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对社区教育的补充借鉴价值

2017-09-27 16:50田澍辰吕文清卞爱美谷婧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5期
关键词:学习者机制资源

田澍辰 吕文清 卞爱美 谷婧

【分类号】G639.2

本文系教育部重点规划课题“常青藤”社区终身学习系统研究课题(GKA103019)阶段性研究成果

社区是区县、城市、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社区的发展对区县、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社區居民为对象,根据社区居民的利益与需要,以及社区发展的利益与需要,调中区域各种力量形成合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以求为每一位社区成员提供时时、处处、可行、相关的学习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来,我国的社区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社区教育日趋受到重视,质量逐步提高,但是仍需认识到社区教育仍然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笔者一直有幸于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下简称社会大课堂)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对比社区教育进行进行思考并发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社区教育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与发展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保罗·弗莱雷在他的专著《受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到“如果没有清晰的自我意识,也就不存在真正的抗争”,想要与社区教育的现状“抗争”,对其进行改进,就必须对社区教育进行全面的了解、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分析。

社区教育(Community Education),也称为基于社区的教育或者社区学习与发展,在20世纪出由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简亚当斯和城市规划师克拉伦斯佩里等共同提出,他们将社区教育定义为“社区社交生活的中心”和“社区服务中介”。

美国社区教育协会(AACC,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把社区教育界定为一个哲学理念,“社区教育是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上,为社区的每位成员(个人、学校、工商界、公众和个人组织)创造满足自身需求的机会。”“社区教育的特色实施机构是社区学校,其开放时间超出传统学校,为所有年龄段的社区成员提供学习课程、娱乐、健康、社会服务和职业准备培训。”

英国社区教育认证组织(CeVe, Community Education Validation and Endorsement) 认为社区教育是“为了丰富居住在统一地区或拥有相同爱好的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而支援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参与机会和自省机会的过程。”其目的为社区成员掌握他们希望参与的活动所需要的技能。

澳大利亚成人和社区教育部们(ACE, Adul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将社区教育看作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人人、包罗万象、响应社区的终身学习开展和实现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是“起始于社会,但不以获取社区利益为目的,而是致力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活动。”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略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引入社区教育的概念,但随着多年来的探索和研究,社区教育已经逐步本土化,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区域内,在地方党和政府领导下,从本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促进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尽管对社区教育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仍然可以看出,国内外社区教育组织和研究学者对社区教育的目的,即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普遍比较认同。

(二)社区教育现状

随着国家和民众对社区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愈发重视,社区教育日益发展不断完善。政府引导为社区居民开展了多姿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提升居民自身素养的同时,促进了社会注意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推动了社区文明和谐的发展。

取得的成绩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社区教育起步较晚,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尚未踏上科学、系统的发展轨道。比较普遍的问题有:

1、目前社区教育服务受众有限,主要以老年人为多、中青年少,年龄覆盖不够全面。

2、社区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缺少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整合,目前针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相关专著非常稀缺。

3、对社区教育资源开发不够重视,现有社区教育资源形式有限,主要以社区学校、社区培训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专职部门或机构为主,未能真正的全面开发和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

4、志愿者机制尚不健全,志愿者服务热情难于维持且常趋于功力,存在政府统一要求,或为达成个人目的的现象。

二、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

(一)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意义和积极作用

2008年8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市委宣传部等12家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启动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以下简称“社会大课堂”)三年建设计划,旨在面向学生、服务学生、惠及学生,深化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倡导实践育人,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看出,社会大课堂的关键点和核心内容在于“实践育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

诚然,人类文明的发展要依靠实践与创造。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通过个人努力地进行改变,来达到让自然界为自己服务的目的,进而支配自然界。人只有成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才具有真正的人格。实践活动对学习的发生和对个人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此外,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意见》(京教工[2011]68号)中提出的,社会大课堂建设还“体现了‘现代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整合首都教育资源,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和文化需求”,“是构建全社会育人机制的有力举措”。

(二)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经验endprint

为响应政府号召,更好的为中小学生教育服务,2008年9月1日北京市正式成立并启动“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海淀区作为全市教育、科技、文化大区,也组建了区大课堂办公室对此深入思考、大力推进。

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的主要工作思路是“沿着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大课堂逻辑链条,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寻找最近‘發展区,采用‘化整为零,项目突破,系统集成的路径,在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路的基础上,突破资源供给、课程建设、组织指导、经费支撑方面的障碍”就“运行机制探索”、“应用模式探索”、“资源系统建设”、“效能提升探索”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实验。在经过5年的探索,从顶层设计和规划、机制和模式在探索、理论建构到推动政策变革和系统运营,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而保证了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效性。目前,海淀区社会大课堂已经形成个性化机制(三级资源平台建设机制、横向合作机制、社会化参与机制、志愿者服务机制),更新完善了模式(大中小联动模式、课题项目带动模式、“中心辐射”模式等),取得了系统构建突破(构建阶梯式资源体系、开发大课堂活动体系、探索全程大课堂体系),开发了课程模块5000多个和资源包专著等100余本,提升了资源结构与创新活动,进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和一定的社会影响。注

(注:此段文字系根据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2014年总结提炼。)

三、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对社区教育的启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服务受众是中小学生群体和中小学校,而社区教育则面向社区内的每一位居民,尽管两种教育的目的与学习者的总体“任务”也不尽相同,尽管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也存在者困惑和问题,但是我们仍然不难看出它对与社区教育还是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深化机制建设

美国学者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将机制扩展到了管理的领域,特别是如何创造一套行而有效的管理制度,从系统看来,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同时机制也是富有成效的管理必备的因素。社区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具体实施,社区教育开展的公平、公正、秩序、利益、效率、创新也同样离不开机制。海淀区社会大课堂的个性化机制“三级资源平台建设机制”、“横向合作机制”、“社会化参与机制”、“志愿者服务机制”,虽然是在海淀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研究和实践中探索提出的,但是就机制建设而言,与社区教育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确立社会教育机制或完善改进现有机制,我们应当如何着手。我认为,我们需要对以下几个问题(如果不是更多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与剖析后才能开始机制制定。

我们开展社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社区教育为什么需要机制?

社区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机制?

机制需要涉及社区教育的哪些方便?(区域统筹?建设管理?资源开发?合作沟通?应用创新?课程开发?志愿服务?)

我们如何制定和实施这些机制?

如何能够保证机制有效性?

我们现有机制的优势与劣势何在?(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只有对这些问题甚至更多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后,才有可能对现有的机制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深化。

(二)统筹各类资源

正如上文所叙述,目前我们的真正利用起来的社区教育资源形式是比较有限,主要以社区学校、社区培训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专职部门或机构为主,而实际上仅海淀区域内的资源种类就远不止于此。

北京市中小学生大课堂将大课堂市级资源单位划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等18种。(http://bjssc.bjedu.cn/social/index.html)湖北省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也将资源单位进行了更细致化分,有20种。(http://www.shdkt.com)

我们都可以看出,其实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这些教育资源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小学生,而是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习者。社区教育的受众年龄段跨度大、生活和职业背景差异性强、学习关注点和需求各有不同,因此更加需要我们提供不同的学习、实践、体验机会,开发和培育不同的资源。对学习者的“学情”有所了解,并能够与之匹配相对应的学习资源,才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进而保证学习者社区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引入不同类别的资源,也并非盲目引入,我们需要与学习者需求对接,同时也需要对资源的引入形成具体实施程序与方法。比如,在资源引入前首先聘请专家、社区教育者、潜在受众等组成核心团队,对资源引入需求进行调研并设定评价标准与办法。然后,与目标资源持有单位或组织进行洽谈并对资源进行评估和考察。之后,根据洽谈结果和考察评估结果对引入资源进行筛选和确定。最后和资源单位进行深入洽谈确定合作方式方法并签订协议。

(三)开发多元课程

将不同的资源引入社区,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就需要对社区教育的课程进行重新的思考。现有的社区教育教材和课程主要是针对与社区学校、社区培训中心进行开发和设计的,在引入多种新的资源后,自然也就无法适用。这就要求我们对社区教育课程进行补充和扩展开发。

引入资源的多样性和专业性要求我们对课程开发要区别于传统教材课程开发,要充分调动不同功能人群合作进行开发。例如动员教育专家和实践者参与实施,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课程开发,协同资源单位合作开发,招聘志愿者开发,鼓励和指导学习者参与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社区教育面对的学习者,也就是社区成员,拥有自己的经历、专长,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和主管能动性,同时他们又是社区教育的学习主体。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仅要需要尊重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鼓励和调动他们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开发者和完善者。

此外,课程开发参与者的多元化和课程内容形式等的多元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质量不一的课程,因此课程开发需要有严格的程序和质量保障措施。例如,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在课程开发前首先“建立共同远景”,是开发者清晰标准和要求,然后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学习者需求进行拼配,之后依据“共同远景”和标准进行开发,最后由课程开发专家、学习者和资源专家共同对课程进行审核和反馈,酌情进行返还修订。

四、结语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范围内面向社区全体人员开展实施的具有强包容性的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式。社区教育使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段的人都有提高自我素质和修养的机会,也促使每位成员建立社会归属感并进行对个人、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社区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社区成员的孤立性和社区系统内的差异性(如受教育机会或程度的不均等),并对整个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力,进而促进了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甚至学习型国家的建立。

因此,对社区教育的重视,对社区教育的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本文中对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对社区教育的借鉴价值方面的几点浅薄认识,主要目的是为了破砖引玉,为更多的社区教育专家和实践者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跨界思考和探索社区教育的改进和完善方法。一是深入了解和分析教育系统内的跨界,研究其他类别的教育或教育的其他形态,寻求其对社区教育的启发。二是跳出教育系统外进行跨界思考,学习和研究其他行业和领域,探索其管理方式、运营方法、机制模式等对社区教育的借鉴价值,寻找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将其迁移应用在社区教育改进和完善上的有效途径。三是充分融合教育的不同阶段,联动成教大中小教,早日呈现社区教育完形。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者机制资源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我给资源分分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