揭露男主人公的“无爱”以反映出爱情中的男女之最真实的“内心”,以显对当时现实社会中的人生意義。

《伤逝》着重刻画的男主人公“涓生”,被女主人公“子君”“独立的思想”和“无畏的言论”所深深吸引,特别是“涓生”向“子君”表白爱慕之情后,“子君”义无反顾选择与“涓生”私奔。然而,婚后的“涓生”却因不满“子君”丧失对文学文艺的兴趣而转由柴米油盐,渐渐产生诸多不满导致两人分歧出现,特别是由于“涓生”和“子君”的相爱是在遭受社会旧势力的打击和摧残之下,“涓生”终于被“谕”“毋庸到局办事”,“涓生”终于道出:“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内心,提出与“子君”分手。而在“子君”真的离开之后,“涓生”却感“有些轻松,舒展”,然内心却很快就感到了重负,内心深处开始为其抉择而悔悟,自觉是“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特别是当“子君”死去,使得“涓生”悔恨交加,因而苦祈“子君”的饶恕与宽容,是“涓生”没有为爱做到甘愿奉献,更未能尽其对所谓爱情应担负的责任。

二、《心》与《伤逝》男主人公的“私心”变奏

《心》中“先生”的“私心”变奏于婚前“先生”缺失信任与婚后“先生”沉浸悔恨之中。

男主人公“先生”20岁未满之时,其叔父就要求其成家立业,并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后因“先生”不小心听到叔父与其女儿的对话,自觉叔父目的不纯,只是为了其家的遗产而已。也正因为此,这使得“先生”认为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人的良心定会丧失,“好人”也会变为“坏人”,由此失去对他人之信任。这使得“先生”在东京读书时在借住一对母女家之时,虽对这家女儿产生好感,也正是因“先生”内心早已埋下的对他人的不信,使其甚至怀疑这对母女也是因为钱财才与自己亲近。这一心理直到“先生”好友K的到来才被打破,“先生”的内心产生出对房东母女的信任。最初,“先生”对K体现出的的友情可谓真诚,为了大家更加融洽相处,其更会常常在母女面前提起K之好。K是为之而感动,也慢慢融入了这一家庭的生活,特向“先生”倾吐了自己对这家女儿的爱慕之情,然而这却引得先生“自私”之心不由而生,借朋友真情开始有意指责K因为爱情而丢去进取之心。而与此同时,先生却悄悄地向小姐的母亲提亲。此时的K完全蒙在鼓里,在得知“先生”和小姐即将成亲后蒙受打击,最终选择自杀,尤为因在遗书中,没有半句K指责“先生”之言,但正因如此将“先生”的“私心”无限放大到了极点。

“先生”与小姐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不仅一直沉浸在对K的忏悔之中,更对妻子关心甚少,甚至选择不要孩子而剥夺了爱妻为母的权力。“先生”每日悔过、痛苦度日,不与妻子沟通,这也同时加重了对其妻的痛苦,这一表现甚至表现在“先生”临终告诫其学生就是在其死后也不能将其死的实情告知他的妻子,可见先生的“私心”。“先生”选择自杀是为了摆脱其内心的痛苦及对K的内疚,然却对其妻内心的疑惑与苦闷惘然处置,更是不顾其妻将为悲凉其生独留。

小说《伤逝》男主公“涓生”的“私心”则体现在“涓生”的同居前弥补内心空虚与同居后逃离出现实的阻碍。

“涓生”虽为五四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却日复一日做着枯燥乏味地抄写文书的工作,是“子君”的出现使“涓生”这种无趣的生活有了生机,即使朋友对“涓生”和“子君”的结合也多曾予以忠告,然而“涓生”却依然执意追求“子君”。尤在“子君”面前,“涓生”总可洋洋得意地灌输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但读者可以看出,“涓生”对“子君”所倾注的爱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是在填补自己的精神空缺,“涓生”对“子君”的爱虽然也是建立在与“子君”一起讨论“男女平等”“冲破旧习”之上有关,但这种爱却包含着“涓生”的内心之私念。endprint

特别是婚后的“涓生”对“子君”的爱再不能如婚前那么炙热,感情也随之淡化。“子君”由于忙于生活琐碎家事而疏于倾听应答“涓生”的思想,这更导致“涓生”厌倦婚后生活,从而萌发每日往返家庭和工作的精神空虚。此时的“涓生”只是以为表示爱情需要不断更新创造,然其对家庭的认知已越发缺失。也正因此,“涓生”又开始活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充分体现其极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在遇到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不顺之时,“涓生”第一想到的就是自己逃离,而此时候的“子君”对其而言,已不是爱情的归宿反成为了人生障碍。

三、《心》与《伤逝》男主人公的“私心”异同

《心》这部作品可以称为是利己主义的忏悔录,而《伤逝》更可谓是新旧文化时代爱情冲突的叙述。《心》中的“先生”的“私心”不仅表现了“先生”为了得到爱情而对朋友K“不择手段”,甚至为了自己私心而一生对爱人隐瞒,虽也可看出“先生”倒是始终钟爱自己妻子。而《伤逝》中的“私心”所表现在“涓生”一直是沉浸在自己虚幻的爱情之中,因“子君”不能满足自己而越走越远,妻子“子君”从爱人变为了负担。

在两位男主人公的忏悔中,“先生”选择的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心》中描写的“私心”意在揭露人性的丑陋与黑暗面,以促使读者去思考“利己”与“道德”之间矛盾的最终;而“涓生”是因其自私,导致与“子君”爱情破裂,《伤逝》中虽没有描写“子君”的死因,但读者会切身感受会与“涓生”的自私有直接关联。

两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在爱情的内心上都存有“自私”,亦代表着当时社会下的一定男权主义思想。两位男主人公也都在忏悔,然而在爱情上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弥补与措施,爱情也必以悲剧告终。《心》与《伤逝》的男主人公的“私心”,无论在生活中还是爱情里都背负着忏悔,夏目漱石先生和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人格的追求、批判和反思,无不对这两位男主人公予以了无情地揭露。

《心》与《伤逝》两部作品均是借助男主人公的“自私”内心,表现出当时的社会变革,以探索时下知识分子的生存之道,可谓着重刻画了社会急速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心灵深处的矛盾。

注释:

[1]鲁迅:《彷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参考文献:

[2]叶琳.对明治末期知识分子心灵的探索——试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心》[J].外语研究,2003,(4):46-50.

[3]林少华译注,夏目漱石著.心[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8:5.

[4]梁懿文.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宋慶永.《伤逝》中的涓生形象分析[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2):90-92.

[6]李玉双.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7]苏克军.爱的彷徨与虚无——《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新探[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9-83.

[8]郭玉.从《心》看“先生”的精神洁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刊,2013,(6).

(刘少东,尹李璇 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300384)endprint

猜你喜欢
伤逝私心异同
浅析夏之咏叹——《一抹夕阳》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大公无私
文化三维
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