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礼
前几天表弟从老家来,说给我带来了点稀罕物件。我打开一看,不禁喜出望外——原来是一袋苜蓿!
苜蓿是什么?可能有些人别说见过,甚至听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吃了。而对我来说,它不仅是道美食,更是记忆里的乡愁。
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型似三叶草,开紫色或黄色小花,原本是一种牧草。李时珍《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大宛位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境内,过去我们称之为“西域”。可见,苜蓿在汉代便已在我国“落地生根”。
苜蓿,别名草头、木粟、光风草,为豆科植物紫首蓿或南首蓿的嫩茎叶。其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还含有苜蓿酚、大豆异黄酮等成分,具有清热利尿、疏利肠道、补血止喘等功效。
现代药理发现,苜蓿中含苜蓿素和苜蓿酚等物质,有止咳平喘作用,对支气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苜蓿中含有较多量的铁元素,因而可作为治疗贫血的辅助食品。苜蓿中所含的维生素B12成分,可治疗恶性贫血;此外,苜蓿还含有止血作用的维生素K,民间常用治胃肠出血。
苜蓿中含有粗纤维,可促进大肠蠕动,帮助毒素排出,防治大便秘结和肠癌。
四五十年以前,我们老家沧州一带多为盐碱地,不适合庄稼生长。而苜蓿作为一种高产的优质饲草,既耐干旱,又耐冷热,还能改善土壤,所以多有种植。
每年春天,到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地里的苜蓿也开始发芽,在微微细雨中,为苍凉的大地披上一层绿装。那时候食物匮乏,特别是这个季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于是人们便盯上了地里的苜蓿。
那会儿生产队种植苜蓿,既是给牲口提供青饲草,也是为了改善土壤,所以几乎每年都会有苜蓿地复垦,这也成了人们春天的期盼。忽然有一天,队长派完工后放出话来:某某块苜蓿地“放闸”了!闻听这一消息,村民们高兴得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男女老少齐上阵,背着筐、提着篮、拎着布袋,一窝蜂似地朝苜蓿地跑去,甚至连邻村的人也会闻讯赶来,整个苜蓿地里黑压压地蹲满了人。苜蓿在春天生长极快,仿佛一夜春风就能将它催生出新芽,因此一连几日,苜蓿地里都会出现薅苜蓿的身影。采回來的苜蓿多,人们终于可以大快朵颐了:将发好的豆嘴(泡开的大豆或刚刚露芽的大豆)剁碎,和苜蓿一起包饺子、蒸包子;烙大饼,抹上自制的黑酱卷着生吃;炒菜吃、凉拌吃;将苜蓿用水焯过,挤干水分,蒸玉米菜团子……在那个艰苦的时代,这些便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如今,机械化代替了耕牛骡马,家乡的土地也告别了盐碱成为良田,人们更是一年四季新鲜时蔬不断。苜蓿,这种含有多种维生素、可平衡人体酸碱值、让人口齿留香的健康美食,很少再有种植,很难见到,也很难吃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