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治新+陈雪飞
摘要: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使其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分解任务可以化难为易,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探究和更加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任务驱动;分解任务;小学数学
任务驱动,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学习是指在学习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解决一个任务为目的指向,并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情感和策略的学习方式。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可以驱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从中发展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分解任务,可以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在逐个解决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入探究问题,从而获得对概念的尝试理解。本文以小学数学《简单的周期》教学为例,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事物的排列规律,使学生在活動中能积累活动经验,感悟基本数学思想,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一、布置观察性任务,初步感悟规律
观察性任务,是以观察为主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细致研究,初步感悟事物的特征。在这里可以先设计第一个任务:“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手链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如图,图下文字仅为文章中说明,实际不配文字)此观察性任务的布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多条实物手链的观察,初步发现简单的周期现象,从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可能。
1.观察实物,在分类中感悟
对实物的观察,是解决任务的第一步,在对多个实物的观察、分类中,可以让学生初步发现手链中所隐藏的一些规律。学生通过观察任务中提供的多个手链图,能发现一些规律。有的手链颜色比较乱,有的手链的颜色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有的手链有三种颜色(绿黄蓝,绿黄蓝……),有的手链有四种颜色(黄红蓝绿,黄红蓝绿……);还有的虽然颜色相同,但是串的方法不一样,有紫蓝红紫蓝红……也有蓝紫红蓝紫红……。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就可以初步感受:一类是没有规律的,一类是按一定的规律排的。在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类中,又可以分出几类:含两种颜色的,含三种颜色的……通过这样的观察分类,让学生初步发现事物中隐含的一些规律。
2.观察图组,在对比中感悟
通过对图组的观察,可以促使学生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形成关注,从而在对比中感悟规律的本质。在教学中,可以出示分类后含有规律的一组图形,请学生观察,说说它们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发现每条手链都是几个颜色一组排列的。
两个观察性任务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悟事物排列的不同现象,通过分类的过程,在对比的感悟中,发现生活中简单的周期现象。
二、亲历操作性任务,尝试表征规律
操作性任务,是以动手为主的学习任务,可以是动手摆一摆,也可以是动手画一画等,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事物排列的规律。在这里可以设计第二个任务:“请你说说这条手链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你能想办法把它表示出来吗?”(如图),此操作性任务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对实物的操作,对图式的操作,在摆一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中,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对简单周期的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自主表征简单的周期规律,通过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征规律,以形成对简单的周期现象的多样化建构。
1.操作学具,在摆一摆中表征
学具操作的目的是将抽象的规律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特征。在这里学生为了清晰地说明手链中隐藏的规律,可以用珠子摆一摆,也可以用圆片摆一摆:蓝紫红,蓝紫红,蓝紫红……从而抽象出简单周期的规律:每3颗一组,每组按“蓝紫红”的顺序排列。借助学具操作,学生在摆一摆中表达了自己对简单周期的理解,对周期现象进行了实物表征。
2.操作图式,在画一画中表征
图式,即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的图形。学生通过呈现不同方式的图式,深刻理解简单周期的规律。在这里,学生为了解决这一任务,会呈现多种不同的图式表征。可以用不同的图形来表示:○△□,○△□,○△□……;也可以用数字来表示:123,123,123……;还有用字母表示的:abc,abc,abc……。用图形表征现象,可以促进学生对该周期现象本质特征的多元化理解。
三、挖掘应用性任务,深入理解规律
应用性任务,即通过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对问题的不断深入思考中,去探究规律存在的现实意义,从而建构更深入的理解。在这里可以设计第三个任务:“按这样的排列规律,第19颗是什么颜色的珠子?第51颗是什么颜色的珠子?如果第70颗想要紫色的珠子,可以怎样设计手链呢?”此应用性任务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在对第19颗珠子颜色的判断过程中,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从而拓展到第51颗以及第70颗珠子是紫色时的设计方法,在不断挖掘与层层深入中深刻理解简单周期的本质内涵。
1.方法提炼,在计算中理解
方法提炼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方法的总结与概括中,加深对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计算则是在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后的一个方法简化,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当学生能用各种方式表征简单的周期规律时,让学生按手链的排列规律,说说“第19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51颗是什么颜色”。学生在多样化地解决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仅用摆一摆或画一画的方式似乎比较麻烦,结合对简单周期规律的理解,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建构:每3颗一组,19颗里有6个3颗就有6组,余下的1颗就是第7组的第一颗,也就是蓝色。在计算中理解按这样的周期现象排列,每一组都数量相等、次序相同,只要知道第51颗在第几组的第几颗,就可以根据规律快速判断颜色,从而再推出只要看余数是几就与第一组的第几颗颜色相同,若没有余数,就与第一组的最后一颗颜色相同。
2.拓展提升,在重设中理解
拓展提升的目的是在多样化的练习中,打破基本的认知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去建构对规律的理解与深化,重设则是在对手链的重新设计与规划中,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如果第70颗想要紫色的珠子,可以怎样设计手链呢?”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首先要考虑到选择珠子的颜色,是3种颜色还是4种颜色……还要考虑每一种颜色摆放的位置,同样3种颜色的珠子,摆放的位置不同,所形成的规律也不同,想要第70颗是紫色,就必须考虑如果每3个一组,那么第70颗是第几组的第几颗,从而先确定紫色的位置,然后再设计其他颜色的摆放位置。
综上所述,任务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任务的分解,适当降低了大任务的难度,化难为易,逐步递进,从而使学生在多个小任务的解决过程中积极探究,不断深入,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
【参考文献】
[1]李一帆.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
[2]郑小英.任务驱动教学方法[J].科技信息.20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