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美
摘 要:习作作为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养成良好的习作修改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可是目前大部分学生的习作修改效率低下,这成了习作教学中的一个困扰。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中高学段学生的习作修改现状,以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三种“内驱力”策略为指引,结合习作教学实际,为激发学生习作修改内驱力提供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而服务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修改 ;认知驱力;自我——增强驱力;附属驱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85-03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国古代早就有“推敲文章”的作文传统。如今,推敲文章仍然是习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完成一篇习作,从学生习作的过程看,习作包括列纲起草和修改成稿两个过程。列纲起草是习作的基础,修改草稿是习作的完善,学生的写作能力正是在列纲起草与修改成稿的过程中养成 的。契科夫曾经对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做过阐述:“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好的本领”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第三学段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尽管大部分语文老师已经注意到习作修改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进行实践,可是在现阶段,我国目前指导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教学效果却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要。作文的评改大部分依赖老师,学生将作文写好后不做推敲便上交给老师,即使老师在学生的作文里写上了修改建议,可修改后的学生作文却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在习作修改教学中常常是老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在修改作文阶段的作文水平鲜见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的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
一、小学中高学段学生的习作修改现状
1、习作修改动力不足
学生自主修改作文动力不足已是习作教学中不争的事实,伴随着这种现状,学生的习作修改过程还产生了几种不良情绪。一是畏难情绪,当我们觉得做一件事情“成本”太高或“代价”太大,我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习作修改时需要耗费精力,耗费了精力却未必就能将作文修改得比之前的质量高,多做工不如不做功,于是在畏难情绪的驱使下,不少学生选择了忽略习作修改环节。第二是厌倦情绪,作文起稿对学生来讲已是一件大工程,因此在筋疲力尽的情况下就很难再提起劲头来修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惰性,在厌倦心理下,学生就有可能会拖延修改作文甚至不改。第三是依赖心理。小学生作文一般都是由老师修改和评讲,反正错漏都会由老师找出来,写作知识老师迟早大部分都会讲解,学生对老师的评语已经形成了依赖,最终导致了老师在习作修改教学“吃力不讨好”的局面。第四是自负心理,由于缺少理性的作文鉴赏能力,有的学生会看不到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而盲目自信,找不到修改的必要性。
2、内容修改浅尝辄止
大部分学生作文的修改内容内容还只是停留在标点和错别字的修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指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在第三学段的习作修改要求是“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其实学生的习作除了标点符号需要注意,如何做到从“修改有明显的错误的词句”进而“语句通顺”,还要从修辞,材料与中心等方面进行修改以提高习作质量。
3、习作修改方式单一
学生的作文大部分都是由老师批改,作为唯一的读者,老师都是直接和学生的作品对话,每个学生的面批机会很少,得到面批机会的一般都是作文严重离题的学生,所以大部分学生没有与其他读者对话的机会。
4、修改反馈过程缺乏
“鲁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主张得到支持会促使其前进,遭遇反对会促使其继续奋斗。可见,如果没有支持的声音,能听到反对的声音也是幸福的事情,最害怕的是什么声音也没有”在现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草稿反馈不少,但是对学生的修改过程则反馈不多,很少对学生修改作文的行为做出评价。教师反馈的缺乏,让学生产生老师不重视作文修改过程的错觉。
二、激发习作修改内驱力的策略
学生的习作学习是受内部和外部动机影响的,除此之外又受身心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教师的艺术,在于如何认识,控制和调节这些因素,使学生始终充满学习的动机。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1)认知驱力;(2)自我——增强驱力;(3)附属驱力。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表现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修改习作的内驱力即是在学生具备修改习作的需要而引起对自主修改习作的重视,产生的一种内部唤醒状态或紧张状态,变现为为提高自我写作水平而提高修改习作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和习惯,已经有不少教学先导者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如王庆生的六种作文修改方法:冷却法、换改法、集体评改法、导改法、示范修改法、定点修改法。下面笔者将依据教学过程中的三种驱力,结合教学实际与前人提出的作文修改法,为促进学生修改驱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1、有法可循,认知驱力开路
所谓认知驱力,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決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探求知识的需要。它开始于学生好奇的倾向,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要把这种心理倾向变成实际的习作修改动机因素,要为学生创设最近发展区。如何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可以借鉴以下方法。
(1)冷却法
欲速则不达,为了给认知驱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将习作发给学生修改前最好先给时间学生酝酿,从以作者转向以读者的眼光打量自己的习作。学生习作草稿刚完成时,感情潮涌,难以从写作激情中抽离出来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作文,即使有思虑不周,偏激失当的地方,也很难觉察。所以布置习作的修改作业时间应该和布置习作的草稿完成时间错开并保持适当的距离。吕叔湘认为文章不要写好就改,因为思路未变。除改正脱误外不容易有重要的修改。放它十天半个月,让它冷却,再拿起来修改,但也不要隔得太久,否则原来的想法已经忘了。
(2)定点修改法
文章修改的范围总体上分为两方面:内容改进和文字修改。内容修改侧重于主要观点或故事情节是否鲜明,材料是否典型等。文字的修改关注错别字与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与否。“不要尝试让学生同时考虑组织技巧和表达方式,那无异于用一张弓和一支箭去射两个目标”因此根据写作的要求,对文章修改的内容进行分类,将分解后的训练知识点进行定点修改,有的放矢将各个写作知识点逐个击破,集腋成裘,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慢慢提高。
(3)示范修改法
因为缺少理性的作文鉴赏能力,所以有的学生是看不出自己的作文存在哪些不足的,因此认知驱力也就无从谈起。示范修改法可以通过示范作文让学生在比较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示范文既可以是修改后的优秀学生作文,也可以是老师的下水文。
(4)导改法
导改法是以老师为主导的一种激发学生习作修改认知驱力的方法。老师虽然不能包办学生的习作修改工作,但是受知识储备和现有能力的制约,学生的习作修改还是要有老师的指导。因此老师的对学生的作文修改意见应是切实可行的,要有具体的修改要点,过于笼统则会让学生莫名其妙。书面批注和面批是其主要形式。
(5)集体修改法
认知驱力发端于学生的好奇,集体修改法则利用这种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讨论,进而确立自己的习作修改方案。老师提前印发具有代表性的中等层次的作文,在学生了解作文内容后由老师引导学生逐段评议优劣,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老师总结文章的优点和修改策略。
2、力争上游,自我—增强驱力助力
自我增强驱力是学生凭借真才实学而获取相应地位的愿望。“仅凭学生的认知驱力和对奖励的期望,还不足以使学生始终为学业付出艰苦的努力。以为大多数学生无需严格要求便会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顺利通过考试的老师,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
(1)将修改过程纳入分数评定范围
分数是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作文的分数最直接引起学生对自己习作的关注。现阶段的作文分数大多是作文草稿的分数,而不是习作修改的分数。如果将作文草稿与修改都纳入作文分数的评定范围,那么为了取得好成绩,学生会促使自己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整,进而自觉修改习作。利用自我增强驱力,通过分数来鞭策学生自主修改习作,在指导学生习作修改中的教学中非常方便实用,且效果显著,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得不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因为对高分的过度渴望和对低分的过度焦虑,师生往往会陷入“唯分数论”。有的学生还可能会因为作文修改成为作文分数的一部分,为了得到修改作文的分数而故意在起草作文时隐藏实力,从而影响老师对学生习作水平的判断。
(2)提供习作发表平台
阿特金森认为高成就动机者的“如果一个学生获取成就的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为了探索一个问题,在遇到一定量的失败后反而会提高他们去解决这一问题的愿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获得成功太容易的话,反而会降低这些学生的动机。”文章发表是对学生作文的最高肯定,倡导作文发表是突破传统写作评价方式的方法,为了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自我—增值驱力,老师可以开辟多种为学生作品发表的渠道,如杂志、报纸、校园报、班级报等,增强作品发表的仪式感,让学生在争取作品发表机会的过程中自觉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3、乐于分享,附属驱力保驾
附属驱力是指学生为得到表扬而产生的学习需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动机的重要性日趋降低。中高学段的小学生正处于写作的起步阶段,也是附属驱力起突出作用的阶段。附属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它能激发学生的习作修改动机,不是因为渴望增加认知能力和自我增强,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附属驱力的激发和写作的目的不谋而合。写作的目的是自我表达与沟通读者,可是现阶段学生的习作极少有和除老师以外的读者交流的机会,因此得到别人肯定的机会也很少,附属驱力的缺位让学生的习作修改外部动机不足,从而影响学生习作修改的积极性,即内部动机。因此在习作修改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习作内容为学生选择多种作文修改方式,且倡导鼓励式的修改,侧重关注作品的长处。
生生互改:将作文在同学中互相交换修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生在互相修改的过程能更准确地本次习作的长处和不足,学生互改的特点之一是习作者基本都是同龄人,同龄人的评改更能帮助教师判断学生的作文水平。
亲子共改: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和家长商量着一起修改,既增进家长对学生学业水平的了解,在欣赏与一起商量修改的过程中还能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师生议改:有的学生习作不方便与人共享,只是出于表达自我的的目的的,那就不太好采用互改或亲子共改的方式,那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后选择习作典型展开讨论,以确定修改方案。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养成习惯”,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让学生自觉要成修改习作的习惯,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要素,使学生始终充满着学习动机。上述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在习作修改中的作用会因为学生个体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激发内驱力的策略不能在一段时间内单一使用,应根据学生特点,视实际情况综合使用,以增强习作修改教学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袁静芬.7—9年级学生作文自主修改能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 冯克诚.外国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1:19—21
[4] 雷玉秀.努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J].教学研究.论坛,2011,第七期
[5] 王 晨.重读吕叔湘.走近新課标.什么是语文[M].武汉:湖北出版社,2004:203-204
[6] 安东尼.海格斯.作文教学的一百个绝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7] 傅登顺.完善作文评改体制,绽放写作教学精彩[J].语文教学通讯(教法),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