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述红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提供适宜的环境与土壤,注重方法、方式,要用新颖的手段督促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轮辙里如饥似渴学习。
关键词:情境创设;环境氛围;方法新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8-0252-01
1.创设情境,提供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提供自主学习土壤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体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为创设宽松的课堂情境,提供适宜的教学土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1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即可,学生懂的坚决不讲;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例如: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让位给学生,让学生讲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1.2 营造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气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疑"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深究性反射,碰撞出思维火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展个性。
学生如何才能主动参与质疑?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例如指导学生"三思":①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学生在自学中中若有不明之处,教师再启发、点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②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我们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的答案,千万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见解,要着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③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1.3 创设学生合作探究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一旦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2.讲究方法,注重策略
2.1 问题推进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对学生来说,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 是已经学过的,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这样做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推进式的教学基础是知识建构理论。新知识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可以建构学科知识体系。问题推进式的教学结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
2.2 启发讨论式。这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间和学生间相互研讨为主的一种教学法。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各自才能和多向交流的条件,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讨论式教学,兼容其它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讨论式。以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材料——指导讨论——归纳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理科概念和规律的教學,易于深入,便于把握方向和进程。以学生自学和交流为主的讨论式:布置课题、提出要求——学生自学、检索阅读——小组讨论、组间交流——教师评价、课题总结。这种方式较适合文科内容的教学,易于发挥求异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3 实践探究式。在教学中把社会调查、实验操作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创造条件,提供器材,使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进行观察测量、分析 研究。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兴趣、展开思维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的实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供了确切方法。
3.侧重手段,方式新颖
3.1 抓住自主学习的课堂特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学生要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进度,设计自己的学习评价指标。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处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基础,离开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3.2 注重学法指导,创设超市式学习平台。"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各科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举一反三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方法上探究各科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理,掌握如何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不妨模仿超市的自选方式,开展自由选择式的学习活动。它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老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的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层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各取其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顾钟锦《中国教育研究论坛》中国世界语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