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2017-09-28 03:06乔志刚刘崇奇李聪鹏吴超王晓磊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腰间盘孔镜椎间

乔志刚 刘崇奇 李聪鹏 吴超 王晓磊

许昌市立医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

乔志刚 刘崇奇 李聪鹏 吴超 王晓磊

许昌市立医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许昌市立医院骨外科反复发作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3个月病情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与术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准确地摘除病变部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经皮椎间孔镜;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价值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间盘突出症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1]。其临床表现以腰腿疼痛为主,严重者大小便失常。目前临床对症状不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以保守治疗为主,而对反复发作的患者以手术干预为主。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精辟椎间孔镜技术在脊柱外科崭露头角,但对于其效果至今无统一标准。本研究通过比较椎间孔镜技术与椎板开窗术式的效果,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反复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许昌市立医院骨外科反复发作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为26~77岁,平均(44.9±6.8)岁;病程为3~78个月,平均(55.3±5.8)月;病变节段:L4~L515例,L5~S19例。对照组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为25~74岁,平均(45.7±7.4)岁;病程为4~77个月,平均(56.8±6.1)月;病变节段:L4~L514例,L5~S1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有腰腿疼痛症状,脊柱MRI影像均显示病变节段髓核突出;②排除游离型椎间盘突出者、脊柱占位性病变、感染、强直性脊柱炎;③均具有外科手术治疗指征;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同意参与。

1.2手术方法

1.2.1观察组 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具体如下:①患者手术体位为俯卧位,垫高腰部,架起腰桥;②持续硬膜外局麻,常规消毒、铺巾;③在正位透视下使用椎间孔镜定位器指引定位病变部位及穿刺点,做标记;④在椎间盘水平线约3 cm、脊柱后侧中线10~12 cm处,用椎间孔镜穿刺针穿刺(避开周围神经),插入装有碘海醇与造甲蓝造影剂混合液,1~2 ml行椎间盘造影,完成后拔出造影针并插入导丝与工作套管;⑤在椎间孔镜引导下,清扫周围脂肪组织,寻找并去除病变髓核组织,检查神经根情况;⑥对残余髓核进行充分冲洗,射频及纱布止血,封闭纤维环,摘除套管,缝合、包扎手术切口。

1.2.2对照组 采用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具体如下:①患者手术体位为俯卧位,垫高腰部,架起腰桥;②持续硬膜外局麻,在透视下定位确定手术部位,常规消毒、铺巾;③在病变椎体间隙部位做后正中5 cm纵向切口,依次剥开皮肤、皮下组织,腰背筋膜,直至暴露椎间盘突出部位;④透视验证椎间盘突出间隙,利用手术钳咬除上位椎板上方边缘,暴露神经根、硬膜囊,分离神经根,充分暴露椎间盘突出部分并摘除椎间盘中髓核组织;⑤检查周围神经根,确保髓核残余组织完全剥离;⑥清洗手术切口,止血、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

1.2.3术后处理 ①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止血药物止血治疗1次,第2天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脱水治疗;②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③观察组患者3 d后即可下床适当活动,2周禁止负重,对照组2周后可以下床适当活动。

1.3观察指标①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②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③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手术情况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手术前后VAS评分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侧肢感觉迟钝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经过3周后均自行恢复;对照组术中因损伤椎间血管丛出血2例,术后黄带硬膜囊粘连3例,侧肢感觉迟钝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1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外伤、退行性等原因引起的椎间盘成纤维环断裂或后凸,髓核突出,从而压迫周围脊神经或马尾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2]。反复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程长、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效果差。椎板开窗术式作为传统手术方式,虽然能够降低椎管压力,但由于其创口较大,容易损伤脊柱后柱结构,严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3];同时由于其创面较大,脊柱周围软组织极易发生粘连;由于椎间血管丰富,在手术过程中容易损伤,引起出血。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也趋于微创化,从2002年Hoogland等提出的YESSYS技术以来,椎间孔镜技术不断趋向成熟[4]。本次研究发现,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且患者能较早恢复等特点。但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①适应证的限制;②学习曲线陡峭;③射线对医患双方的危害[5]。因此采用此技术时需要严格掌控适应证,脊滑脱、椎管内粘连等患者严禁使用,仅适用于单纯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此外,由于该技术操作难度系数高,因此对医务人员的解剖理论知识要求高,其操作者需要通过系统培训才能掌握。手术过程中,穿刺针容易对周围神经根造成刺伤或挤压,从而引起神经根损伤,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的单侧或双侧肢体感觉迟钝,因此在手术中需要操作者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开神经根,防止对其造成损伤。

综上,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反复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患者恢复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由于手术适应证的局限性,在临床应用时需要严格掌控适应证,且术中应注意做好射线防护。

[1] 李永胜,姜烈宝.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7):32-34.

[2] 张在田.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79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7): 610-611.

[3] 吴红.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4,(8):30-31.

[4] 高国勇,陈廖斌,镇万新,等.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2,35(5):423-425.

[5] 孙根文,塔依尔·阿不都哈德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5):422-425.

R 687.3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39

2017-02-16)

猜你喜欢
腰间盘孔镜椎间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手术与保守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分析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腰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78例疗效观察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中药附子汤加减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