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江州义门陈氏之聚散

2017-09-30 04:16陈世林
江汉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

摘要:家国情怀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江州义门陈氏在唐宋年间义居300年不分析,门尚敦睦,代传孝义,靠的就是家国情怀。形成义门陈氏家国情怀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江州陈氏耕读传家,在家境不算殷实的情况下,舍得在教育上投資,分别开办了陈氏书屋和东佳书院两级学堂,为其子弟铺设修齐治平的人生路径。国史与家史也是造就义门陈氏家国情怀的人文背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义门陈氏意识到,个人与家庭的安宁和幸福必须建立在国家的稳定与强大基础之上,这使他们形成了忧国忧民、为国分忧的担当情怀。

关键词:义门陈;义居;析烟;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9-0120-04

“家国情怀”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土壤。西周建立后,“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①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② 从宗法文化的土壤中,衍生出了“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结构形态与文化生态的影响下,孕育出了我国古代先民家国一体的思维模式和先国后家、先家后己的人生态度,这种家国情怀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动力,世代传承,永不衰竭。

江州义门陈氏自唐至宋同居共爨十五代人,持续义居300多年,他们创造了世界家族史上的文化奇观,最终于北宋嘉祐八年奉敕析烟。今天,“义门陈”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义门陈文化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一些弥足珍贵的义门陈人文精神,包括大爱、奉献精神、包容与大度、诚实守信、淡泊明志等,其中的灵魂与核心要素则是“家国情怀”。江州义门陈氏为何能够义居300年不分析,而又一朝之间顺从“上意”析烟?笔者认为,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国情怀”。对江州义门陈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领会古代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家”的情怀维系着义门陈和谐聚居三百年

“家”是什么?“家”是华夏儿女心灵的港湾,为了得到“家”的温暖,中国人孜孜以求,为了提升和维护“家”的温暖,人们无私奉献,殚精竭虑。在江州义门陈,陈家人普遍都承载着满满的“家”的情怀。据《义门陈氏宗谱·累朝恩典》载录:北宋淳化四年,宋太宗召见义门陈第八任家长陈兢问询道:“‘汝义门所以义聚,何也?兢答曰:‘公也,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何为“公”?“公”就是没有私念,处处想着大家庭,在言行中时刻维护大家庭的和谐、稳定与繁荣。 “碎鸽和酒”的故事便是对“公”的完美诠释:据光绪版《江西通志》记载:“淳化四年,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和醍酒一壶,合门三千余口共尝其味。”因为大家心里有“家”,所以有福同享,患难与共,能够时时处处呵护着“家”,江州义门陈大家庭才因此牢不可破,前后延续了300多年。

“义”体现在家族内部就是“家”情怀的外在表露,是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是对大家庭的付出与担当。事实上,大家庭的利益并不总是与个人利益相一致,兄弟妯娌之间的矛盾与碰撞也常常不可避免,所以维护大家庭的团结与统一,个人往往要作出牺牲。在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义门陈家族文化的熏陶下,江州义门陈人用大爱和包容一次次地化解了家族内部的危机,他们用个人的奉献与牺牲换来了大家庭的和谐与统一。据《义门陈氏宗谱》记载:宋太宗在听闻义门陈“三孝子”故事后,赐召三孝之母入朝,“帝召后宫,宴赏王氏。皇后曰:‘人间未有一世二世不分者,汝义门所以历世不分,何也?王氏从容对答:‘堂前架上无衣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江州义门陈家庄俨然被打造成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成为现实版的许多儒家学者所描绘的理想家园。因此,当江州义门陈氏一再受到朝廷旌表后,徐铠、胡旦、夏竦、释文莹、晏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岳飞、朱熹、文天祥等一批批官宦名儒纷至沓来,踏访江州陈家,走故里,察遗迹,问故事,考由来,或赋诗,或楹联,或作序,表达其对义门陈氏的欣赏与赞美之情,他们的墨宝除一部分保存在义门陈氏宗谱中,也星星点点散落于古代史书和文集当中。

江州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还凝聚在其《家范》《家训》等家族法规里面,其中《家范》浓缩成了36个字,分别是“尊朝廷、敬宗祖、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孙、隆师儒、谨交游、联族党、睦邻族、均出入、戒游惰”。可以说,《家范》的核心就是培养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它用家族法规的形式不断固化着义门陈人对于国与家的责任意识。

二、“家国情怀”促使义门陈氏与北宋朝廷同心同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家国情怀”既饱含了古人对自己家庭或家族的拳拳之心与无私付出的人生理念,更隐藏着对母国无与伦比的忠诚、热爱和奉献的坚定信念。多数情况下,“国”和“家”的目标与方向是一致的,两者之间没有利益冲突,但在某些时候,“国”与“家”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这时,“家国情怀”就体现在“家”让位于“国”,以小家的牺牲来保全国家的整体利益。如果要把二者在中国人的内心作一地位比较,则“国”大于“家”。这就是“家国情怀”的题中应有之意。江州义门陈氏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他们既爱自己的家族,更对国家充满了赤子之情。

江州义门陈氏与朝廷之间存在着情感共振,他们努力加深着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上文“碎鸽和酒”的故事虽然有一定的自我炫耀意味,但也说明义门陈氏十分认同与朝廷的情感,这种做法以及故事流传的本身都在不断强化着义门陈氏对于国家方面的积极情感。

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体现在“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价值追求上。“三孝”的故事展示的是义门陈三兄弟为官在外、恪尽职守而有家不归的家国态度,以致老母王氏在日复一日地思子眷念中垂垂老矣,最后还是宋太宗体恤下情,恩准三兄弟返乡省亲。于是,三兄弟“无所不至”,极尽孝顺之情,终于让老母亲享受到一次难得的天伦之乐。为国尽忠不只是要个人奉献一点小利益,有时还要献出生命,对此,义门陈子弟同样不吝惜。据《江西通志》介绍,出身义门陈的抗金骁将陈士尹“建炎初与武宁李彦先同应诏勤王,时号三将军。在军中十五年,忠义激烈,奋不顾身,与金人鏖战屡奏功,后与李彦先同没于阵。事闻,赠保义郎、淮西统制兵马使,敕立碑祀之。”③ 义门陈人身体力行着家国情怀,真正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endprint

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朝廷的忠诚上。《宋史》中记载,北宋朝廷为接济义门陈氏的春荒,每年贷粟二千石,至第十二任家长陈旭主政义门陈时,陈家情况有所好转,于是“旭每岁止受贷粟之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属岁俭谷贵,或劝其全受而粜之,可邀善價。旭曰:‘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④ 这就是义门陈人的“义”“利”观。

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也体现在他们对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上。据陆游《南唐书》介绍,江州义门陈氏“筑书楼延四方学者,乡邻化其德,狱讼为之衰息。”⑤ 义门陈氏的《家范》与《家训》也展示了陈家对于社会的基本态度,如《家训十六条》中的第3、8、14、16条分别是“和乡党以息争讼”、“讲法律以儆愚顽”、“联地方以弭贼盗”、“明礼让以厚风俗”。可以说义门陈氏的家法是把对于国家、社会的责任放在比自己的家庭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江州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更体现在当“国”与“家”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家族利益退居其次,哪怕是最痛苦的抉择也是如此,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奉敕析烟”。江州义门陈氏大家庭自唐代起义居十五代人,历经332年,最终还是解体了,解体的时间是北宋嘉祐八年的春夏之交。是什么因素导致江州义门陈氏在北宋嘉祐年间析烟?有研究者认为,江州义门陈氏单一的经济方式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难以维持庞大的家庭开支,因而解体。⑥ 也有学者提出江州义门陈氏因其“自身盛大而走向瓦解”。⑦

笔者不敢完全苟同上述意见:

其一,我国古代社会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在农业自然经济条件下,农耕民族养成了“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汉书》上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情;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⑧ 以耕读传家的江州义门陈氏也奉行着“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他们生活的地点位于江州德安,此地位处江南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下。在他们析家时,家庭经济已经走出了最困难时期,整体上处于相对和谐稳定状态,这首先可以从陈旭“止受贷粟之半”的史实当中推断出来。其次他们析家的时间正是史称所谓的“仁宗盛治”时期,方志记载当中,此期间江州地区也无大的天灾与人祸发生。因此,把此时析烟的原因归结为家族内部的因素于理不合,尤其是他们被分崩离析式的析家,散播于四面八方,这些都不可能是他们自觉自发完成。

其二,维护家族声誉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治家传统。在古代尤其宋代社会,孝义之家是很被人看重的,受到朝廷旌表的孝义之家更受世人景仰。江州义门陈氏因累世义居和出色的义居表现,受到了唐宋以来来自各个方面的褒奖,他们为此所受到的历代王朝的旌表是其他义居家庭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已享誉社会,到北宋时有着非常高的社会知名度,这种崇高的家族荣耀他们肯定会倍加珍惜,也会千方百计地加以维护,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轻易析家的,因为这样做会辱没祖宗,毁坏家族的声誉。毋庸讳言,江州义门陈氏大家庭迟早要解体,但300多年的义居都过来了,所谓“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义门陈的家政外交都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他们何必要在“家道昌”的北宋嘉祐年间析烟?试想,如果不是宋仁宗的析家敕令,或许他们还会创造更长时间的义居纪录。

其三,关于江州义门陈氏解体的时间和原因,地方志上保存了一段有关的记载。据《江西通志》介绍:“嘉祐七年,以义门盛大,下矜存保全之诏。江南东路转运使谢景初、郡牧吕诲、湖口镇巡检范彬,临门监护分析”。⑨ 《九江府志》、《德安县志》亦有同样记载。

因此,江州义门陈氏最终解体的历史事实应该是清楚的,他们是在接到宋仁宗赵祯的敕令后被迫奉旨析烟的,是外部的强力导致了这个大家庭的最后解体。最高当局强令一个黎民人家析烟,如同这个家庭的规模之大一样,在古今中外可能找不出第二例。根据义门陈氏家谱记载,析家之后,在北宋朝廷的安排下,近4000聚居在江州的义门陈氏被迁徙至神州东西南北的七十二个州县,而且分析和迁徙活动进行地异常平稳。在和平时代,如此大规模、长距离、平稳而有序的家族迁徙,如果没有政府的协调安排很难完成。由此进一步说明,北宋朝廷对江州义门陈氏的析烟迁徙活动进行了干预。虽然陈氏兄弟内心有着痛苦的纠结,但他们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奉敕析烟了。

那么,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江州义门陈氏顺从“圣意”而不愿走上对抗天子旨意的道路呢?其中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笔者以为,牺牲小家保全国家与顾全大局的“家国情怀”无疑是江州义门陈氏最后取舍的强大情感力量。这是古代无数文人士大夫在“家”与“国”面临矛盾冲突时都会作出的选择,家国情怀使得他们不怕牺牲,甘洒热血,乐于奉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州义门陈氏传承的正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封建社会,历代帝王都比较惧怕地方势力坐大,一旦某种地方势力有膨胀之可能,朝廷往往要采取这样或者那样的遏制措施,西汉“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和唐代“藩镇割据”等明镜在前,北宋统治当局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据《宋代江西文化史》介绍,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义门陈氏有403人应举,同年,义门陈氏已有47人出任朝廷命官。⑩ 义门陈氏义居事迹的发酵和忠孝节义的道德教化作用是北宋统治集团乐见其成并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的,然而,义门陈氏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和日渐形成的政治势力却是北宋最高领导阶层不愿看到的,他们不会容忍任何动摇统治根基的土壤滋生。基于此,宋仁宗毫不犹豫地采纳了文彦博、包拯等大臣的奏议,敕令义门陈氏析烟,同时令其大部迁离故土,致其彼此关山阻隔,骨肉不能相顾。当然,宋仁宗敕令义门陈氏析烟也可以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利用作为道德典范的数百个义门陈小家庭到全国各地去发挥垂范作用,影响更广的社会面,从而促进封建社会的道德建设,确保赵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如此处置,具有300多年耕读传家历史的江州义门陈氏不会不明白朝廷的用意,但铭刻于家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家国情怀,驱使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只能选择牺牲自己,成就朝廷。endprint

三、江州义门陈氏家国情怀形成的历史背景

江州义门陈氏强烈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文化背景:

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这是培养臣民的忠君报国思想并以此为精髓的文化思想体系,它是家国情怀的思想基础,当然,家国情怀也是儒家文化的主要内核。江州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是他们所处时代儒家文化熏陶的结果,是在家族文化的长期影响下自然形成的。孟子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1} 所以,陈家的管理者意识到,要管好义门陈大家庭,维持陈家的长久稳定与发展,让陈家子弟更好地报效国家,必须开办学校,对陈家子弟进行规范教育,这是一条中国古代士大夫修齐治平的人生路径。

查阅形成于晚唐时期的义门陈《家法》,内有这样的规定:义门陈氏“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姓有赋性聪敏者,务令入学”,另“立学院一所于住宅之西,教授蒙童。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十二月解散。童子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佳”。以耕读为业的义门陈大家庭算不上殷实人家,却舍得在教育上投资,不仅让每一个学龄子弟接受“童蒙”教育,还创办了当时的“高等学校”——东佳书院,让“童蒙”中学有所成者再进入东佳深造。东佳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著名的私立书院,其创办历史早于邻近的白鹿洞书院约半个世纪。至于陈氏子弟在家族学校中的学习内容,生活于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名宦学者徐锴曾写过一篇《陈氏书堂记》,概括说明了陈氏子弟学校的教学内容:“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者皆就学焉。”{12} 所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说明儒家经典和礼乐教化是江州义门陈氏子弟读书学习的主要内容。隋唐以后读书人的出路在以经学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该家族数百人在1044年参加科考也进一步证明了陈家的耕读传统和陈氏子弟所受到的正统教育。长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影响,培养了义门陈子弟的家国观念与大局意识,促使他们走上了一条中国古代士子学人修齐治平的人生道路。他们的家族“法规”包括《家法》《家范》《家训》等,更是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与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正因如此,在当时,“乡邻化其德,狱讼为之衰息”。以至后来宋太宗在御览义门陈家族“法规”后,“命史馆缮写”,并赐给王公贵族各一本,“使知孝义之风”。{13} 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文化建构,使得忠君报国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伦理追求和政治信仰。于是,当宋仁宗向义门陈氏发出分析敕令时,陈氏兄弟即使有千般的不愿,但他们灵魂深处早已根植的家国情怀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的利益必须让路,哪怕前方是万丈深渊也只能勇往直前,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迫使他们只能选择奉敕析烟,以牺牲“小我”,来成全他们心目中的“大我”。

二是国史与家族发展史造就了义门陈氏的家国情怀。中国古代史其实是一部战乱与和平交替演绎的多幕剧。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国家和平,百姓得福祉,社会动荡,人民必然遭殃。残酷的社会现实与祖先流淌的文化血脉造就了中华民族忧国忧民、为国分忧的社会担当情怀,它使人们意识到,要想求得个人的安宁与幸福,需要有一个稳固而厚实的家庭,更需要有一个稳定而强大的国家,个人与家庭的幸福皆是建立在国家繁荣稳定基础之上的。在义门陈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直不乏忧国忧民、以国事为重的家族精英。柳宗元的《秘书少监陈公行状》就记载了义门陈先祖唐德宗朝秘书少监陈京在政局动荡时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的事迹。{14} 此后,陈灌、陈旭、陈士尹等忠诚坦白,为国分忧,不怕牺牲,成为陈家的楷模,因为有这些家族精英的影响,在义门陈家族内部长期传承着家国情怀的人文种子。

义门陈氏一脉发端于魏晋之后的陈朝宜都王陈叔明一系,自隋至中唐百余年间,基本是世代单传,到晚唐才逐渐人丁兴旺。此时的中国社会正在走向政治黑暗与军阀长期混战时期,百姓生灵涂炭,民众苦不堪言,“黄河流域早在八六八年庞勋作乱时开始,战争连年不停止,五代时尤为剧烈。”{15} 为寻得一处安宁之所,义门陈氏先祖转向南方谋生,他们辗转来到江州地区定居下来。在那个年代,义门陈氏一方面渴望和平,企盼政局稳定,一方面寻求自保措施,而举族聚居便是得以自保的有效措施。“伪吴故国五世同居者七家,先主昪为之旌门闾,免征役。尤著者江州陈氏,乃唐元和中给事陈京之后,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雍睦。”{16} 进入宋代,社会走向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此时的义门陈氏已经数代聚居,虽然没有了战乱威胁,无需抱团自保,但他们曾因义居获得过朝廷的最高荣誉,唐僖宗、唐昭宗和南唐先主先后为之旌表,为了保存这份荣耀,他们需要维持义居状态,而北宋前期历代帝王更加频繁的旌表和褒奖更是鼓励他们珍惜这份“大家”荣誉,继续聚居下去。

那么,如何在和平环境中长久保存陈家人的这份家国情怀,保持陈家义居的持续与稳定,陈家的管理者想到,除了兴办学校,进行人文教化,还需要有家族法规的规范约束,在江州义门陈氏第三任家长陈崇所制定的《家法》序言中便能发现这样的用意:“吾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代传孝悌,世守忠信,一门之内和气熏蒸。同居十有一代,增員二百余人。自先代以来,祖宗培养之泽诚不容没。当夫圣王之世,诞敷文治,海筮遐方,莫不沾洽躬承,只惧可不敬哉。崇所以殷殷致念者,第以世日积而愈远,人以月积而愈繁,其间不无愚智不同刚柔互异,苟无敦睦之方,虑秉负荷之理。著作条目,俾谨率循,含而柔之,卓然有得。务必各修其事,以及于家,无负于朝廷,无忝于先考,而相与维系孝义之风旌不坠也。”于是,义门陈氏的《家法》《家范》《家训》等家族法规相继出台。可以说,能够维持江州义门陈氏长期义居,尤其是在和平年代的长久义聚,其家族法规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同时,它也是浓厚义门陈人家国情怀的重要因素。endprint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传统社会的江州陈氏还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恩情愫。自晚唐以来,江州陈家频频得到国家最高当局“旌门闾,免征役”等恩惠,“开宝初,平江南,知州张齐上请仍旧免其徭役,从之”。“太平兴国七年,江南转运使张齐贤又奏免杂科”。“醇化元年,知州康戬又上言兢家常苦食不足,诏本州每岁贷粟二千石”。{17} 在正史之外,我们通过义门陈氏家谱和地方志书等还能够看到更多的历代帝王及其统治集团成员给予江州义门陈氏的题赠、奖赏和优遇。在古代中国,“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8},忠于君王,特别是对君王恩情的積极回报,是臣民人伦道德的基本要求。义门陈氏的家族法规就处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纲常要素。感恩情愫的不断积累,逐渐上升为积极的家国情感,最终生发出家国情怀,陈旭 “止受贷粟之半”、“三孝子”克己奉公等就是明证。

注释:

① 《左传·桓公二年》。

② 《礼记·礼运第九》。

③ 《江西通志》卷92《人物志》。

④{17} 《宋史》卷456《陈旭传》。

⑤ 《南唐书》卷17《陈褒传》。

⑥ 陈月海主编:《义门陈文史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48—255页。

⑦ 许怀林:《江西通史·北宋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3页。

⑧ 《汉书·元帝纪第九》。

⑨ 《江西通志》卷159,转引自陈月海主编:《义门陈文史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⑩ 虞文霞、王河:《宋代江西文化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1页。

{11} 《孟子·离娄上》。

{12} 《全唐文》卷888《陈氏书堂记》。陈衮为江州义门陈氏第五任家长。

{13} 《九江府志》卷16《义门记》。

{14} 《文苑英华》卷975《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15} 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29页。

{16} 释文莹:《湘山野录》卷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18} 《论语·八佾》。

作者简介:陈世林,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江西九江,332005。

(责任编辑 张卫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
浅析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思想,因“家国情怀”而健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穆旦诗歌的家国情怀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