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波
苜蓿花开
西安地气暖,春节刚过,院子里的花草树木就迫不及待地要返青发芽。雨水节气才到,春梅、连翘、迎春、海棠花的枝头已经挂上鲜红、杏黄的花朵,笑意盈盈。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风里,柳枝吐出米粒大的绿苞,白杨树枝头垂挂了紫色的穗子。目睹眼前的景致不由得想起故乡的风物来。
家乡在陕北黄土高原。这片千沟万壑的神奇土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也是圣地。这里上演了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这里养育了千千万万多情重义的人民,这里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这片土地更是远游他乡的游子们魂牵梦萦的所在。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我时常梦见家乡的亲人、家乡的窑洞、家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常常梦见山上的苜蓿地,梦见苜蓿花开。
陕北高原的冬天寒冷漫长,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清明过后,才可见春的倩影。春天来了,天空湛蓝明亮,一尘不染。土地依然裸露着,但充满渴望。老乡们说:春雨贵如油,下一场雨就好了。这样说着,这样盼着。天遂人愿,果然一场春雨在酝酿中了。傍晚,西边的天空出现满岸的乌云,有经验的老农说:乌云接礃,半夜听雨响。可不是,黑漆漆的夜里,刮起了风,接着便是淅淅沥沥的雨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鸣声中,人们醒过来,拉开门一看便觉天地间焕然一新。空气十分清新且带着泥土的芬芳,天空蓝得醉心。柳树泛绿,杨树发青。泥土湿漉漉的,小河的水涨起来了,欢唱声越加嘹亮了。朝着向阳的山坡上望去,隐约看见草色。哦,那成片的浅绿是苜蓿。
苜蓿发芽了!粉嫩的芽儿破土而出,充满生气蓬勃。在春天的怀抱中,苜蓿生长的很快,不几天便枝叶丰满,春夏之交它们便成片成片的开花了。紫色的苜蓿花在阳光下,十分耀眼,十分美观!
苜蓿是耐旱植物,它有极强的生命力。在生存环境比较严酷的陕北高原上它生活的意趣盎然。因为有很深的根,保持了水土,它的叶子杆子是家畜的最爱,所以它被广泛种植。而它的旺盛季节也为陕北高原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小时候,常常随着爷爷上山砍苜蓿,那是一件辛苦而又充满乐趣的活计。吃过早饭,等到爷爷收拾好工具,迁出温顺的黑毛驴,我带上小狗,随着他进山。要到苜蓿地得走或平坦或崎岖的四五里路。下坡、过桥、进山沟,沿着小溪逆流而行,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细沙铺底的溪水中游鱼与圆圆的鹅卵石历历可数。水面上滑行着轻捷的水黾。河岸上青草如姑娘的睫毛。小路上满是脚印、蹄印、车辙印,空气里弥漫着乡间小路特有的泥土、青草、牛羊粪的混合气味。
小毛驴愉快地埋头疾走,小狗不安分地走走停停,对什么都好奇,遇到不認识的东西总是研究半天,然后才跑着追了上来。
山路弯弯,路边山花烂漫。山中十分寂静,静得可以听到耳膜上血液流动的声音。但在这寂静中偶尔也听到对面山头传来耕地的回牛声或高亢的信天游或清脆婉转的鸟鸣声。可是,正像古诗中所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远处声响过后,山谷越加幽静。
登上山顶,深深呼吸一口山中特有的新鲜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环顾四周,感觉天高地阔,境界宏大。无数的山峦似奔腾的马群朝东涌去,又如无边的海洋波浪翻腾,而山峰的曲线映在蓝天的背景上十分优美。蓝天如湖,天上的朵朵白云,如天鹅、如白帆。
到的草地,人开始干活,驴子则自由啃草,小狗四处玩耍。砍苜蓿是一项力气活但也要技术。艳阳高照,砍一两小时会把人累得汗流浃背。新手通常会把手掌磨起血泡。
砍好苜蓿,躺在草地休憩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凉风习习,空气净洁,身处花海,尽可领略这方小天地的妙处。当别的植物在烈日下蔫头耷脑的时候,苜蓿却更加精神奕奕、生机盎然。正值花季,苜蓿地是一片紫色的海洋。紫色似乎是一种不起眼的颜色,可是苜蓿花把紫色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哦,炫目的紫色!醉人的紫色!
这片苜蓿地是鸟雀昆虫的乐园。紫色的海中,各种鸟儿欢叫着。石鸡(呱呱鸡)、麻雀、杜鹃(布谷鸟)、鹧鸪、云雀、白头翁……。蚂蚁、蜥蜴、瓢虫、花鼠(格狸)在这里活跃着。没有危险的时候,野兔妈妈会带着一窝小兔来吃苜蓿叶子,石鸡妈妈也会带着孩子来觅食。蓝天上老鹰展开双翅盘旋着,虎视眈眈,伺机捕捉猎物。花丛中,蜂与蝴蝶四处飞舞。蜂农为了收获蜂蜜把蜂箱搬到山脚下,蜜蜂便来采苜蓿花的蜜。野蜂也穿梭其间采集花蜜。各色蝴蝶更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它们有美丽的颜色,白的、黄的、蓝得、黑的、粉的,最美的要数凤尾蝶。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蝴蝶把这草地点缀得格外有诗意。
歇足了,把捆好的苜蓿架在驴背上,吆喝着回家。对面山上的人会看见,蓝天的背景下,对面的山脊上,行走着这样的一行队伍:毛驴打头,老人中间,小孩随后,小孩后还有一条狗。
苜蓿进来院子,它的清香已被羊和兔子嗅到,它们急得在窝门上乱撞。把苜蓿扔进窝里、圈里,它们立即安静起来,争先恐后,埋头嚼起苜蓿来。
苜蓿花和嫩叶不仅是家畜的最爱,也是人们的美食。心灵手巧的媳妇们将嫩苜蓿叶子洗净、切碎,在油锅中炒,再加上蒸熟的土豆加工成的土豆泥,出锅了便是一道十分清香可口的美味。用嫩苜蓿叶蒸麦饭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做法。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讲究生活质量,人们为了尝鲜去市场买嫩苜蓿当野菜吃。可是在“文革”时期,农业连年歉收,粮食短缺,人们吃不饱饭。每到春天,这苜蓿、槐花、榆钱却是人们的救命食物。
苜蓿真是一种可爱的植物。虽然生长在艰苦环境,它却活得乐观自信;看似朴素庄重,它又不乏浪漫情调,而且它还有着无私奉献的胸怀。这多么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呵!这大概也是家乡的人们喜欢苜蓿的缘由?
春天来了。窗外鸟语花香。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思念着故乡。我想家乡的那片土地正在苏醒,不久也会呈现出桃红柳绿、万木争春的美丽景象,那片黄土地上不久会绿色遍染,轻雾缭绕的山头上将会铺上苜蓿花织成的紫色的地毯。
高原古镇
我在陕北老家长大,对那里的山川风物十分熟悉。离开家乡久了,时常会回忆起幼年时期经历过的事情,感到无比亲切。让我难忘的人和事很多,但是在我记忆中久久难以忘怀的是那座古朴充满风情的小镇——周家礆镇。endprint
我们家住在黄河的一条支流——大理河上游的一个村子。川道有一条东西向的官路通向远方。沿着官路向西步行约半小时便可到这座闻名遐迩的古镇。幼年时,那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古镇有一条宽阔曲折的街道,长约二三里,东西走向,街面由平整的青石板铺成。街道两边是由商铺和居民住宅组成的整齐建筑。民宅多是整洁体面的用石料或青砖建筑的窑洞院落,窑洞顶上挽着花栏。院子有气派的油漆大门,望进去可以看见方正的影壁墙,墙上写着大大的饱满而富贵气十足的“福”字,使人油然产生敬意。商铺是几间打通的窑洞,青砖铺地,中间柜台,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古镇由前街、中街、后街三部分构成。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是中街。中街有座石拱桥。桥栏上雕刻着花草动物,石面上则刻画着人物故事图,特别吸引眼球的是桥栏上的小石狮,它们憨态可掬,栩栩如生,非常可爱。桥旁有座二层钟楼,雕梁画栋,登楼可一览全街。离钟楼几百米远处的山根下又建筑了一个大戏台。戏台两边有文人书写的很好的对联。上联:黑脸忠,红脸义,白脸奸悍;下联:老旦庄,正旦重,彩旦风流。楼台古色古香,给人一种沧桑感。戏台前是广场。过节时,这里请来戏班子唱晋剧或秦腔。平日,白天有人讲古朝,说新闻;晚上,隔三岔五放电影。这片地方是镇子的娱乐中心。后街有一所小学,一所中学。小学的大门是白色圆拱形建筑,有西洋风。这给这个古镇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对于一个未出远门、见识有限的乡下孩子来说,这里的建筑足以引起他的赞叹。
古鎮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秦晋通都”之美誉。它的集市日是农历每月的初四、初九。遇集市的日子,官路上满是赶集的乡民。有拉车的、有步行的、有骑自行车的、有挑担子的。人们都穿上见人衣裳,收拾得干干净净,有说有笑朝镇子涌去。每年的三月、七月、十月、腊月的十四至十六日是会期。每至会期,这里的市场贸易十分活跃,七月的骡马大会更是远近闻名,甚至吸引了宁夏、内蒙古、山西的商人前来贸易。七月大会期间,古镇上人山人海,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调皮的小孩子在人缝中窜来窜去,年轻的妇女们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的整整齐齐,三五成群在街上游玩。此时,正值夏秋之交,也是各种瓜果上市的季节。街道两边摆了一排的瓜果。有沙瓤的西瓜,有香气扑鼻的小瓜(香瓜),有红脸蛋的沙果、紫红的老果。果馅是古镇的名点,果馅炉子随处可见。
最红火的市场在大桥下。河滩上,有无数的骡马牛羊鸡鸭猪狗。河沿边小商小贩搭起连片的白布棚子,生着炉火。他们卖扁食(饺子)、羊杂碎、饸饹、果馅、油饼、肉夹饼、麻花等小吃。做大生意的商人将手放在布衫下捏着指头讲价,样子很滑稽。但这市场也曾经历过历史的风雨。“文革”时期,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古镇的市场受到极大的限制,生意颇为萧条。农民自留地里种的农副产品也不允许在镇上卖,人们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也没钱购买,生活十分艰难。村民刘高买盐没钱,卖米去了,被民兵小分队的人抓住,说他搞“投机倒把”,没收了他的米,还把人管押起来不准回家。他急得大哭,百般央告才被放回。不少妇女为换取零花钱,去市场卖鸡蛋也被没收了。改革开放以后,这里恢复了集市贸易,古镇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赶机遇会是乡下人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一方面是物质需要,去做买卖;另一方面是精神和文化需要,人们去镇上游玩,放松一下心情也开阔一下视野和见识。正值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则期望在这样的日子获得与心仪的异性接触的机会。
镇子究竟是“大地方”,美女如云。姑娘们长得漂亮,打扮得又十分时尚。她们的美貌给镇子增添了几分灵动之气。她们的迷人风采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镇子上最漂亮的女孩是刘家的二姑娘。她十六七岁,是全县有名的四大美女之一。她不光长得好,还有文艺才能,学业也出色,可谓才貌双全。
这不,她来了。女孩子们羡慕嫉妒地低声说:“刘丽丽来了,那边”。你随手指的方向看去,见五六个花枝招展、风姿绰约的女孩儿喜笑颜开的走来,其中一个姑娘格外光彩照人。她修短合度,肥瘦适中,艳若桃李,双目流慧,举止娴静,脉脉含情。“那个是赵丽丽!”与她同行的赵丽丽是另一类型的美少女。她肌肤微丰,银盆脸面,那双黑宝石般的眼睛透亮透亮,神情显得比较骄傲。仙女般少女们的出现使得古老街道顿时熠熠生辉。
名镇出美女也出名人。这座百年古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飞出许许多多“金凤凰”。他们在全国各地发展自己的事业,有的远渡重洋去海外求学深造。他们中有国家高级军政领导干部,有著名的专家学者,有文艺明星,有商界大亨,有能工巧匠……他们如亮星将古镇的天宇装点的分外美丽。
离开那片热土二十年了,二十年中,去过许多现代化的大城市,到过中外许多名镇,但心中常记着陕北黄土高原大理河边那个古朴宁静的百年古镇——周家礆,有时甚至会在梦中梦到它。那宽阔曲折的石街,那喧嚣的市声,那拥挤的人流,还有七月会上甘甜的西瓜以及各种诱人小吃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与文学结缘
一个人的成长与他早年生活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我与文学结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庭、社会、学校、时代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条件。这种环境与条件犹如空气、水分、土壤、阳光,有了适宜的环境与条件兴趣的种子才得以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我自幼生活在农村。大家庭中有几位读书人,家中有较好的读书学习气氛。这样的环境与气氛确实影响到我的兴趣爱好甚至思想性格。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是我的叔父。他是“文革”返乡的中学生。他本是优秀学生,很有理想。可是,60年代,大学停招,中学关门。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一把镢头,一个毛巾,让他们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叔叔回家后,依然热爱学习,读哲学、文学书籍,看报纸杂志,听收音机文艺节目。他很有热心地给予了我文学教育。大约我五六岁时,叔叔教我背诵唐诗。最早是李白的诗歌:《静夜思》《下江陵》《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这些诗歌明白如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背会。每每背会一首诗,总可以得到他的鼓励,于是学习更加努力。学了李白诗歌之后,叔叔教我背诵杜甫的《绝句》《春夜喜雨》《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离别》,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及王之涣、王昌龄、张继、陈子昂、贾岛等名家的诗歌名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名句深深铭刻心上。关于“三曹父子”“竹林七贤”“大小李杜”“三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史知识也从他口中得知。他还最早给我介绍到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现代作家。endprint
我常常央他讲故事,他便给我讲《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给我的记忆十分深刻,我从故事中懂得了人不能贪心的道理。此外,我还听到了《农夫与蛇》《狐狸和葡萄》等等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故事。
冬日农闲,黑夜漫长,正是学习的很好的时候。叔叔有时看书、写作,有时喜欢听收音机“文学欣赏”节目,每当这时我便站在跟前旁听。一个寂静的夜晚,收音机播放配乐散文朗诵,那篇散文是毛岸青、邵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周围那样安静,我屏住呼吸倾听着,生怕漏掉了一个字。播音员有磁性的男中音充满深情的朗读加上低沉哀婉的配乐,使我深深地沉浸在散文的艺术情境中,有几处不禁潸然泪下。过后几天,播音员的男中音依然在我耳边回响,真是余音不绝,回味无穷: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朝霞……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鲜血……今天,我们沐浴在金色的霞光里,注视着绿茵茵的群山;湘江北去,不舍昼夜,就像我们心底里的怀念……
叔叔订阅文学期刊《收获》。他读完后我第二个读。路遥的《人生》使我如醉如痴,丛维熙的《北国草》《远去的白帆》文笔优美,情节感人,廖静文的《徐悲鸿的一生》也是难得的佳作。从这本杂志,我了解到王蒙、张洁、张抗抗等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对我文学影响教育一直到高中。
我的三个哥哥在文学上也给予我较好的影响。大哥是老三届高中生,文学素养深厚,有才情。“文革”使他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他有一本厚厚的手抄本,里面用漂亮潇洒的书法摘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学名篇,有的是片段。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往事》(七),许地山的《落花生》,孙犁《荷花淀》片段……这个笔记本让我爱不释手。每写作文时,我便翻开这个笔记本查找可以参考的词句、段落。大哥在团县委工作时,遇周末回家,总不忘给我从单位借回一两本《中国青年》杂志,上面的文章或文艺作品都是精彩的。70年代末80年初,“伤痕文学”流行一时。《中国青年》刊登的一篇伤痕小说,读后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给我买的《成语故事》《中学生修辞例话》《上下五千年》《家》是很好的课外读物。
二哥也是返乡学生。他喜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经常看,看了便讲。他讲的古典名著精彩篇章令人心醉神驰。在农家小院的槐树荫下,几个人围拢着,他站在中间开讲。《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力大无穷,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倒拔垂杨柳”,为兄弟情义“大闹野猪林”。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奸人陷害,误入“白虎堂”,而后“刺配沧州”“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松的故事更加激动人心。“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一个个故事听得人惊心动魄,而武松一身豪气又使人折服。他讲《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片段把蒋干的愚蠢、周瑜的机警表现得淋漓尽致;“草船借箭”把诸葛孔明足智多谋的性格展示地生动鲜活。他讲《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把孙悟空的智慧勇敢、唐僧的忠厚迂腐、八戒的自私狭隘、妖怪的狡猾善变描述得活灵活现。“盘丝洞”的故事又把猪八戒贪色的滑稽相叙述得惟妙惟肖,使人忍俊不禁。总之,二哥绘声绘色讲述,能把听者完全带入他所描述的情景中,从而感受到文学艺术的魅力。
三哥喜欢中国现当代文学。务农之余,他爱坐在炕头读小说和毛主席诗词。他读过了也讲给我们听。他生动叙述《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故事,使人深受吸引。他介绍的《第二次握手》中丁洁琼、苏冠兰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他推介的《当代优秀短篇小说选集》中有几篇作品我百读不厌,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作品语言优美,诗意盎然,读后余香满口。
家人中,父母及两位姐姐讲述了许多通俗文学故事。父亲讲的多为戏曲:《金沙滩演义》《西厢记》《三滴血》《铡美案》;母亲讲民间传说“七仙女下凡故事”“牛郎织女故事”“白蛇传”;两位姐姐讲的多是当时流行的口头文学:“周恩来智取九龙杯”及惊险恐怖的反特故事。
乡间文化设施缺乏,没有图书室、娱乐场、戏院、电影院,但是也有一定的文学氛围。乡亲们喜欢的文娱之一是听“陕北说书”。谁家有喜事,为了庆贺,请来说书匠,在夜晚村民收工以后说书。书匠怀抱三弦或琵琶,腿绑檀板,有说有唱。“才子佳人”类内容更受欢迎。一本《金镯玉环记》说尽人情世态,把一对有情人的遭遇演绎得催人泪下。书匠生动形象的语言,逼真地描摹才能,把人引入他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中,使听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村中有一些人爱讲古书,于是人们常到他们家里去,站在那里听故事。讲得较多的是《隋唐演义》中“秦琼卖马”、“程咬金出世”的故事,《薛仁贵征西》讲薛仁贵传奇,也讲《岳飞传》《杨家将演义》。这些故事讲的是家国大事,情节大起大落,常常听得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分。
直观鲜活的影视文学给了我心灵滋养。《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黑三角》《雁南飞》,日本电影《远山的呼唤》《绝唱》《追捕》《望乡》十分精彩。电视兴起后,看电视片《血凝》《蹉跎岁月》等都获得文学审美教育。
在学校,遇到许多个性各异的语文老师。他们教我语言文字、语法、修辞、阅读、写作。写作苦中有乐。从构思、动笔、加工润色到完成是一个颇为艰苦的过程。但写作小小的成功,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那又是十分荣耀、光彩的事情。在母校的图书室,憑借书证借阅了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三个火枪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及《红楼梦》《蹉跎岁月》等作品。高中时期,正值新时期文学的高潮期,我和有同样爱好的同学兴奋地相互传阅文学期刊《收获》《十月》《花城》《小说月报》,读了《高山下的花环》《哦,香雪》《爱是不能忘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三千万》《张铁匠的罗曼史》等许多中短篇小说。因为喜爱文学,考大学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师大中文系。进入大学,有了更好学习环境与条件,使得我更像一叶小舟驶向大海,在文学的海洋中自由徜徉。
现在,文学研究和教学成为我的工作。回想过往,真的感谢所有给予我引导教育的亲友师长!当然也感谢时代,生逢盛世,使我逐梦成真。
责任编辑:马小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