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及途径分析

2017-09-27 22:47胡萍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9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古诗词教材

胡萍

【摘要】古诗词作为我国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瑰宝,是中国从古自今的文化积淀,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不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觉得古诗词与时代有距离,言语艰涩难懂,感情难以表达,以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篇文章就是从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和研究古诗词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文本解读有效性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实现老师与学生、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实际上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篇目还是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符合一定的情感规律的发展,而且所选择的古诗词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呈现出从简到难的梯度层次。所以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初中生来说,古诗词的教学能够极大地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因此这就要求初中语文老师务必要将教材中的古诗词文本读懂、读透、读深,做到“文本细读”,真正地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作者崇拜”现象严重

所谓“作者崇拜”,是对于文本进行细读,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古诗词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这种“作者崇拜”的心态虽然能够让老师更好地解读文本,并且深入地掌握和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诗词的主题,从而更加准确地向学生传达文本的创作内容与价值,但是这种“作者崇拜”的心态会使老师容易忽略学生的课堂感受,因此即使老师很用心地讲课,但是学生却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使得文本解读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实际上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判断老师是否有这种“作者崇拜”的心态,例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没有积极地为学生解答他们的疑惑,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疑问,老师都只是说“因为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这种教学现象不仅对于一个“传授解惑”的老师来说是不合理的,而且也表明了老师仍然有“作者崇拜”的错误心态。相比于小学语文来说,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文本比较艰涩难懂,使用的修辞和用法较为复杂,情感也难以挖掘,如果老师对于文本也是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那么很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直觉和感悟产生误解,这种只是一味地根据教案来传达文本的创作意图和价值,会使教学任务和目标难以达成。

(二)“读者崇拜”心态严重

实际上对于古诗词文本的教学主要是来源于老师对文本解读的心态,老师在进行实际的文本解读时,经常会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使得整篇文本都带有老师的个人烙印,这样一来,会引导学生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介入“我”。实际上有没有“我”这个称呼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读者崇拜”主要是指那些一直将自己作为独立思考和精神享受的个体融入到文本的主题内容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心态能够促使读者和文本进行“对话”,从而产生共鸣,但是度过“读者崇拜”心态严重的话,会产生一种文本解读的误解和扭曲。对于文本解读,人们逐渐追求“多元化”的解读,虽然这种解读能够充分体现读者的直觉和感受,但是如果过度的“读者崇拜”,则会使解读存在片面性,尤其是处于“转型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容易叛逆和追求个性,不少老师将这种多元化的解读理解为“所谓的解读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时如果学生故意扭曲文本意思、离题发挥,老师却不会去纠正,反而一味地鼓励学生进行这种所谓的“多元化解读”,便会造成语文教学上的混乱。而且古诗词相比于其他体裁来说,其文字和诗句所蕴含的内容还是比较难掌握的。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解读的改善途径简析

(一)树立自信,注重细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和内容不断扩大,所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甚至比老师懂得还多,这使得部分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具有“胆怯性”,尤其是在教授古诗词内容时,不敢提问学生,怕学生会问倒自己,也不敢去质问学生,担心学生认为自己思想过于落后。久而久之,老师不敢深入地学习和解读古诗词文本,也不敢去反驳所谓专家的解读。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使得古诗词文本解读的效果得到加强,老师应当先梳理起自信心。并且在文本教学中训练自己的敏感度,更加准确地捕捉细节。尤其是诗眼,它是诗词中最能表現诗人情感的关键点,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例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句,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出一种图景式的情境,在解读诗句的过程中,要敏锐地抓住“直”和“圆”这两个诗眼,让学生能够联想到当时诗人所处的荒漠的壮观美景,从而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老师在解读此类古诗词文本时,诗眼这种细节的捕捉是需要一种“文本崇拜”的心态来面对。

(二)掌握学情,把握分寸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下,老师仍然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根据教案来讲授课本知识,却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和内心想法,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文本解读教学的改善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应当充分掌握和了解学情,了解学生所处的认知水平、情感变化以及审美观念等,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把握古诗词文本的教学分寸,确定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应当讲解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标准和角度来解读,从而让学生能够从更加科学合理的思考角度来掌握诗词,真正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举个例子,老师在教“花木兰”这篇古文时,务必要把握好文本的分寸,具体来说,老师要从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品质的女性形象出发,代父从军,不怕牺牲,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她是一个英雄人物,但是学生便会有疑问,这种英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英雄是不是一样的呢?这时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则要从诗人对花木兰的行为举止、语言动作,甚至是神情等描述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文本中想要树立的英雄形象并不是现实中所指的那种英雄,文本更多的是想充分展现其亲切感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生命的热爱态度。这时老师不但不能忽略文本的解读,反而需要对这个部分进行强调,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避免学生对常识性的知识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扭曲。

(三)提升自身,细读文本

很多老师在问“文本解读有没有什么标准或者是要求呢?”这实际上依赖于老师个人的解读水平。文本解读的效果并不是在于文本自身,而是在于老师的文化水平、言语能力、审美禀赋,甚至是生命的境界,这些都影响着自己的解读水平。为了更好地改善文本解读的教学现状,初中语文老师务必要提升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从各个方面来进行修养。与小学的语文老师先比,初中语文老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更需要丰富的古文转译能力,对于一些相关的古文常识、诗词背景、诗词鉴赏等方面都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因为对初中老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务必要提升自己,懂得细读文本,活出文本。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改善初中语文古诗词文本解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老师从自身实际的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蒋爱雪.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5.

[2]孟婕. 初中语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3]冯琳琳. 初中语文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反思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吴揽月. 初中语文文本解读探微[J]. 考试周刊,2012,28:50-52.

[5]隗薇. 初中文学类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丰彩虹,金枭钦. 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解读策略研究[J]. 中国教师,2013,22:25+31.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古诗词教材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教材精读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猜诗词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