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巧珍
摘 要:一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巧妙设计导入环节,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习思维,保证课堂教学过程顺利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地理;导入;兴趣;教学
一、漫画导入,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英国学者鲍门说:“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漫画、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把漫画导入到课堂教学,要注意漫画与地理学习内容的衔接,并要引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长江与黄河的对话”漫画。内容主要由满面愁容的长江、黄河、被砍伐的树木构成。长江、黄河以人体漫画形式呈现,并大声呼喊:“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生动的漫画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漫画中的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漫画中的长江为什么也成了黄河?长江的含沙量为什么增大了那么多?”教师适时导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不然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能围绕漫画内容和地理知识议论纷纷。显然,以漫画为背景导入教学,学生感到轻松,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从而较快、较准确地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二、活动导入,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初中生的好奇心都很重,竞争意识强。教学开始时,开展一个小活动,学生会感到很新鲜。例如,在认识天气符号时,先把这些符号画在卡片上,再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进行竞猜,看哪组猜中,答对得分,最后看哪组得分最高。通过竞猜,让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同学们兴致勃勃,积极参与。活动导入法需要教师融入学生,在竞争中学知识,最后将问题带入知识的教学中。只有这样的导入,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让导入和课文内容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三、悬念导入,开启思维,引起注意
朱熹说:“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起点,在新课的开端,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巧设悬念,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把问题导入新课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如讲授“中国的疆域”时说:为什么同样是在冬季,北国的黑龙江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反差甚大的南国海南省却春暖花开。又为什么在夏季的时候我国东部乌苏里江上到处洒满阳光,渔歌阵阵,人们已开始一天的劳作;而远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满天星斗,人们还在沉睡之中。这些知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渴望知道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的导入实现了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转变,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特征,必然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中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为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到“我国的河流”的时候,可以引入《好汉歌》,一句“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掺北斗啊……”可以让学生快速定位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流向。如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河壶口瀑布景观视频,同时播放一组慷慨激昂的《黄河大合唱》,“風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教师与学生共同高唱:“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教师提问:为何黄河在咆哮?学生的情感很快被激发起来,仿佛被带到黄河岸边探究“母亲之河”的奥秘,从而引入八年级上册“我国第一大河——黄河”,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恰当的轨道,教学得以高效继续。
五、谜语导入,活化地理课堂
谜语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导入形式,通过谜语竞猜,制造悬念,作为引发学生好奇心的切入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中轻松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的“五带”时,先通过一条谜语导入:“站在地球上,一地最特殊,冬天没太阳,夏天始终亮。”(打一地理名词),并因势利导:学完课文,大家一定猜得出这个谜语。再比如教学世界地理“大洲和大洋”时,可以设计谜语:“七个兄弟,四个姐妹,一个妈妈爱大家;姐妹情深连一起,兄弟分家飘四海。”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效果十分突出,使师生双边活动更加融洽地开展。
总之,导入设计不能单一。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重在用得“巧、准、新”。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手段,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国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法新探[J].考试周刊,2008(15).
[2]胡开新.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3(6).
[3]王文珍.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13(9).
编辑 李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