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柳
摘要: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是整个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指挥棒,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在其工作岗位各方面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紧密与企业,社会的需求相联系,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再思考、再定位、再优化。该文以国际贸易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实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了解
目前,仍有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保留着过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过分强调理论的严谨性、系统性、完整性,对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重视度不够,把高职当成是压缩的本科。有相当多的院校目前都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参考其他院校,东拼西凑出来的。对于课程设置也是比较随意的,这样就会导致课程之间衔接不够严密、合理,所开设的课程不符合职业与岗位的需求。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成了牺牲品,不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无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2. 对国际贸易类专业“商”和“英”的把握不够准确
在高职院校中,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集中在国际商务和商务英语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国际商务和商务英语这两个专业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点,如两者都重视英语能力和商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然也会因侧重点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但如果这两个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思路不够清晰,对各自“商”和“英”的内容和比例的把握不够准确,而只是将几门英语课程与商务课程的简单地相加,很容易使这两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没有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又没有很好地掌握必须的商务知识和职业技能。
二、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
高职教育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和社会去了解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而造成的。
通过走访珠三角地区相关企业,并对相关专業的毕业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不难发现:
1. 企业在用人时除了考察其专业技能外,综合素质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
2. 外贸行业中,个人的英语听说能力越好,其在公司的发展空间越大。
3. 外贸业务员,电子商务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这些既涉及“商”又涉及“英”的行业中,国际商务和商务英语这两个专业的毕业生都比较集中;像报关报检相关行业,货代等这类偏“商”类的行业,大部分充斥的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而像商务接待,涉外秘书或助理,翻译等这类偏“英”的行业中,大部分充斥的又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现途径探究
1. 课程框架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根据对国际贸易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来定位工作岗位中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从而通过建设合理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这些工作技能的获得。因此,安排哪些实用的英语课程、商务课程,怎样安排两者的比例并有机地将商务和英语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以及怎样序化整个课程体系,让学生的整个能力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提升,是构建课程体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国际贸易类专业为例,国际商务和商务英语在设置“商”“英”课程时,除了要注意两者的差异,如国际商务应更偏向于“商”,商务英语更偏向于“英”外,还要将“商”“英”有机融合。比如,有些外贸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可采用双语进行授课。
另外,国际贸易类相关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表明: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不仅仅是停留在开展“两课”教育的层面,而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加强班级的班风建设,大力推进博雅教育,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融入集体的大家庭,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和外贸业务实操的训练,不仅要增加学时、加大课堂训练的力度,还要通过以多组织开办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比赛,如英语角,各类英语竞赛和外贸业务大赛来全面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
2. 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过程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来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口,以学以致用为宗旨,培养工作岗位真正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为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每位教师摆脱让教材牵着走的局势,真正用心去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探讨创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能说、能写、会做的外贸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满足工作领域的岗位需求。
以《商务英语情景模拟》这门课程为例,可以通过让学生模拟操作一整个外贸业务的工作流程,来提高学生的外贸从业能力和商务英语的应用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工作中所必需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此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各自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设计好各自公司的名称,Logo,并制作好公司的产品目录和自己的名片后,就开始进行各自的贸易往来。从写第一封介绍信,到询盘,报盘,还盘,以及最终谈成一笔业务后,再到用英语进行全程的商务接待,既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分工协作的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书信能力和英语交流沟通、商务谈判等的能力,为以后的外贸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校企合作的深度优化
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展、校企合作机制的健全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特色项目。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摇篮,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专业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展情况和校企合作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这个专业输出人才的质量。通过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项目,学生们可以直接了解工作岗位所要掌握的工作技能并直接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毕业后岗位的对接。那么,如何开发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项目,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体系,就成为了核心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找到一条既满足企业和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生自身成长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职业教育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