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能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直接影响学前儿童数学思维、数学能力、数学兴趣的培养。本文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优化课程内容、树立新的师生观、改善教学方法、学业多元立体评价等几个角度,探究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前教育,数学教学,策略
G61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柱。数学学习不仅是幼儿园教师职业生涯的需要,也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的需要。如何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摆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为学前教育培养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每一位中职数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有效教学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中的特殊专业,实用性强,具有文化素质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二元性的特征。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应注意培養幼儿的数学意识,发展幼儿的思维的结构,幼儿数学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新大纲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在实践中幼儿教师的数学素养直接影响幼儿的数学教育。
数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应使学生真正学习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态度。但本专业学生入学起点不高、数学基础薄弱、数学理解能力差、对数学缺乏兴趣,所有这些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素养通常是较低的。因此,如何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数学课程设置目的以及今后从事工作的性质等,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在幼儿园处理10以内的加减法就够了,不用学多少数学知识。可以学习音乐,舞蹈,艺术,数学学习不学习没关系,在学习上往往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惰性。
2.学生数学基础差,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女孩性格相对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女孩普遍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的主动性,规划性不强,欠缺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方法;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听课抓不住重点,对数学课由听不懂到听不进,逐步导致恐惧数学学习,渐渐地也就放弃了数学的学习。
3.课程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专门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教材,使用的是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或者中职数学教材公共基础模块,教学时数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难度大,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数学知识点,缺少数学活动,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课。
三、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职业情感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更多的集中在认知因素,这样不但违背了数学认知活动的客观规律,也限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发展,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认知密切相关,情感因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动力作用。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努力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情感化,智力发展与情感发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孩子的数学游戏,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
2. 优化课程内容、结构,适应专业培养目标
现行的数学教材是针对普通中职学校所编制的,并没有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做出合理的安排。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并不像其他专业那么高,因此同样的教材在学前教育专业便显得格格不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总体文化素质不高、学习目的性不强的特点,可以将原来的中职数学、幼儿趣味数学两门数学课程整合为一门数学课程,类似于《基础数学》的理论课。此外,还可增设《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课程,有效提高学生对幼儿数学教育所需的理论支撑,使课程设置多样化、适用性强、理论和实践课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构建出了一套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新的数学课程结构体系。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话剧等内容,可以用卡通形象编写、表演数学故事,不仅使数学教学摆脱枯燥乏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使数学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有趣。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特别是多面体部分,除了基本内容的学习,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实际需要,增加空间环境创建、教室的布置等教学内容,把幼儿园教具、玩具等的制作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树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学前教育专业的数学可以走出教室,到教室外做游戏,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数学课可以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不再枯燥乏味,可以不在作业本上完成作业。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可以是制作美丽的教学用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可以是搞社会经济调查,感知数学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和乐学。教师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读”,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让真理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不易理解的定理性质,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勤“思”,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
4. 改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连接教师、学生、教材的纽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endprint
第一,操作性学习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作为将来的幼儿教师,会运用所学到的相关数学知识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实施,自行开发设计儿童教具,为幼儿培养空间想象力、数的运算等技能提供帮助,并学会运用数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数学理解能力。中职生对数学的感悟性较差,存在较多认知障碍,所以需要教师授给予点拨、启发。启发式教学会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寻找亲近学生的数学素材,渲染教学气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想象、思考、探索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
第三,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按照项目的完成程序,制定项目计划、操作程序、共同或分工完成项目。这种方式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注重最终的结果,而是让学体验完成的过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这种方法不再是教师垄断整个教学过程,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共同探索,从而解决问题。项目式教学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
第四,结合专业特色,教学生“做中学”。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说中学,动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衔接,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前 n 项和时,可以设计问题引入:“幼儿园集体操表演要求共 5行,第一行6人,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比前一行多 1 人,那么你需要组织多少位小朋友呢?”,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从实践到理论,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易学、乐学。
第五,引导学生赏识数学的思想美和方法美。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善于揭示教材中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抓住知识与思想方法的结合点,还要引导学生边学习、边体验蕴藏在思想方法中的数学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从优美的数学思想方法中领略美的韵律,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无限追求。如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极度赞赏整数的和谐美,圆和球体的对称美。
5.对学生学业进行多元立体评价
教师应建立一套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注重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个性与潜能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层次、多角度评价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表现自我。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数学的教学要求不应过高,要重视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能力,注意联系与幼础知识能够掌握就行。如作业形式可以是书面作业,可以是手工作业,可以是构思性作业、表演性作业、比赛性作业等。在考试形式上,可视情况灵活采用开卷、闭卷等形式。在考试内容上,减少定义、定理的考察,侧重实践能力的考察。学习效果的检查应该包括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评价既要包含课上和课后学习评价,又要包括阶段性考查和学生学习态度综合考评等等。让数学教学评价科学、全面、公正、公平,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进步乐趣,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育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自身在学习中進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技能内化为数学素养,发挥数学课程应有的功能,为培养潜在的优秀幼儿教师而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文君,郭铁成,双立珍.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核心指标探讨[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3(06)
[2] 郭晓燕.学前数学教育学科在我国的性质、发展和意义[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3] 曲玉香.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职教论坛. 2004(09)
[4] 谭德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 2010(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