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童话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28 22:47王桂芬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童话故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王桂芬

摘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数学知识融入童话故事中,利用童话故事的鲜明特征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审美与理性分析的过程中,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内化新知,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童话故事

G623.5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如果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把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不知不觉地在享用佳肴时,将这15克盐全部纳入身体内。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水中,才能更好地被吸收。数学教学中童话故事的作用,则犹如汤之于盐,它以其特有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情节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因此把童话故事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童话故事中,利用童话故事的鲜明特性,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审美与理性分析的过程中,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内化新知,能让孩子的智慧绽放出七彩的光芒,给他们的思维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

一、童话故事诱导,融入情境

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采取有趣、形象多样的童话故事导入教学,使学生通过童话故事情境。

如:《分数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我编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一天,白雪公主做了7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她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7个小矮人每人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4、6/8、9/12),话音刚落,他们都瞪大眼睛看着师傅,好像在说:白雪公主今天怎么啦?3/4、6/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白雪公主也偏心呀?白雪公主看透了他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我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你们好好想想吧?”

“白雪公主”正直和公正的形象在学生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因而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自然地产生了疑惑:“为什么白雪公主会把饼分成这样三个不同的份数?”这时,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相同的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成功,带着强烈求知欲的使学生带着强烈求知欲进行探究、验证,为新课的教学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童话故事编绎,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中根据“成反比例关系”这一概念的表述,我编了《财主和帽子》的童话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块儿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块儿布料可以做两顶帽子吗?”

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

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 “,那做3顶帽子吗?”

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

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块儿布料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

“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

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

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 “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块儿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

我还真聪明!嘿嘿……

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生听完哄堂大笑。

我问:“你们为什么笑呢?”

“为什么同一块儿布料,裁缝说做1顶帽子可以,2顶帽子也可以,做3顶、4顶、5顶……10顶都可以呢?”

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都争先要说出自己的看法。

“每顶帽子的用布量×帽子数=布料的总量,因为这块儿布料的大小不变,所以做的帽子数多了,裁缝同样可以去裁剪,只是每顶帽子相对就小了。”

通过这个童话故事,反比例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然后我因势利导:“像这样的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叫它‘成反比例关系,你们还能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学生便纷纷举出诸如“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等的各种成反比例关系的例子来。有一位学生还提出了一个更精彩的例子:人民币币值与外汇汇率之间成反比例关系。最后,通过学生列举的实例,我再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成反比例关系”的概念,使得学生牢牢掌握了“成反比例关系”这一概念的抽象表述。

三、演绎童话故事,突破教学

人教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不少的铺垫、例题、课后练习等均由主题图构成。这些主题图不单纯是为孩子提供简单的数字信息,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包含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的,因而我更喜欢把这种主题图称为“童话故事片断”或“童话故事情境”。

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对这种主题图有所忽视,而未能深层次地挖掘其作用。作为童话故事情境,让学生把主题图编绎或编演成童话故事,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深挖其内涵,这对数学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突破,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其作用大概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能让学生充分掌握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二是深挖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三是通过童话故事演绎,充实调动学生的感官,在参与或观看童话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道德审美情操。

数学童话故事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成为了学生不同能力发展的摇篮。正因为如此,数学童话故事在孩子们心目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它不仅出现在课堂上,更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帮助孩子了解数学,体验数学,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演绎着数学的无限精彩!

参考文献:

[1] 史凤琢.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07,(08)

[2] 陶俊丰, 刘殿仁.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七式[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07,(12)

猜你喜欢
童话故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童话阅读
童话故事引入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让童话浸润童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