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7-09-26 09:06陈蕴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价值

陈蕴茜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厚而强大的理论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民族精神、对人文道德素养的高度关注以及对社会良好人际交往的强调为思政教育的革新提供了良好借鉴,注入了新生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政教育 价值

G641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民族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兴盛的重要因素。然而,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忽视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复杂多变的多元形势下呈现出资源匮乏、套路陈旧等缺陷,这就需要我们回到思政教育的本源,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资源依托,以其厚重和博大的文化精粹完成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挖掘优秀文化的精髓,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优秀的傳统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源泉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三家最具代表性。其中儒家思想又最具核心影响力,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形象一直是国人典范。此外,儒家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入世思想,把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紧密相连,凝聚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质及顽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要求知识分子具备忧患意识与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中国知识分子奋发有为,积极人世的充分体现。与儒家的积极入世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出世无为,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31庄子更进一步:“损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失禽贫者器”[ ]156。道家体现出的逍遥而浪漫不羁的人生态度与儒家思想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佛教是外来文化,其思想本身就包涵着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安定而团结的民族向心力,是稳定民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食粮。因此,当代的思政教育更应该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把儒、释、道三家优秀的思想理论贯穿于教材撰写、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之中,着力培养大学生立志成才、严格自律、报效祖国的决心与信念。

2、优秀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思政教育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把当前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自主原则、进取精神同远大的人生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坚定的人生理想和人文精神,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倡导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3、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道德修养的关注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借鉴

一方面,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万物有灵,万物有情。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自然事物都被赋予了高尚道德,充满高雅、诗意的人格情调。如《论语》有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23山象征着翩翩君子雄伟沉着、庄重稳健的气质,水则是滋养万物包容万象大公无私的智者形象。又如《诗经》中“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玉素来有温、润、凉(良)、洁的特征,以玉喻君子,颇符合儒家“温良谦恭让”的君子处事标准。当代大学生身处于一个浮躁嘈杂、充满物质诱惑的全新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要想保持内心平和、坚定理想信念,就需要不断提高审美乐趣。通过品味传统文化的古诗美句,了解历史上那些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培养一种超越功利的爱好与专注,这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提升审美趣味有很大启发和益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心灵的文化,是集多元精神为一体的融合。儒家要求人们面对现实,积极人世。道家要求人们淡然处世,不为功名束缚。当代的思政教育若能融入传统文化对心灵的锻造,将有助于大学生心灵的精华,思想境界的提升。此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把大学生接受的外在道德律令与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自觉的道德行动,升华为自我修养与品质。儒家传统伦理所提倡的“内省”、“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也不失为一种供大学生们借鉴和运用的良好教育方法。以上这些都要求新时期思政教育应当把传统文化放在基础性的地位,使大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能获得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4、优秀传统文化对良好人际交往的强调,为思政教育构建新型人际关系注入了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儒家宣扬人际和谐,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谓和即是多样性的统一。孟子也有关于“人和”的论述,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人的团结合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这种思想反映在日常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和谐、协调、统一,而不是像西方文化推崇个人至上、个体与社会强烈对立的思想。中国文化的这种精神,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此外,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启发当代大学生交友处事的态度,即以诚待人,以德服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乃立人之本。《中庸》中有“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 ]32的说法,《孟子》也提出:“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可见诚信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当代的思政教育中,更应该回溯到诚信文化的本源,以此来滋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使其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工作与情感。在传统文化中和谐和诚信为基准的人际交往关系必将为当前的思政教育开辟新的路径和方向。

总之,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汲取传统的养分,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传统文化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