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伟
摘 要: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上好童话课对学生有很大的意义和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童话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57-01
童话是一种集美妙、幻想、神奇于一身的虚构故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功用早就受到了学者与教师的关注,且受关注度与日俱增。由此可见,童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竭力保持学生的童真、童趣,弱化真假、放飞想象,使他们内心深处的童话世界和谐而美好。
一、在想象中走进童话的神奇意境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童话常常采取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编织奇异的情节,营造浓厚的幻想氛围。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在思维和情感上走进童话的幻想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小女孩在擦火柴的过程中产生的幻想。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上册童话《去年的树》第一部分时,可以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大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为后面理解鸟儿与树分别的牵挂和经历千辛万寻找不到的悲伤情景埋下伏笔。作者描写鸟儿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是为了表现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再次让学生想像,鸟儿在途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想像中激活了思维,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猎人的捕杀,有的学生想到了鸟儿可能遇到狂风暴雨等,但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它寻找朋友的脚步。这一想象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小鸟对友谊和诺言的忠诚。课文最后一部分,鸟儿和化身为灯火的大树告别的情景,引导学生第三次想像,想像鸟儿盯着灯火看时,可能在想些什么?想像分别重逢,却不是原来的好朋友大树时,鸟儿又会说些什么?这样的想像将学生带到一个独特的场景中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了鸟儿和大树之间生死不渝的友谊,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鳴。想像把学生带进童话的意境,而童话的神奇意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剖析童话的文字美
童话故事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特征明显。童话教学以学生读懂故事为表,理解寓意为里,联系实际为真。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揭示寓意是童话教学的核心。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寓意,读懂、读通童话是关键。可以用以下方法来分析:
1、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蚂蚁和蝈蝈》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们在烈日下辛苦搬运粮食,蝈蝈们就在树阴下唱歌、睡觉,可是冬天来临了,蚂蚁躲在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而蝈蝈就又冷又饿。教学时可以通过整个故事的展开让学生明白要像蚂蚁那样辛勤劳动、未雨绸缪,不能像蝈蝈那样先行享乐,不顾后果。
2、从分析关键词语中揭示寓意。《蜗牛的奖杯》这篇文章中通过“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蜗牛得奖后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心态,导致最后由天上的飞行冠军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蜗牛。通过分析这些关键性词语来揭示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不进则退这个激励人心的道理。
三、感受童话的情感美
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儿童在情感的促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正是要通过“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决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个体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在教学《青蛙看海》时,我通过语言描述导入:同学们,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很想看看大海,在苍鹰的指点下,跟着松鼠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跳,青蛙经过艰苦的跋涉终于看到了向往已久的大海。“青蛙终于看到了大海,大海是什么样的?”“它会说些什么?”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动听的音乐熏陶、形象的媒体再现等形式,诱导学生进入故事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进行看、听、想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直观的感受文字,使其获得更加立体的语言信息。
教完课文后,可以设置复述课文这一语言训练点,让学生复述课文,再引导他们配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说,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语言与动作上生动地再现出来,使教学达到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的目的。
四、大胆创新,激发质疑,不通讲课文,只讲关键处
很多童话作品,因为情节曲折的缘故,篇幅相对其他体裁的文章而言较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大胆创新,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理解课文。学生在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或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师只讲关键处,不需通讲课文。
一位教师在总结《小猴子下山》一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们的好奇心提问:“第二天小猴再下山时,它还会到什么地方,做什么呢?它的做事不专一的毛病能改吗?”这样的问话就牵动了学生的思绪,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再阅读的兴趣。
童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甜蜜生活的醇浆,是引领智慧的女神,是熠熠生辉的梦想,是美好希望的火种。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在那个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奇妙境界中,使学生发现真善美,辨别假恶丑,让思维得到强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升华,性格得到锤炼,让学生少点虚伪多点真诚,活得透明些;少点束缚多点自由,活得轻松些;少点现实多点幻想,活得童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