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力机制分析

2017-09-27 06:34陈志勇陈富奋王鹭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陈志勇+陈富奋+王鹭

摘 要:本课题通过分析新媒体耦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介入、兴趣试水、工作积累、路径固定、模式升华的过程,从方法探索、阵地载体、表现形式、话语体系、产品内容、推送机制、传播路径和运营模式八个方面提出保障力、创造力、亲和力、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助推力、生命力等八个作用力,并总结了二者耦合形成的教育路径,对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展的趋势和动向进行了研判。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使用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若能运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则能打通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技术场域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价值场域,实现二者的耦合并进,交互共融①。

一、 新媒体的概念厘定

新媒体是一个媒介发展的概念统称。目前学界较为公认的定义,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媒介形态。

二、新媒体代际递变规律耦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演进过程

运用新媒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主要包含创新介入、兴趣试水、工作积累、路径固定、模式升华这五个环环相扣的阶段,最终实现二者的场域交融。

(一) 创新介入

时代的推演和技术的更迭,使得新媒体形式不断翻新,属类层出不穷,功能更是日新月异。与此相对的,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日渐式微和渐趋衰弱。在此情况下,教育者要接纳新媒体这一载体,解构其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新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契合点,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上取得创新突破,以此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 兴趣试水

新媒体介入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并非简单过程,因此必须以试点为先导,积累足够经验后再全面铺陈,增设缓冲和过渡的空间。在此过程中,必须加强探索和研究大学生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兴趣所在,始终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动态,采用其乐于接受的传播形式和喜闻乐见的语体风格,并不断随着大学生兴趣点的改变而做出响应微调。

(三) 工作积累

"试水"之后更应"下海",在实操中积累实践经历,丰富理论经验。唯有对新媒体化的教育全程和分解环节进行及时评估、理性反思,主动发现问题、自觉分析问题,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及时总结工作经验,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如此,才能及时巩固实践成果,提升运用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厚积而薄发②。

(四) 路径固定

当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应开始探索具体的工作路径。要把线下传统课堂和线上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创造出融合线上线下联动并进的新培育路径,扩大有效覆盖领域,依托路径形成固化惯性,充分发挥传统课堂和新媒体平台的合力。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继续探索和发现新的培育路径,避免墨守成规,坚持与时俱进。

(五) 模式升华

路径探索后必然产生相对零散的、肤浅的和琐碎的经验总结,尚未形成固化的、存续的学术梳理。新媒体介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后,因其灵活性、變通性过大,稍纵即逝的灵感和千变万化的做法很容易流失。因此,只有不断总结凝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留存的具体做法,才能互通有无,实现从"小经验"到"大格局"的模式升华。

由此可见,新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的演进是一个耦合递进、循环上升的过程③。

三、新媒体耦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引力机制分析

梳理新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演进过程后,可据此梳理、归纳和提炼出八个作用力,对二者耦合路径中的关键要素进行解构和剖析。

(一) 保障力--方法探索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耦合

运用新媒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新兴的议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注重理论探索和实践操作结合。一方面,要借助新媒体平台查阅数媒资源。利用开放性的平台特征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最新理论成果,掌握最新最准确的中央精神。另一方面,要切实提升教育者媒介素养。鼓励教育者精心设计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线上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其中,并在具体操作执行中了解教学技术的薄弱点,并不断查缺补漏,提升新媒体作为教育工具的上手度。

(二) 创造力--阵地载体注重继承性和创新性耦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阵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革故鼎新,新旧阵地也互为表里、相互补充。一方面,要保持传统课堂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注重借鉴吸收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中优秀的经验做法,平衡教育者的引导作用和青年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强化新媒体课堂的隐蔽性、补充性教育作用。新媒体让传统课堂得到了延伸拓展,教育者也需增强动态应答性,密切关注思想动态和情感波动,改"一厢情愿"式的强制口吻和硬性命令为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沟通,开辟"教学相长"的工作新阵地。

(三) 亲和力--表现形式注重主导性和多样性耦合

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运用恰如其分的表现形式能让青年学生感觉可亲、可敬、可学。一方面,要坚持一元主导性。采取适当的正面灌输方式,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认识、外化为行为习惯,但要避免过度强调灌输所引致的厌烦和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要注重多元拓展性。依托新媒体多样化的载体形式,将单一的教育语言文字转化成视频、图片,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成漫画、视频等传播形式,增强亲和力和感召力。

(四) 影响力--话语体系注重权威性和交互性耦合

传统教育模式中,对价值观的培养偏重于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青年学生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其影响力可想而知。一方面,要坚持权威话语主导权。积极促成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发现和培养网络意见领袖,主动夺取自媒体舆论主导权。另一方面,要注重提托新媒体开展平等交流。教育者需尊重青年学生的网络话语权,在自由沟通过程中适时、适当介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修正不当言论,将心比心地进行侧面引导,在互动中增强自身价值倡导的说服力、可信度。endprint

(五)感染力--产品内容注重思想性和艺术性耦合

一个艺术化的处理,甚至能胜过一百句空洞的说教。一方面,要注重思想育人。教育者要关注现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知识点与青年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依托新媒体平台强大的宣传交流功能进行思想引导和启发。另一方面,要注重艺术包装。新媒体能够融入时尚元素,整合图片、视频、文本等媒体格式,挖掘丰富的声、光、电等辅助资源,在可读性和形式的新颖性上下足功夫,运用情感、时尚和利益等方式生动表达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感染力④。

(六)吸引力--推送机制注重普遍性和针对性耦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搞"大锅饭",不可以統一的、硬性的标准和方式求得"人人均等",相反,要以新媒体的个性化推送应对普遍化群发。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对象的普遍覆盖。"人手一机"的新媒体时代,要选用人人可理解、人人易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新媒体平台推广,尽可能实现全平台覆盖。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对象的差异特征。青年学生喜好千差万别,因此要以生为本,尊重差异,采取其喜闻乐见的个性化方式进行特别推送,才能够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七)助推力--传播路径注重现实性和虚拟性耦合

新媒体构筑了教育的虚拟场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极大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适应性。一方面,要注重现实教育的两线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网上网下同贯通,依托校园活动、课堂教育等实体方式进一步烘托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虚拟教育的情境构建。新媒体消弭了身份、人格、角色与地位的特质,只有运用丰富多彩的画面、生动鲜活的形式和贴近青年的语言创设教育情境,才能重塑"主动引导-自觉追随"的启发式教育模式。

(八)生命力--运营模式注重延续性和变通性耦合

每种新媒体都会面临成长、发展、全盛和衰退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要注重有所保留有所取舍。一方面,要注重模式的传承延续。新媒体运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间虽短,但硕果颇丰。只有建立起网络化、矩阵式的媒介体系,才可形成固定的工作机制保证延续性。另一方面,要注重方法的灵活变通。要在某种新媒体衰退之时便未雨绸缪、早作打算,及时将阵地转移过渡至时下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其他媒介,如此才可保证代代相传,避免媒介断层和教育中断情况的产生。

新媒体浪潮已席卷而来,若能合理利用,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新兴传播媒体的作用和功能,必能将新媒体技术与正能量传播实现有机结合,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得新媒体技术场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价值场域相辅相成、共融共促,最终对新一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产生更为深远、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志勇.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年。

[2]刘蕴莲. 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5).

[3]杨业华. 大学生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规律的有益探索--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年。

[4]杨美勤. 浅谈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 2014年。

[5]陈钿, 王启明. 利用新媒体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方法研究[J]. 今传媒:学术版, 2013年。

项目基金:2014年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2014B019)成果。

作者简介:陈志勇(1978-),男,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富奋(1990-),男,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鹭(1993-),男,福建三明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1级本科生。

①柴艳莎.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 学理论, 2013, (21).

②冯刚.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3, (2).

③杨军, 陈根.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解与重构[J]. 教育探索, 2014, (6).

④王莲华.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3).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