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太生
谈到现代散文,自然绕不开散文大师朱自清。而《荷塘月色》,正是他文情并茂、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写的名篇。纵观其散文写作,正如其一生,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求得真实的艺术效果。“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贯穿他一生的写作。讲真话,写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本文以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军阀的暴行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使底层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表现了他独到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这篇佳作吧!
一、开篇起句简洁明了,直叙胸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作者的郁闷来自于大革命失败后在黑暗面前的彷徨和对人生的思考,对光明的追求。“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这句话既有对黑暗社会的折射,也有作者对未来光明充满的希望。
二、以真言真景叙述真情
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呢?很清楚:一是荷塘,二是月色。历代文人描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有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荷花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娇嫩,而月亮也没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柔情。这里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了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对荷叶的描写:这里用舞女的裙子比喻荷叶,很有创意。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勾勒出了荷叶的“形”。文人墨客对荷叶的比喻很多,可以有伞,也有碧玉盘等,在此,却不及舞女的裙子。为何?月光掩映,难辨翠绿,只能看见其形态,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更赋予叶子一种动态的美,裙随风动,翩翩起舞,作者写作之细腻,可见一斑。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写荷花,连用三个比喻:荷花高贵美丽,堪比美人。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有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者的比喻和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在朦胧的月色下,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刚出水的,那种感觉恰到好处。
“微风过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又从嗅觉引起听觉,进而联想。当描写叶与花的颤动时,像“闪电”,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时,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遮住了,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写完荷塘,接着写的就是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化静为动,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动,让本来静止的月光产生动感,给人一种浪漫情调。“薄薄的青雾”“轻纱的梦”,亦真亦幻,宛如梦幻。作者巧妙地给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又突出了雾的轻飘朦胧。荷叶和荷花在薄雾笼罩下,迷迷蒙蒙,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如梦似幻。月色迷蒙柔和、薄雾笼罩,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满月而有淡淡的云雾,真想长睡不起,面对此景,触景生情,文字表现却是恰到好处。作者在黑暗社會中那种不屈不挠精神的写照,心中希望之光永不熄灭,真情自然流露,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喜悦。
三、全文谋篇布局,于精于巧
文章开头以作者心情烦躁为由,以出门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止为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都是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转移逐步变化的。全文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缀周围景色。结构布局上层次清晰分明,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整篇文章结构的巧妙安排,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布局功力。总览作者的游程线索、感情的流露轨迹,出门到回家都是一个轮回。行走路线的巧妙安排,从家里出发,经小径,到荷塘,又回家,依空间顺序作了一个圆形的夜游。从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情感的变化从不静,到求静,得静又不静,从终点又回到起点,也呈一个轮回。
最终,作者在含蓄、委婉中抒发了那种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感情,也为我们印下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有志之士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脚印,同时,也寄托了文人向往未来的政治思想,忧国忧民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这就是散文大师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一代文人。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