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英
【摘要】 德育教育在全部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它是我们培养人的基本要求,道德素质的好坏是关系学生品质问题,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关键词】 语文 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离开教材离开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 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的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21世纪需要德才兼备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从学校中培养出来的。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语文教学,既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又是一个繁难的教育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时下我们的教育却出现了错位,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只重视“教书”,却忽视了“育人”,于是就培养出了诸如刘海洋、马加爵之类所谓的好学生。培养健康合格的学生是語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妙用背景介绍,实施德育教育
中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有必要介绍作者情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实施德育教育。
如《挖荠菜》的时代背景介绍:本文作于1978年。是时,已粉碎了“四人帮”,人民生活有了明显好转。旧社会的痛苦,新社会的伤痕,铭刻在父母一辈的心里。做父母的总希望孩子们牢记历史和苦难,要珍惜现在。但是,生在新社会的孩子们,他们不愿走父母的走过的路,他们甚至嗔怪父母为何要过这样苦的生活。这样两代人就产生了所谓的“代沟”。如何填平这代沟呢?作者以为,父母要耐心教育晚辈,孩子们要尊重父母的见解和行为,两代人共同努力,就能消除“代沟”。于是,作者创作了《挖荠菜》。
通过这一背景的介绍,学生懂得了要了解过去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消除代沟,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2、在新课导语中渗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在新闻媒体和各种书籍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海伦·凯勒、贝多芬、奥斯特洛夫斯基、霍金等一些人物的名字,为什么他们的名字这么频繁地出现呢?教师引导说:“对,他们都是残疾人,他们也都是名人。那么,他们都是怎么成为名人的呢?教师继续引导说:“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种与命运抗争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其实,这样的名人不仅外国有,我国也有,他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史铁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名篇《我与地坛》。”这样的导语就能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利用课文具体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以载道”的课文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应当挖掘教读课文中的那些“道”的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如在《麦琪的礼物》的具体内容的学习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本文通过层层设置悬念的精巧结构,叙写了一个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自豪的长发和怀表,却换来了不再起作用的发梳和表链的故事,赞美了主人公善良的心地和相濡以沫的爱情。我们要引导学生发现镌刻在他们身上的“尊重他人的爱,关爱他人”的金子般的优良品德,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理解尊重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并学会去关爱他们,使他们受到道德的洗礼。
4、在作品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例如庄子的《秋水》一文,以河神见海神来说明哲理: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认识极其有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有些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寓意,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并拓展开去,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要骄傲自满,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再如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叙述了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漫游者,他不满足于无知山谷的生活状态,冒险去寻求新的生活,最后受到了守旧老人的处罚,被村民们杀死。漫游者知道自己的前途充满困难,他还是勇敢地去寻求新生活,在寻找到了新生活以后,他不忘村民,要把他们带向幸福的生活。漫游者这种不畏艰险的开创精神和他关心村民们生活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5、利用课内外的名言警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相当一部分课文中出现了名言警句,这是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指向性很明显的内容,我们不但要告诉学生怎样理解运用,还要要求学生努力去实践它。
例如,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我在带学生欣赏杜甫的《蜀相》一诗时,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句的鉴赏,我有意地介绍了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反复诵读了这两句诗的故事,告诉学生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明白古人那种壮志未酬的苦痛心情,从而激励学生学好知识、练就本领、将来去实现伟大理想的豪情壮志。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培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