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2017-09-28 23:48王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研究

王红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及内在的课程价值观,是值得教育界对课程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为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研究

【分类号】G712.3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界提及最多的话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及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由于影响职业教育课程的因素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

1.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观的三种表现形式

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着三种课程目标的观点:第一种认为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出发点。第二种认为“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宗旨,以实用为目的,以“需”“够用”为尺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第三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形成学生较强的岗位能力,还要为其发展莫定基础,养成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三种观点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困难性。主张“以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仅有的优势;主张“以胜任岗位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有损了学生要求繼续发展的利益,吸引不到好的生源;主张既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又使学生具有某一岗位的能力,从理论上讲是最理想的目标,但基于现实中的职业教育自身条件(师资、生源状况)似乎又力不从心。

2.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在理论上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目标的现实定位,就是要求依据现实条件确定课程目标,即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课程目标。通常认为职业教育作为直接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专业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无可争辩的永恒目标,更是永远追求的理想。目前,之所以教育界有不同的观点或定位,完全是基于对现实社会情况的不同认识。有些受传统职业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忽略社会需求的变化,目标定得过于保守;有些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条件的基础,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寻找理想目标的现实切入点,即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是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改革的关键。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

1.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多地关注了客观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分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应用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呆板,可开发的空间较少。

2.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职业定向教”,是为了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职业教育的非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把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下,使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

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促进人的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

目前,有些职业院校现行的课程体系中仍存在着诸多弊端,这些弊端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在充分研究、分析、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课程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要求,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众多,课程的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自身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反向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既非理论也非实践)—理性认识”模式,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2.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应充分考虑专业特征

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从而使职业教育朝着目标活、形式活、内容活的方向发展。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

1.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

当今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尤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个环节,我们就无法得知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按照课程的评价理论,评价体系由校内、校外两部分构成,而一般所谓的评价则较多地针对教育内部进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直接进入行业企业顶岗实习),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通过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与要求的调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课程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

2. 课程评价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内容的现代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岗位的针对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行业企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

3. 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围绕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生的独特需要。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行业企业、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使两者能够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迎春,试论“多样化”职业教育的发展[J].快乐阅读,201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职业教育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