萦绕文化高峰的连心桥

2017-09-27 14:48赵正永
延河 2017年9期
关键词:卡什印中文化交流

赵正永

2015年4月,受组织委派,我率党的代表团访问新加坡、印度和尼泊尔三国,同一些政党领导人会面交流,宣传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介绍我们党的“四個全面”战略布局和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强沟通,增进互信,积累共识。在印度,为推动“一带一路”的“文化相通”,时任大使安排并陪同我会见了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罗卡什·昌德拉先生。

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隶属于印度外交部,主要负责制定印度对外文化关系政策和具体实施印度政府对外文化交流的项目,在海外举办或与友好国家互办文化年或文化艺术节,负责与各国学者和留学生的交流,设立和管理印度海外文化中心,促进印度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国家关系发展。该委员会主席一般由印度较有影响的资深人士担任,日常事务则由担任过驻外大使和参赞的主任、副主任管理。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在推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卡什·昌德拉先生1927年生于印度哈里亚纳邦,曾任印度议会联邦院议员,是研究印度古代吠陀时期历史和佛教文化的专家,对世界文学和汉语、藏语等多种文化、多种专业和多种语言都有研究,编辑整理和著述了360多部著作,堪称印度的一代国学大师。他曾担任过印度文化国际研究院主任、印度历史研究会主席、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位,2014年10月被任命为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主席至今。他的父亲——拉胡·维拉是印度国学宗师,著名的语言学家,杰出的政治家,印度文化国际研究院开创者,对中国文化很有研究,经常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印度人民,与我国的丰子恺先生交往甚笃,1954年编辑出版了丰子恺《护生画集》的梵文和英文版,对丰子恺的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现在,子承父业,罗卡什·昌德拉先生也继续从事中国文化研究,推进中印文化交流。我们见面时,他已有88岁高龄,精神矍铄,思维清晰,一袭灰白印度长衫着身,衬托其瘦削而硬朗的身板,俨然一位温文尔雅的思想型知识长者。罗卡什·昌德拉在临街高墙内充满田园气息的一栋小楼庭院前,热情地迎候我们,知道我们来自中国西安,非常兴奋。他把我们迎进了一楼一间不大的、堆满了书籍的办公室,与我们在一张简陋的办公桌边相对而坐,简单寒暄后就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从中国历史谈到印度历史,从文化谈到文明,从过去谈到现在,谈到他的父亲因致力于推进中印文化友好交流而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建立的友谊,谈到他为继续推进中印文化交流所开展的工作,谈到上世纪50年代他和父亲,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2000年自己访问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谈到他的360多本著作中涉及中国文化和佛教研究的内容等等,不知不觉谈了二个多小时。谈话中,他那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睿智的思想,孜孜不倦的向学精神,令我深深折服。他对中国的友好情感溢于言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独特见解令人惊叹,连我们这些以本国历史文化为根的人都自愧不如。我被他们父子对中国的友好情感和作为深深打动,深切地感到他们是值得中印两国人民铭记的友好使者。

出于油然而生的感动和敬意,我希望他能够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些成果介绍给中国读者,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他的研究成果,了解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参与到“一带一路”的中印友好交流中来,罗卡什·昌德拉欣然答应,愿意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一些大学的演讲和代表性的论文编选整理后在中国出版。我回国后,2016年4月,罗卡什·昌德拉先生通过电邮传来了他的文稿,我请高进孝先生组织几位在大学研究宗教和文学的教授,历经一年多时间和多轮文译意译校改,才有了现在面世的《有心人的世界》。当时我对昌德拉先生说过,《有心人的世界》中译本出版时,我会写一篇文章或一个序,好好记录我们今天的谈话,介绍他对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

《有心人的世界》这部编选著作约有20多万字,从印度学者的角度来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佛教文化,涉及佛教术语和理论较多,不属于严格的纯宗教学术著作。全书有21章,主要内容包括:佛教和中国儒学的关系;中国哲学思想;佛教在中国各个朝代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21世纪的亚洲文化应重新获得国际地位等等。昌德拉先生是一位国际主义学者,他主张亚洲国家应该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主权,走独立自主发展之路,他毫不掩饰自己关于“西方化的结果只能是消费主义和物质至上,西方霸权主义在20世纪给世界带来了灾难”,他认为东方文化的内心修养哲学会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希望,亚洲文化一定会复兴。

反复细读先生的文章,先生巍如泰山北斗的胸襟和人格,站在文化高峰的巅顶,俯瞰长达二千多年中国印度文化交流历史的智慧和洞见,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索的思想。他以佛教文化为梭,穿越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印文化交流之经纬,织就了一幅清晰而恢弘的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流之文化锦绣。先生的著述让我深感自己知识的浅薄,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花了较长时间做了功课,先后阅读研究了印度著名汉学家师觉月先生所著《印度和中国,千年文化关系》,中国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著《中印文化交流史》,王介南先生所著《中外文化交流史》,刘克苏先生所著《中国佛教史话》和美国学者阿尔伯特·克雷格所著《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以及一批知名学者的文章。这些知识既填补了我的空白,丰富了我的知识,也引起了我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重建的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

文化自信首先源于自信的文化

罗卡什·昌德拉先生在谈话中多次谈道:印中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我的家庭一直致力于促进印中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文化研究传播方面的工作。先父曾向甘地介绍过中国文化,称赞中国诗词优美隽永。先生说,印中是文明古国,都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应致力于发扬光大自身文明,并加强相互交流,这对增进两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至关重要。先生还说,中国人珍视并广泛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很好地延续了中华文明,我非常羡慕中国,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使中国的历史和文明从未中断过,而印度人习惯用英语,令印度有识之士感到遗憾。先生又说,印中两个文明古国的交往历史悠久,早在中国秦代前就已经开始,公元前5世纪就应该有中国的丝绸传到了印度。到了秦朝,传说有僧人室利房等一行携带佛经进入咸阳而未果。我和父亲都一直认为,英语“China”表示中国,不是因为中国“瓷器”,真正的瓷器是在汉代以后才出现的,“China”应该是印度梵语“秦那”“支那”对秦朝时中国的称呼,那是印度人对“秦朝”时的中国最早认识,说明印中交流在秦朝就已经开始了。先生的这些观点,在《有心人的世界》一书的第一章中也有详细论述,而师觉月先生的《印度和中国——千年文化关系》一书的相关论述也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虽是一家之言,但确实使我眼睛一亮,获得很大启发,让我感受到了亚洲两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悠久和文化绚丽,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和影响力,更进一步增强了对本国文化的自豪和自信。endprint

猜你喜欢
卡什印中文化交流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两分钟的成功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两分钟的成功
印度期待印中领导人会晤
两分钟的成功
两分钟的成功
莫迪:印中边界40年没开过一枪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