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军++张宏志++王扬++刘俊岩++王懋露++周亮
摘要: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中的主要部分一直受到教学人员的广泛重视。针对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问题,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体会,阐述了在课程教学中积累的具体的措施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创新意识;研究生教育;课程教学;培养措施
【分类号】G643
引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我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5年的努力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此,国家要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教育形式[1-2],担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创造性人才的重任。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缺乏创新精神,学校只充当知识传递的角色,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能力的培养。创新即在已有知识和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知识和事物。创新意识是指创新所需要的创新精神[3-4]。创新教育必然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应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着眼点应聚焦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当今时代赋予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生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然需要。
哈尔滨工业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优越的实验条件、充裕的研究经费、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和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重视科学教育、工程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结合硕士生专业基础课程《纳米科学与技术》的教学,通过课程内容建设、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思维转变等措施深化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一)重组教学内容,促发学生创新源泉
研究生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任务完成、目标实现离不开课程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重点应放在硕士阶段,通过强化课程教学来加强对硕士生的专业训练,提高硕士生的知识积累和业务素质,而且还可为继续博士生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博士生教育的课程教学应将专业前沿和文化教育作为重点,这样造就具有本学科上坚实宽广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专门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教学覆盖了备课、讲课、作业与练习、答疑、实验,以及考试(考察)等环节。课程教学不仅体现在讲课环节,还涉及或影响到其他环节。课程教学必须依据培养目标而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教学内容,科学的课程计划应该把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有机、协调地组织起来。在我们的《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作为全校性的专业基础课,选课类型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同时学生类型还分为专业硕士和工程硕士。针对课程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调整现有教学计划的部分内容,更新那些内容陈旧老化,繁琐复杂,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和社会需要的内容,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增加了基础理论及纳米科学应用部分内容,重点讲述课程中所需的物理、化学、量子力学、生物、电子学等的基本知识点[5],扩展了纳米科学应用点及当前研究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减少了机构组合、机械装备的部分内容,教学中选取了最新的专著作为教材的参考资料,吸取最新的会议及发表论文的亮点给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空间。适当增加有针对性、有组织的实践环节,保证教学实践质量,增加学生积累直接经验的机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发展。
(二)教学相长,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纳米科学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表现出来,产生文、声、像并茂的效果,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生动的知识,提供直接经验以及与被研究环境相互作用的机会,促进研究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刺激学生的科学灵感,强化知识的印象,加大知识信息传播的力度与深度。
课程教学决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复制。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比如,在讲授知识时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课堂讨论、作业练习、检验学习效果时,学生又成了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处于教学活动的矛盾统一体中,在人格上平等和独立,在情感上交融和深化,在教与学中合作和发展,正所谓“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人,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共同探索知识的益友,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探索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更新知识和研究方法。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选修课的学生要求结合导师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进行课堂报告,使学生充分接觸校内最新的研究成果,授课教师在此过程中进一步的点评和启发,将这种新研究成果纳入次年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之中,使教学具有先进性、代表性、方向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适应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提倡学术自由发扬批判精神,加强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弘扬学术自由的传统,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要优化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文明环境。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认为,学术自由是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缺乏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创新活力的衰竭。爱因斯坦也说过,只有在自由的社会中,人才能有所发明,并创造出文化价值[6]。如果没有学术自由,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创新人才应该具有怀疑一切的精神,要在批判客观世界中实现自我批判。只有具有批判精神,才能做到不墨守成规,敢于创造和发现,敢于尝试。在批判的过程中,吸收知识、积累知识和创造知识。endprint
在研究生课程《纳米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增加了扩大知识面的综合性、设计性与创造性实验,与当前新的技术相结合,紧跟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在纳米科技这一新的领域内,研究人员聚焦的方法、技术、成果都是在某一点上获得的,因此在目前的成果中存在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尽最大的可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充分展示在纳米世界中与宏观世界完全不同的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在纳米领域敢于怀疑一切,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学术的自由思考,不拘泥于套路格式,锻炼其创新意识,使其创新意识发挥到极致。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引导研究生设计实验,这不仅需要研究生具有再生性思维,更需要有创造性思维,通过抽象和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种思维带有更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存疑、假设、推理、验证等阶段,达到对新事物或真理的认识,加强其在日后科学研究中独创性的表现。
结语及展望
在研究生课程教育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任,必须结合课程对研究生的文化修养、科研思维进行训练,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思维培训的全方位动态调整,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及时评估和筛选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学习模式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真正使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在课程教学中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实施,但是按照研究生教育“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还需要对高等教育体制、导师培育体制、社会关注体制等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S. DELAMONT, P. ATKINSON, O. PARRY. The Doctoral Experience: success and failure in graduate school [M]. London and New York: Falmer Press, 2000:4.
[2] 郑银华. 高校教师教学研究论[D]. 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25-39.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6.
[4] 余峰. 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模式改革研究[D]. 武漢: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32-37.
[5] 李三虎.纳米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及其意义认知[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2 (7):22-31
[6] 赵北君,朱世富,何知宇,等. “现代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培养创新意识的尝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82(6):77-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