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萍
【关键词】 歌曲;语音结构;语言美;凝练美;意境美;情感美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5—0087—01
一、语言的凝练美
作为诗化的语言,语言的凝练美是它的基本因素。由于受曲式的时间容量的限制,也由于人声嗓音本身与听觉在一定时间的承受力,所以它必须用凝练的语言来表现。即便是大型声乐套曲,虽然有众多乐章表现,同样也要受到限制。诗化的语言要追求它的口语美,那些生僻晦涩的字与深奥难懂的词语,在声乐表演中难以让歌唱者启齿运腔,听众也难以捕捉感受,达到共鸣。
歌词的凝练不仅字要简练,而且整首歌词都要进行浓缩,甚至超越时空、大幅度跳跃,在很小的空间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如莫耶的《延安颂》: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春风吹遍了平坦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这段歌词就是用很小的空间展现出很多个场景,如塔影、河边、原野;表现出了更多的景象,如夕阳、月色、平坦的原野,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语言的意境美
每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曲,首先感受到的是歌词的意境美。意境美包括自然景象、物象,或者真实的现实生活。诗、词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将主观情绪与客观景物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情感背景。
例如,歌曲《草原之夜》的前两句: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在感受到时间、人物、地点的画面背景下,让我们首先领略到的是意境美。
又如,歌曲《月之故乡》的前两句歌词: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这两句诗的意境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中秋佳节的月亮之美,为后面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做了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感由境发,情由景生。刘勰又说:“情以无处,故义必雅。”这就说明外部事物引发了人的内部情感,令人触景生情,情随物动。情感与意境的有机结合是歌词创作的基本手法,就如《月之故乡》以物(月亮)移情(思乡之情)。
三、语言的情感美
《樂记·乐本篇》开篇写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核心是情感的表达,歌唱也不例外。一首歌曲能否打动人心关键看歌词有无情感,情感的真实是歌词的生命力。艺术不能照搬生活,但决不能夸张到脱离生活,并且要符合情感的发展。
例如,歌剧《白毛女》中喜儿唱的《北风吹》: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
纯朴的喜儿捧着大婶送的玉茭子面准备过年,在她纯朴的心里,凛冽的寒风、漫天的大雪竟是那样美。回到家当看到爹爹没回来,心中一阵焦虑,而后决定包饺子等爹爹回来吃,情绪由忧虑立刻转为欢喜:“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歌词情感很符合喜儿这个人物特征,既令人感到亲切又感到真实、自然,体现了一种情感的真实美。
四、语言的形象美
歌词以它凝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通过“物化”的媒介手段或写景、或写人、或叙事,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歌剧、戏曲或部分曲艺中的人物的身份都具有确定性:确定的年龄、性别、性格,特定的生活环境,在叙事性与戏剧性情节中刻画着鲜明的人物性格。
如,歌剧《小二黑结婚》中:“我前晌也等,后晌也盼,站也站不定,我坐也坐不安,背着我的娘来洗衣衫。”表现了女主人公小芹急切地盼望意中人二黑开完英雄会的情景。这几句歌词把小芹少女纯真的、忐忑不安的感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县长也给你披红又戴花。”这段表现的是在她的想象中给予了美好的愿望和真挚的爱情。
“大伙儿啊,大伙儿啊,你拍手呀,他叫喊哪,拍手叫喊,都说你是一个好呀么好青年”,这段把小芹喜悦与爱慕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唱:“喜鹊儿,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几声,替我小芹报喜讯,忽听得,树叶儿莎啦啦啦,莎啦啦,好像是二黑哥的脚步声……哎,刮了一阵风。”这段独白式的唱段把小芹的内心活动和神情语态表现得惟妙惟肖。这个咏叹调的歌词把女主人公的年龄、性格、神情、内心活动都形象地为观众展现开来,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而出。
歌词的语言美使我们懂得了歌词的韵律美及歌词与音乐的关系。虽然歌词的内容决定了歌曲的内容,歌曲的音乐受到歌词的限制,但是它进一步升华了歌词的内涵,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