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子厚
【关键词】 作文教学;考场作文;评析;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3—0084—01
语文是培养人性、人格的学科。“真”字是好文章的第一要素。好作品承载的是独立的个体、自由的思想和独特的情懷。语言是思想的镜子,也是思想的外衣。笔者在批阅数百份学生考场作文——《特别的×××》后有些感慨,联系目前的教学教改,试从作文的内容之真、思想之新、文采之“要”三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评析、反思,并围绕“写作”之话题谈开去。
一、求真实,忌虚伪
案例一:题目《特别的关爱》。考生主要写母亲平时对“我”的严厉,甚至冷漠,后来偶然发现母亲的日记,其中道出缘由:让孩子自立自强,独立成长。
案例二:题目《特别的礼物》。考生主要写考试失利,父亲特意带“我”去看一棵小松树,揭示其不畏严寒,绿意长在的坚贞品格,鼓励“我”直面挫折,永不言弃。
表面上看两篇文章写得不错,问题是作文中的内容多个考生涉及,故属套路。套路的背后是“假”, 无病呻吟,虚情假意。文学是人学,虚假的内容折射出虚伪的人性。作文中的“我”必须真诚,“我手写我心”。“真”是佳作的要素,好文字必然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二、求新颖,忌流俗
案例一:《特别的课堂》。文中写到“我”从电视上看到一档科技类节目,兴味盎然,既学到知识,也开拓了视野,受益匪浅。考生既凸显了课堂的“特别”,也含蓄批评了现在流行的“全民娱乐”类节目的肤浅,内容、立意均好。
案例二:《特别的父亲》。文中写到“我”的父亲个子小,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喜欢利用家里的日常用品作画,上传的画作还受到网友点赞。这几个片段扣住并突出了父亲的“特别”,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别有趣味。
惜乎此类作品太少,多数考生不假思索,驾轻就熟地写“送雨伞”、“让座位”、“过生日”等等,貌似选材广泛,实则千人一面,即“群体性”的“惯性”思维、“浅思维”或“不思维”。没有个体思考的文章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诗言志”,好作品必然是极其个性化的、富创造性的,承载的是不凡的视角、个体的体验、独特的情怀和独立的人格。
三、求斯文,忌浅薄
案例一:“他懒洋洋地在阳光下散步,好似尘世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特别的朋友》)
案例二:“我捧住一片落叶,让它留在书页中,这样,也许会留住秋天。”(《特别的季节》)
案例三:“或许,当你真正喜欢一个件事物的时候,你会觉得,无聊也会变得有意思。”(《特别的球赛》)
这些语言要么有画面感,要么有诗意,要么发自肺腑。语言是思想的镜子,也是生命的外衣,准确、生动、深刻的语言具有非凡的穿透力,让人共鸣、感动、震撼。
此次考生之作文,除了内容俗套、语言苍白等问题,最让人费解的是考生的思想极少涉及古文、诗词、历史等内容,极少表达田园、责任、英雄等情怀,这些都成了思想的死角,更遑论作品的“气势”、“风骨”、“格局”……另外,书写和错别字的问题严重且普遍。书写的态度和能力就是做事、求美的态度和能力。由此观之,语文教学缺失的不止一点!
一叶落而知秋。此次考场作文反映出的问题恐非个别或局部的问题。目前学生语文素养之浅陋,思想之“同化”,集中反映于“写作”,这不能不令人忧虑。这些水墨画卷、文化基因会不会慢慢褪色,渐渐消失,这和学生远离阅读,远离生活,远离生命,不会思考关系甚大。语文的学习绝不是课堂教学那么简单。
高考改革在即,语文的分值将达到180分,中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必将随之调整。联系目前的语文教与学的现状,必须关注强化阅读。培基强本,阅读从孩子抓起,培养阅读习惯和人文素养;关注现实,培养学生走进生活的习惯,“生活”是写作素材的储藏室,是迸发思想灵感的触发器;加大培训,培养教师的人文情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鼓励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抒性灵的能力,保护个性化的表达。当然,这些都应有相应的落实措施和评价机制。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