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兰
摘要: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主动的自主学习来促进智力、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提高以促进自我发展。但实践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往往较差,不能够准确的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实现自主发展。本文就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广大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 主动性 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
主动参与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种突出學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动活泼过程。只有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提高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益,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
一、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首先要使学生有参与学习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教师的一切设想都会落空;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领悟教材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使课堂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再次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参与学习后的成果,给学生以劳动的欢乐,是他们有学习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有自豪感、自尊心,这是实施主题教育的金科玉律之一。激发兴趣之后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说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要把他们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兴趣上来,学生才会全身心地头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发现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例如:在“时、分的认识”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情境: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没有脚,只见它过去,不见它回来。”学生猜出谜底是时间,于是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时间有关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在希望学习的知识上,产生了乐于参与的情绪。在这一设计中,教师通过挖掘知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内在的学习动机,能够保持主体参与的持久性。
二、调动学生多向参与并操作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种渠道生动的实践,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组织学生多向参与,注重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
1.把思维和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自己的动作使自己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通过摸一摸、摆一摆、移一移、拼一拼,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发展思维。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分四步进行操作。a、动手操作:为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处进思维的条件性,先指导学生操作:2朵2朵地摆小花,摆三次,一共摆了多少朵花?怎样列式计算呢?(2+2+2=6)。b、展示过程:利用投影片或磁板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每列摆了3个正方形,摆4列,一共摆了多少个正方形?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3+3+3+3=12)。这次操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充分感知表象。c、学法迁移: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观察方法思考,看图直接写算式(4+4+4+4+4=20)。d、抽象概念: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初步建立相同因数的表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每个算式中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因数?随着问题的设计讨论,水到渠成,抽象出乘法意义的表象。
三、重视教学方法,学生会参与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这一改革的核心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愿学、会学。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实现主体式教学的关键。例如:8的认识和9的认识的编排意图相同,因此学法也相同,我在教学8的认识时注意指导学法,总结出方法: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比一比,分一分,写一写。在教学9的认识时仍然按此方法教学。学生学习自如得法,使自学能力得到形成迁移,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
四、提倡合作,加强群体参与
合作意识是指主动寻求学习伙伴共同探索问题的自觉意识。这种学习中的合作,不仅包括个体与个体间的合作,也包括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合作,其重点在于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性格的“磨合”,因此使全体学生都有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小组学习,群体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互相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例如:“加法结合律”这课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两组算式327+81+19 327+(81+19) 47+164+236 47+(164+236)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两人计算左边一组题,另两人计算右边一组题,提出问题:在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是针对性不强的一些发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再进行小组观察“这两组算式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们通过讨论、交流得出a、左边的一组计算速度快;b、左右两题的三个加数相同;c、运算顺序不同;d、计算结果相同;从而教师引入到新授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通过计算、观察、讨论以及再观察、讨论有所发现,为新课作铺垫,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过程较为漫长是需要我们师生共同努力,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勤英.如何在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3)::294-295.
[2]初艳红.小学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2):12-13.
[3]吴广喜.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及分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4(09):324-325.
[4]曹建.浅论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2(07):572.
[5]陈喜英.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之我见[J].小学教学参考,2013(20):55-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