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红
站在语文教学的一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理应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本文就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一些关于初中生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的体会。
一、初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让学生发现阅读的魅力,对阅读充满兴趣,进而爱上阅读,语文教师有着最坚实的阵地—语文课堂。然而,很多教师迫于考试的压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多地将目标定位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阅读教学往往沦为纯粹的实用教学,高强度超负荷的阅读训练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缺失。因此,要让学生对阅读有兴趣,首先就要从我们每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始,让学生在低头读我们的语文课本的那一瞬间就对阅读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
1.以课文为范例,激发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它们都是文学殿堂里最吸引人的珍宝。针对这些课文,讲课时笔者总是把这些片段的前后内容或作者的相关资料给学生作简要介绍,激起学生了解整个故事或者更深入了解该作者的兴趣。有了这样的“抛砖引玉”,学生自然而然地找来了完整的故事、同一作者的系列作品,兴味盎然地进行着更深层的课外阅读。学了《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班里读《安徒生童话集》蔚然成风,学生们这样向笔者总结阅读感受,本以为童话就是一个个温暖而远离世界的假故事,现在才发现,童话给我们的是区分美丑的教育,因为知道美,所以我们内心充满温暖的力量,才足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学了《春》《背影》读朱自清的散文,学生欲罢不能,他们感慨,生活处处皆美景,只是自己居然就是那么一个有眼睛的“盲人”、熟视无睹的“粗心人”;学了《故乡》读《呐喊》,阅读的难度不小,但收获足够丰厚,学生们在鲁迅的文字里发现了鲁迅那众人皆醉情形下独有的犀利见解,“黑夜给了鲁迅明亮的眼睛,他大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寻找光明”。事实证明,有导向性的课外阅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对文本和其他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2.坚持开设阅读课,把课外阅读课程化
林语堂在《论学问与知趣》中这样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从小学到大学,教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趣挤出,使之变得干燥无味。”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坚持开设阅读课,每周至少保证一节纯阅读课,把课外阅读课程化。这一节课的存在,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同时,在这节课上,没有题山的压迫,学生也不必正襟危坐,他们可以暂时将学习的一切烦恼和失意统统抛开,只是捧读诗书,尽情徜徉于书香之中。只有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可能真正走进书的世界,才可能真正领略到阅读的迷人魅力。
当学生发现,初见阅读,如此美丽,阅读原来是那么快乐时,培养阅读兴趣就有了可能。语文教师如果能让自己的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在自主阅读中有感触,有收获,那么,还担心学生的语文成绩提高不了吗?
二、吸引:此情若是久长时,当在朝朝暮暮
发现阅读的美丽,欣然读之,只是一个诗意的开始。能让兴趣变为志趣,其间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将兴趣长久保持,“此情若是久长时,当在朝朝暮暮”。
1.教给“淘金术”,方能真阅读
巴丹主编的《阅读改变人生》中这样说,“读自己喜欢的书。若自己不喜歡,别人说得再好我也不会往下读。阅读是一种对话,一种你和书之间的理解。若你不能和一本书产生共鸣,你就是在浪费青春了,即使它确是一本好书,你读了没有自己的感受也是白读”。学生只有读他自己喜欢的书,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欲罢不能,才会视苦差为赏心乐事!基于此,我们必须给予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可是高尔基也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且我们的阅读经验也告诉我们,“开好卷,才有益”。可见精选读物的重要性。
于是,我们就必须指导学生找适合自己年龄和知识范畴的文章来读。在实际操作中,笔者给了学生一些指导,建议他们以以下三个标准来选择读物:一是漫溢着青春气息、闪烁着智慧灵光的中学生报刊;二是与语文教材密切相关的名家名作、时文华章;三是选文严格、评点精辟的高质量作文用书。具体说来,可以这样做:选择贴近生活的文章,这样才会有阅读的兴趣;选择浅显易懂的文章,避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选择名家经验感受类文章,努力提高自我的表达技巧;选择语言规范的文章,避免产生误导作用;选择有助于培养高尚人格的文章,促进思想境界的提高;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文章,以利于与时俱进。
只有学生练就了在茫茫书海中准确“淘金”的“火眼金睛”,我们才能放心地让他们置身其中,尽情遨游,也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是真正有益的,也是真正可以持久的。
2.牢记“勤动笔”,才有真收获
实践告诉我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师还必须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法的指导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在阅读中没有任何收获,阅读的热情就会很快衰减直至丧失殆尽;如果方法得当,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阅读的热情就会空前高涨,阅读就会成为个体的一种内在需求,阅读习惯自然就养成了。
从本质上说,阅读是读者自身的行为,不同个性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喜好,有的喜欢一目十行,有的则喜欢细嚼慢咽,这都无关紧要。但是,笔者作为语文教师,有一点坚持要求学生做到,那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老舍说:“不管自己的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印象。及至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今是,看法不同,有了进步。”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这不仅仅是古今中外许多学问家行之有效的阅读经验,更应成为中学生熟练掌握的阅读方法。一边读书,一边随手做笔记,益处多多。首先,强化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做笔记就是读、想、写结合,就是手、脑并用,这远比光读不写印象深刻得多。其次,活化积累。做笔记就好象建立资料的“储存库”,一旦需要相关资料,就可以方便快捷提取。再次,深化理解。通过做笔记,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问题的重点和实质,还可以培养概括和表达的能力。endprint
当学生开始以高质量的读物作为阅读材料,开始“边读边动笔墨”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真阅读能带给学生真收获,必将促使学生乐于与好书“朝朝暮暮”,这将是多么动人的一幕。
三、相伴:与世界温暖相拥
随着阅读所得的不断巩固、扩大、加深,学生必将更为深入地享受阅读乐趣,从而促成阅读兴趣的发展以至形成阅读志趣。若兴趣变为一种志趣,阅读成为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习惯就形成了。在孩子们的漫漫人生道路上,阅读的习惯将伴他们走过,相信一路上有阅读相随,再辛苦也能品味幸福。
“志趣”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行动或意志的趋向;二是志向和兴趣。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终目的就是使阅读成为学生行动或意志的趋向,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使阅读成为其自觉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志趣。
1.制订阅读计划,有层次地阅读
有计划地读书,是阅读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亦是如此。许多学生因读书没有计划,不仅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使得读书缺乏系统性。在阅读之前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按着计划约束自己、管理自己,会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
为此,笔者总是在学期初和暑假放假之初制订一个明确的阅读计划。在制订计划时,笔者会稍加指导,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阅读能力和层次来确定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的阅读计划,这样的阅读计划不仅要规定阅读量,还要重视阅读材料的选择,随着阅读量的增大,提高阅读品位是必然选择。向着既定的阅读目标,做到按时、保质、保量,督促学生完成阶段性的阅读任务,使课内外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内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笔者和学生商量,提出了每天阅读30分钟,一周内阅读量在5000字以上,一个月的阅读量在20000字以上,一个学期的阅读总量在10万字左右的具体要求。然后指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制订阅读计划:首先要明确阅读目标、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能力以及爱好和特长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其次,根据自己确定的阅读目的、阅读内容和阅读要求,选择相关书籍,并列出书目,以便于针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做计划。再次,写出时间分配计划。每个学期制订一份,假期特别是暑假的阅读单独制订一份,学期计划可以再具体分解到周计划、月计划。同时明确阅读进度,以阅读进度表的形式加以统筹安排,具体规定阅读的日期。这样,长计划和短计划相结合安排,既易于执行也易于检查,以确保目标的完成。
2.摆脱功利性,积极地阅读
积极的阅读动机、崇高的阅读目标会产生无限动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把阅读动机从学好一篇课文、应付一场考试的动机中解放出来,而是要让学生把阅读和学好祖国语言联系起来,把阅读和生活、人生以及个人成长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阅读的深远意义。
笔者的做法是,利用语文课堂的三分钟进行“向你推荐一本好书/一个好作者”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介绍书名、作者、故事内容、精彩片段、读后感想等方式,向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好书或者自己喜欢的作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笔者与一些平时喜爱阅读的学生提前约定,由他们先开始,以便带动更多的同学走进阅读。这个重在培养学生有条有理地陈述和表达能力的口语训练环节果然没有难倒他们,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书香满溢、高朋满座。这天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生活在物质高度丰富的年代里的孩子从那个艰难时代里一个个青年的奋斗中看到了生命的韧性和力量;那天是满腹愁肠的李清照将心事一一袒露,那“黄昏疏雨湿秋千”的少女闺情,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深重的家国之愁,打动了千年后习惯了快餐文化的时尚少年……
眼见演讲渐入佳境,笔者想再加上一把柴,让“热爱阅读”的情感再升一下温。于是,“好书大比拼”正式登场。首先,全班推荐由学生出任专家评委,然后由学生自荐好书,再由全班学生投票,并说说投票理由,最后由专家评委公布获奖名单。这样的比拼,一下子激起了对文学痴迷的学生的热情,他们对自己的演讲稿再三修改,并在演讲时用上了PPT来辅助。其他学生也忙活开了,为好书拉票,介绍投票理由……,都想為自己支持的好书最终胜出而努力。
当阅读的爱好与口语表达的训练水乳交融时,笔者相信,爱阅读的孩子是能接受社会挑战的,爱阅读的孩子是能在艰难中看到希望的,爱阅读的孩子是能诗意而幸福地栖居的。笔者庆幸,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坚持了“科学统筹,智慧引导”,让孩子们爱上阅读。那么,就让我们以阅读的姿态,与世界温暖相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