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已经是第六年了,其教育成效也越来越明显,但同时还存在如何进一步提高实效性,如何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甚至是今后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从实际课堂教学出发,谈谈具体的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2
措施:
1、移情体验法
移情体验法是指把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上,从而使人具有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情感的能力,并通过设身处地的感知对象,对现象的因果关系采取正确推理的一种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想运用移情体验教学方式,教师一定在课堂上要做到全神贯注、注意力中,如果表现出心不在焉、漠不关心、冷漠敷衍,那移情只能是表面形式而已,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课堂上移情体验教学法运用的好,教师会对学生产生熟悉感、理解感、信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对教师会产生亲近感、共鸣感、依赖感、钦佩感和责任感。
2、情境教学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最大的问题和难题在于课程抽象的、理论性的、逻辑性知识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像语文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物理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和综合。教学情景的具体方法有:
(1)案例导入法
案例导入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提供一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子,激发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从例子中得出相关的学习知识。例如:《生活与哲学》在讲授“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个知识点时,引用一则寓言故事《盐和棉花》:驴子分別拖着盐和棉花过河,由于不懂得具体处理问题,犯了错误的寓言故事。
接着提出问题“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可怜的小驴犯了什么错误,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结合生活事例,谈谈你在面对矛盾时是如何分析和解决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一旦处于积极状态,他们就会感到发现问题的喜悦。为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实施做好了铺垫,从寓言故事中得出: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是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转移。
教师采用寓言故事引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形象的故事便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用演出的方法来组织开展教学,要运用小品、短剧或实验模拟等形式寓科学教育于表演的过程中。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的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中,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具体操作: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第二框题: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分别扮演银行业务员、办理存款业务者、办理贷款业务者和咨询者。1、办理存款业务的学生可以向银行业务员提出一些自己不懂得问题:如存款的利息怎么算?储蓄有那几种?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有什么利弊?2、办理贷款业务的学生可提出:贷款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利息如何?3、一位学生扮演需要存款的公民,向银行业务员咨询投资理财的问题。
这样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了不少,把本来复杂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形象化,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
3、课堂辩论法
课堂辩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个具有争议性、可辨性、实际性和哲理性的论题,指导学生收集关于辩论的大量素材,创设良好的竞争环境,从而增强学生探索、思考、参与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堂辩论要求学生对辩论的问题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才能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足功课,构建合理的逻辑框架,选择有力的理论做为依据进行论证。
课堂辩论式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人际关系内容、认知的内容、自信的建立、竞争的意识等,通过课堂辩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下面举几个可以使用课堂辩论教学法的例子:
(1)高一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三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教师可以提出论题,正命题:当今社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过时。反命题: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还需继承和发扬,永不过时。
通过学生的辩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我国是人口大国、发展中大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实践证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为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伟大的事业。对于高中生来说,我们在生活中不盲目攀比、不随大流、不浪费、不虚荣,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到绿色消费、低碳消费,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那么这些阐述里面,蕴含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起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本节课的重点。
(2)高二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命题: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鬼、魂、怪?
让学生分两组展开辩论,辩论中主动领会。教师最终做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世界上根本没有鬼神之说,要相信科学,反对迷信。本次辩论,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认知,领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知识以外,还对自己不迷信,学科学产生了极其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关于在高中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办法和措施,通过在课堂中积极、有效、潜移默化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学生在人格品质、交往能力、辨别是非、逻辑思维能力上有所提高,并为学好课堂教学知识做好铺垫,提高学习效率,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使自己真正的健康起来。
参考文献
期刊类
[1] 王宏方.学校心理学现状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2):22—23.
[2] 贾德斌.大视角思维教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课程[J]、教材、教学,2000,2
专著类:
[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