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炳良++吴爱民++周英
基金项目:江苏教育规划办“十二五”课题“江苏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中的课程考核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D/2013/01/122)
通讯作者:范炳良(1966---),男,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吴爱民,男,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周英,女,常熟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文章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在进行的课程考核改革在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在课程考核改革方面应加强政策引领,并在制度建设方面提出经济对策。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的院长、导向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在课程考核改革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全民参与原则、灵活安排原则。设计制度时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注意政策导向;由单纯的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转变,由目标考核向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转变,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转变。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 课程考核改革 制度设计 人才培养
G642.3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对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提高学校的生存发展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在进行的课程考核改革在制度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在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研究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十分必要。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目前的课程考核存在诸多弊端,如注重成绩高低,忽略能力培养;作弊现象严重,考试制度欠佳;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方法陈旧;考试内容死板,考题类型局限;考试内容片面,疏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考试管理落后,考试中充斥着许多不公平现象,就难以客观全面评价教学效果,难以培养出社会欢迎的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学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考核改革对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学生不仅要支付必要的学费、生活费,而且还要在市场上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自主择业,并且因为扩招学生就业压力非常之大,竞争之残酷历史罕见,大众传播媒介、学校、社会均对此种情况给予高度重视,但学生学习的动力仍然严重不足,浑浑噩噩,没有人生规划和发展定位,没有吃苦耐劳、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精神,怎能培养出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
二是课程考核改革既属于创新教育的途径、方法,又属于创新教育保障体制的重要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影响着学校教育和选拔各类人才的质量。科学、合理的考试对教学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法长期固化,使得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考核方法存在严重问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上课时不带教材,没有课堂笔记书,整堂课玩手机;有的甚至在宿舍睡觉不去上课,或即使人走进课堂,但没有认真听讲。考前通过突击复习顺利通过课程考核,这就暴露出现行课程考核存在严重问题。
三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鉴定、导向和激励功能发挥不够。与精英教育阶段相比,现在的学生不仅要支付必要的学费、生活费,而且还要根据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并且因為扩招,就业压力非常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利用考试杠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活力,不仅关系到每个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四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面对中国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的考核,满足于现成的理论;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只是让学生到教材中寻找答案,根本谈不上积累,更没有研究与创新;教师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符合标准答案即可,必然形成盲从,缺乏思考的惰性。有留学经历的学生有着自觉学习的习惯,课前教师布置一批作业,提供大量的参考书、杂志,课后学生必须到图书馆,或借助于网络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资料,学生课上向教师和全体学生汇报;允许学生就问题进行合作研究,集体攻关;只要能自圆其说,均给予积极肯定;教师对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不会太高,由此拉开平时成绩的差距,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充分体现公平。其结果既促进学生立足平时,加强积累,又能进行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包容精神;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研究习惯。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四大功能,而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最基本任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尽管有其特殊性,但培养人才的基本功能不能改变,在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时,不能忽视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在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根据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制订规章制度,进行制度设计,体现能力为本、成才为本、质量为本、快乐成长为本。
第二,坚持以教师为本。教师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他们对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的提高非常重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行课程考核改革有利于人才培养及其质量的提高,在课程考核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和角色定位,他们是课程考核改革制度的设计者、改革的积极引导者、制度的推动者、制度的执行者。
二是全员参与的原则endprint
第一,必须让全体师生对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制度的内容人人明白。即要让全体师生理解课程考核改革制度实现后对自己和组织发展的重要性;让师生熟悉课程考核改革制度的内容,明确自己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禁止做,并且理解各种规定的意义与原因;让师生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积极履行责任和岗位职责,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中来。
第二,必须让全体师生全员参与课程考核改革的实践。让全体师生参与到课程考核改革制度的设计中来,听听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把他们积极发展的需要纳入到制度中去,从而形成弘扬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让全体师生一同参与课程考核改革及其制度的设计,没有旁观者,只有指挥者、组织者、参加者,每个人都应该积极适应新的制度,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素质、绩效;让参与的师生用自己改革前后的对比、发展差异、存在问题等亲身体验来发表对课程考核改革及其制度实践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可以提高全体师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也会逐步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感受参与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是灵活安排的原则
第一,在考试的题型及其占比上,可以灵活安排。传统的题型往往多是客观题,一般是名词解释、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论述题,缺少主观题,如判断是非,说明理由题,案例分析题等,难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程度,为此,可以适当安排主观题,并加大占比,使之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考核其运用知识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应用性。
第二,灵活处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关系。传统考试尽管比较重视学生的平时学习,并且有相应的作业和期中考试,但往往缺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以及之前的准备,只注重学习的表象与形式,忽视对平时的积累和学习的投入程度。为此,可以在平时成绩上加大比例,并且将平时成绩加以细化。可以把平时成绩细化为听课笔记、课堂回答问题能力、课堂讨论、出勤情况等课堂状态和读书笔记、作业及其正确程度等课后表现,并且把上述各个子项目在平时成绩中有一定的权重。重视平时学习,也不能忽视期末考试的严格考核与管理,毕竟期末考试是对本门课程的综合考核。
第三,考试方式根据课程性质灵活处理。传统的考试方式基本上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考试为辅;有些考查课程基本上以小论文为考核方式,至于答题要求、创新程度、给分标准均没有严格的参考依据,基本上是得过且过。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考核方式上很难体现应用型要求和培养人才的定位。因此,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灵活安排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如采用口试、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听课笔记、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单元测验、期中测验、案例分析、实验操作、技术技能演示、课堂辩论、专题研讨、方案策划、情境模拟、团队作业等,真正体现灵活性,使考试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的正确导向
一是由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转变
传统本科高校传授的是以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体系,因此,其学业考核就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往往以客观题为主,符合这类高校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高校传授的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逻辑体系的课程体系,因此,其学业考核必须以客观实际问题为基础,验证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本领,不能单纯考核理论知识,应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考核要实现由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的转变。就某门具体课程而言,考试可以是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可以是综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是动手能力或创造力。
二是由目标考核向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转变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它具有目标明确、参与决策、规定时限、评价绩效、目标管理的过程与步骤。然而,人们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只注意目标明确、规定时限、评价绩效等几个显性概念,忽视了作为主要内容的参与决策、目标管理的过程与步骤,把目标管理简单地理解为只管目标是否实现,至于能否实现,怎么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等等,就不再是管理的内容,既缺乏对过程的了解,也缺乏对过程的监督。这种情况反映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就是只管学生课程的及格率,至于平时是否学习、学习投入程度、课后的时间安排以及学习效果等,就不再是任课教师需要知道的范围,导致了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定结果的格局;苦战两三天就能够通过课程考核,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对知识、能力满足于一知半解或浅尝辄止。课程考核如果能够做到经常化、全程化、多样化,注意平时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回答问题与讨论、作业与实践操作技能情况、撰写小论文等,适当增加具有一定题量的小型测验,通过这些考核形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切实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
三是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由于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自觉性等方面与985高校、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点高校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来说,督促学生学习成为议事日程上的重要工作,如果在教学过程、日常生活和考试等方面不加强管理,不在学习方法、学习自觉性等方面加以引导,那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将难以预料。现在许多学生由于没有压力和监管,在课堂上玩手机,课后玩扑克,电脑上玩游戏。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要我学”成为必然。课程考核改革注重平时考核,并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细分为若干项目,如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出缺勤等,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充分利用平时时间,完成课堂上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且把时间用来读书、查资料、写报告、讨论问题等,这样就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面,我们绝不能用减轻学生负担来冲淡学生成才的动力、压力,必须在学生完成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后,才能减轻负担。否则,学生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endprint
四是由单一形式向多种形式转变
过去传统的考试形式确实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及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殊性,也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如重视期末考试,且其考核成绩占比很大;以客观的知识考试为主,主观题、案例题、发挥题不多;基本以笔试为主要形式,忽视实践能力考核。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沿用过去的考核方式,既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能体现学生应用性能力的提高程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相一致。因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考核形式上应该体现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要求及其内容。既然以能力为本,就应该在考核时设计出可以体现能力的问题、案例;可以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提高平时学习成绩的占比;可以在教室考试,也可在实验室、实践现场考试;不一定要完全的客观知识考核,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设计一些主观题,或主观题占比提高;不一定要笔试,可以安排口试、操作试。彻底改变课堂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时教师划重点,考试背笔记的陋习,使学生在多种考试形式下不斷提高实践能力。如通过口试、调查报告、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实验操作、技术技能演示、课堂辩论、专题研讨、文案策划、情境模拟等多种考核形式,真实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
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制度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提高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
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区别于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最显著的标志。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社会大量缺乏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承担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二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改革等方面体现应用型特质;三是以能力提高为本的教学体系要求在考核形式上不能与其脱节。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应该体现在实践能力上,因此,课程考核改革的目标设计就应该体现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是课程考核改革的制度:导向、积极完善
课程考核改革不仅体现在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改革要体现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平时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到图书馆、资料室广泛阅读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积累资料与知识;到实验室参加基础性、综合性、提高性、开放性实验,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鲜活的案例,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研究小论文;鼓励教师探索有效的课程考核改革,根据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分别给予进一步完善、表扬、奖励等,使课程考核改革制度不断完善,发挥正能量。
三是课程考核改革的管理:严格要求、科学评价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考核改革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信息,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设计好课程考核改革及其制度,为此应该以有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及其质量的提高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以课程考核改革为切入点,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条件,全面推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改革。不能方向、目标不明,起点、条件、主体不清,改革思路混乱,这样的课程考核改革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与管理,背离了改革的初衷。加强课程考核改革的管理,还需对课程考核改革的方案进行认定与评价,教师必须在开课前根据本课程考核改革的总体要求提交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经有关部门对课程考核改革方案认定并作为实施的依据;有关部门根据对课程考核改革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对执行课程考核改革的教师进行评价,成绩突出的改革要给予奖励,并将成果带入年度考核等。
四是课程考核改革最重要的主体:教师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并且要教学双方共同完成,但在课程考核改革中,教师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教师除了明确课程考核改革的意义,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之外,作为实施课程考核改革最重要的主体还要加强责任心,精心设计所授课程考核改革方案,从考核形式的确定、命题、审核到评卷、总结,都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考核改革,让学生知晓其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课程、专业与学科前沿研究,到企业一线调查锻炼或通过网络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把实践中最新的情况经过提炼后带进课堂,转化成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课堂材料,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不断给学生提供成才信息、建议和意见,使学生不出校门就了解实践情况,使课堂与企业、行业、职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设计灵活的考试方式,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更适合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