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资源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

2017-10-09 15:56董晨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9期

董晨阳

摘 要: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整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并有机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博物館教育;馆校结合;博物馆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122-02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人类物质和非物质文明的宝库,拥有丰富的展品和高素质的教育人员,同时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学校教育具有补充、完善的作用。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探索如何有机地结合博物馆资源和学校教学将使馆校结合的合作模式更有成效。

一、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种类

博物馆是收藏、展示人类社会和自然遗物的场所,博物馆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界中的实物资源,观众通过欣赏博物馆陈列的文物了解历史,从中学习知识、得到美的享受、满足探奇心理。学生是博物馆教育重要的受益者,针对学生开展的博物馆教育活动种类多样,博物馆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使学生在接受博物馆教育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更生动,更直观。

(一)博物馆的物质资源

1.博物馆的遗物、遗址资源。

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历史遗物和自然遗物,部分遗址类博物馆还有庞大的遗址资源,这些实物资源产生的视觉直观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博物馆教育。

2.博物馆的陈列资源。

博物馆的藏品通过主题鲜明、逻辑清晰的设计陈列在展厅中,配合文物的陈列还有文字、图片说明或多媒体音乐、视频以及场景的还原再现。博物馆陈列使学生在接受博物馆教育时更富有逻辑性并具有情境感,参观博物馆陈列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对陈列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3.博物馆教育者根据文物设计教具。

博物馆中的文物通常陈列在展柜或存放在库房中,学生很难亲手触摸到真实的文物。在博物馆教育中,博物馆工作者根据文物的材质、结构、特性等还原再现文物的复制品或文物模型教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组成或质感。文物教具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文物信息,同时还可以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带出博物馆,带入学校等教育机构成为可能。

(二)博物馆的非物质资源

1.博物馆的民俗陈列。

博物馆不仅展示历史遗物,同时也体现着民俗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依托于民俗文物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博物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部分博物馆还采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影像、音频等资源,这些都是博物馆教育中的重要资源。

2.博物馆教育者。

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在博物馆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博物馆不可或缺的非物质资源。教育工作者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学习内容不同、个人经历不同,因此教育工作者所设计的博物馆教育内容与形式也不尽相同。在从事讲解、博物馆内的教育活动以及作为授课教师在学校授课的过程中,博物馆的教育者根据客观实物或民俗进行主观加工,以自己的方式使博物馆物质与非物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达到使学生受教育的目的。

3.博物馆的信息宣传媒体。

博物馆宣传媒体是重要的宣传媒介,博物馆教育活动需要为社会所知,学生或学生家长通过媒体了解博物馆教育活动信息或文物知识,学校及教育机构通过媒体了解博物馆动态,在学校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的信息宣传媒体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校本课程结合的必要性

在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现代社会,传统以学校为主的教育实践,很难满足社会对于教育日新月异的需求,这也使得诸如终身教育等强调突破传统学校教育范畴、强调教育和社会之间联系的教育理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一)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特点及不可替代性

文物无法离开场馆,遗址不可能移动,学校教育中的教材大多使用实物照片,就直观性而言,博物馆教育具有更大的优势。博物馆资源拥有极强的地区特色,对博物馆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更系统、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及风土人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二)博物馆教育资源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的优势

博物馆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化,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通过博物馆教育员对博物馆物质及非物质资源进行加工,设计制作适合适龄学生参与的博物馆课程在学校开展,可以避免学生在从学校前往博物馆过程中所发生的交通危险,同时能够使更多学生接受到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教育资源内容多样,涵盖学校教育的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研究性学习、音乐、美术等范畴,可以利用学科间的关联性产生新的认知。博物馆教育资源中的内容也会与学校教学内容产生交集,对博物馆教育资源课程的学习也是对学校课程多角度和更加全面的理解。

三、博物馆馆校结合教育方式的选择

馆校结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其正规教育场所与非正规教育场所的互补作用,博物馆资源与学校课程的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形成的巨大合力与显著成效已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并形成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的趋势与潮流。

(一)学校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及完成课程

博物馆中的陈列、遗址具有不可移动的特性,文物也不能轻易离开馆院,因此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完成课程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出土实物,在陈列的场景中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保证博物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博物馆教育者将博物馆课程送入校园

考虑到学生在校外活动的风险以及博物馆陈列的不可移动性,博物馆教育者可以携带文物教具,设计与校本课程、区域文化紧密结合的博物馆课程进入学校。博物馆课程是将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接受博物馆教育。endprint

四、充分发挥本馆特色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课程——以内蒙古博物院为例

学校教材是通用的教材课本,博物馆教育则可以结合館藏文物开展内容针对性更强的课程。不同类型的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分类为综合性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和纪念馆,紧密结合博物馆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博物馆特色的博物馆教育课程更有利于与当地学校的课程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内蒙古博物院在馆校结合中将博物馆资源课程化的实践

内蒙古博物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级博物馆,也是自治区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陈列内容涵盖历史遗物、民俗文物、古生物化石、航天科技等内容。针对学校学生设计的课程内容也主要是围绕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和蒙古族民俗文化开展。完整的课程包括前期课程课前准备、课程的实施、课后的反馈三大部分,就课前准备中的课程策划撰写,又分为课程对象、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等具体内容。

(二)以内蒙古博物院蒙古族民俗文化系列课程中的“苍穹下的对弈——蒙古象棋造型艺术欣赏”课程为例,对博物馆资源课程化及与学校的有机结合进行简析。

课程类型:民俗、艺术欣赏

课程对象:小学高年级段(四~六年级)

涉及学科:美术、社会、自然

背景介绍:

蒙古象棋作为一种娱乐活动简单易学。无论是青少年还是老年人,在什么地方都可对弈。对弈棋手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创造力。蒙古象棋是集民族性、趣味性、知识性、开放性、竞技性、大众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娱乐活动。

课程目标:

1.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掌握欣赏蒙古象棋之美的能力;

2.利用模像直观教学法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

4.掌握蒙古象棋对弈规则,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博弈精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环境及生产方式;

2.认识不同自然环境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3.认识蒙古象棋棋制及棋子样式;

4.学会欣赏蒙古象棋的造型艺术之美。

教学步骤:

1.苍穹之下——了解蒙古族生产生活方式;

2.“棋盘”草原——学习蒙古象棋棋制、欣赏蒙古象棋造型艺术。通过对蒙古象棋实物和教具的观察,详细介绍蒙古族象棋中诺颜、博日斯、特么、卯日等棋子的造型和功能;

3.我的蒙古象棋——设计制作属于自己的蒙古象棋子。

设计要素:诺颜要突出蒙古族形象:蒙古袍、蒙古帽子、骑马或坐在椅子上;博日斯以草原森林地区的大型猛兽为主等,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课程评价:

课程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上半段为知识导入,通过对蒙古、欧洲和印度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致了解,感受自然环境对人们审美的影响。下半段采用模像直观学习法,通过直接对蒙古象棋、国际象棋的观察发现其中的不同。

第二部分对蒙古象棋的棋制进行深入阐释,在智育方面使学生明白蒙古象棋的走法,了解它的产生与演变。通过观察的方式,综合以上知识积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蒙古象棋造型的细节与其他棋类游戏棋子的不同并加以区分,由于中国象棋普及度高,更为学生所熟识,因此需要加入中国象棋与蒙古象棋飞对比。

第三部分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上述知识掌握牢固与否以及是否理解消化在作品上都可以得到体现,因此在开始设计制作蒙古象棋子之前要强调蒙古象棋的设计原则,避免出现违反设计规则的棋子。在此之上可以进行课后拓展思维,让孩子自己去设计合乎蒙古象棋规则和审美的多种多样的棋子。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不同地区人们因环境差异、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审美差异,在理解与学习中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理解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体验不同民族的手工制品的造型之美,感受其中的无穷乐趣。

博物馆与校本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是社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博物馆拥有其他教育机构所不具备的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学校教师拥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和对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研究,将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课程有机结合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博物馆课程也将日趋完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8).

[2]俞学慧,方家增.馆校结合的科学教育实践与探索[J].科协论坛,20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