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幸福感研究综述

2017-09-27 12:44李英张宝山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7期
关键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

李英++张宝山

摘要:流动儿童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流动儿童的幸福感总体上不如城市儿童,在许多方面存在问题。流动儿童的幸福感状况由许多原因造成,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针对这诸多原因,研究者提出了不少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

【分类号】C913.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从过去单独外出打工转变为举家迁徙,这就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第二代移民——流动儿童。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流动儿童是指6—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的儿童少年。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这一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作为反映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幸福感,成为不少研究者的研究对象。

一、流动儿童幸福感的概念

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三种思路: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对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的评估;心理幸福感强调面对生活挑战时,个体有意义的生活和自我潜能的实现;社会幸福感则主要关注个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任务,表明个体在社会关系中适应的好坏及其程度。[1]

笔者认为流动儿童幸福感是流动儿童在其特殊的现实环境中协调自我与生活情境达到完美统一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的感觉,是流动儿童对其生活质量的全面评价。

二、流动儿童幸福感的现状

不同的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明显低于城市儿童。且流动儿童内部幸福感的比较也存在差异。

许多研究表明,流动儿童存在孤独、自卑、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流动儿童的同伴接纳感低,在学校缺乏稳定感和归属感,孤独感高,较容易体验到消极情感,但总体上对积极情感的体验高于消极情感。

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在流动儿童中, 男生与女生在幸福感的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

三、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来说。

(一)自身因素

1、人格。McCrae和Costa依据人格五因素模型提出,外倾性导致正性情感,神经质导致负性情感,经验的开放性既能增加积极情感的体验也能增加负性情感的体验,宜人性和严谨性通过创造使人快乐的环境和生活事件引导人们去面对特殊的生活事件从而影响幸福感。[2] 除上述人格特质外,乐观、掌控感、自尊、自我概念等人格特质也与幸福感有关。

2、归因方式。在分析事件原因时,流动儿童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为外在原因,将负性事件归因为内在原因,自我效能感下降,导致积极情感体验低。

3、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般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研究表明,流动儿童的自我评价偏低、自我体验消极、自我控制较强,与城市儿童相比较,流动儿童感觉自己“不如人”。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较低的家庭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流动儿童的弱势群体地位。流动儿童家庭由于经济拮据,居住环境差,在消费方面很节俭,这使流动儿童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的需要,都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2、家庭关系。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支持,这种负性情绪就容易膨胀,长期积累下来,他们便成为“问题孩子”。

3、父母文化程度。流动儿童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在学业上给予很好地指导,同时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养观点和方式。父母一味地强调智育,重视分数,却忽视德育和心理辅导,这不仅给孩子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压力,也使他们在其他方面发展失衡,容易使孩子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4、教养方式。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有普遍联系,父母极端的专制、放纵和宽容都会导致儿童的不良发展。调查显示,有20 %的调查对象的父母对流动儿童采取的是“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不良教养方式。

(三)学校因素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上学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有些学校对流动儿童的就学问题存在很多“门槛”。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并且,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多多少少会受到来自老师、同学或城市学生家长的不公正对待。而专为流动儿童开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非常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不善。这些都会让他们内心产生较严重的自卑感和不公平感。

(四)社会因素

社会支持和社会关注是影响流动儿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得到社会支持多的学生,相应的主观幸福感也较高。而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却存在利弊两方面,有利的一面是流动儿童得到了更多的同情与物质帮助,可这同时,在客观上强化了流动儿童“自己是弱势群体”的概念,伤害了流动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提高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流动儿童幸福感需要结合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协调配合,共同关注并帮助他们。

首先,要培养流动儿童的健康人格。我们需要帮助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优化流动儿童的内心情感。其次,要提高流动儿童父母的素质。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了解子女的渴望及要求,及时肯定子女的成绩,促进他们积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体验。同时,家长也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拉近在知识、观念方面与孩子距离。还有学校方面,构建公立学校内平等的教育环境,加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范性。学校以及教师应主动促进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发展,同时应保持与流动儿童家长的联系,在及时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发展变化情况的同时帮助家长提高管理教育子女的素质和能力。最后,社会要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积极关注和帮助。包括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客观、公正地认识与评价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等。

参考文献

[1]苗元江,陈浩彬,白苏妤.幸福感研究新視角——社会幸福感概述.社会心理科学,2008,2:17-21.

[2] McCrae,R.R,Costa,P.T.Adding liege und albeit: the full five-factor model and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1,17:227–232.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
关于流动儿童融入体育课堂的研究
对流动儿童竖笛校本教材内容选择的思考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关于体育参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