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明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对在北平卢沟桥驻守的二十九军的攻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长达八年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在卢沟桥事变中,社会各界纷纷通电支持驻二十九军英勇抗日,还积极捐款捐物慰劳前方将士。特别是因战事影响,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露宿街头,而且伤兵众多,北平的红十字会、商会、基督教会等中外团体,都本着慈善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设立难民收容所、施粥及组织战地救护等措施救济难民与伤兵,为全民族抗战贡献了力量。
/红十字会救济/
中日战事开始后,位于北平的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于1937年7月9日派阎承龙率领队员十五人、医师四人组成第一联合救济队,携带大宗药品、担架、食粮,赴宛平县卢沟桥一带,实施救济,并为便利伤兵难民治疗,特在战区筹设战地医院及收容所。第一队担任巡行、治疗及赈济工作,据7月24日《申报》报道:该队自赴战区实施救济以来,每日治疗军民,平均在二十五六人以上,散发暑药,每日五千服,尚不能满足使用。7月13日,该队绕道至宛平县城,先后在西门外治疗受伤及疾病军民112名。又县城附近村庄贫民,受事变影响,导致饮食发生困难,曾由该队会同各村长施放急赈160余口。当时天气炎热,伤兵及逃难者多有中暑症状,该队还分驰赴难民聚集的各重要区城,巡回治疗,并散施暑药。阎承龙还率领队员、医士乘救护汽车,在7月11日至23日间,曾多次先后绕道至宛平县城,一面治疗伤病患者并施送暑药,一面施放赈款进行临时急赈,计共治疗伤病员590名,施放急赈273户。
该会还在天津召开临时会议,商筹救济进行方法,但因战事发展急需救济,后联合红十字会北平分会一致筹备,于7月22日成立第一联合救济队第二队,联合大兴分会于7月27日成立第一联合救济队第三队,分别开展救济。8月1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东南联合救济总监理部也在上海成立,办理平津救济事宜。
中日战事导致尸体遍野,无人埋葬,该会救济队为此专门办理掩埋工作,并救济收容难民,治疗伤兵。特别是在7月28日后,南苑一带战事激烈,三个救济队分乘救护汽车驰赴北平四郊,分别实施救护、收容及掩埋各项工作。据该会报告,三队先后接护难民13061人,其中来自宛平县难民占绝大多数,并救治伤病患者二百余人,掩埋尸体593具。
随着战事发展,前方难民请为收容者,日渐增多。该会于7月30日先行成立临时难民妇孺第一、二、三收容所,分别收容。后为适应难民需求,该会又先后于城内、西郊设立了第三到第十三收容所,广为收容难民。据8月18日报告,该会仅城郊收容所十处,共收容难民3618名。该会1937年9月发布的《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北平事变临时救济报告》曾记载称:每所置主任一员,男女管理员数员,举凡难民起居饮食管理、训育以及检察疾病卫生等事,悉由主任及管理员负责处理。入所难民衣服单薄而不足御寒者,则分别施给衣裤,其中患病者,则由医生轮流分赴各所施以治疗。因部分难民恐惧战事,精神受到刺激,该会还派人分往各所多方劝导宽解,以安慰其心神,并代为查寻亲属。难妇中有怀孕及生产者,则另设产室,以便调养,并承助产学校医士随时到所义务接生。据统计,各所收容难民妇孺1.3万余人。8月中旬以后,北平城郊附近各地渐趋稳定,大部分难民陆续返回家乡,少数无家可归者则由该会设法安置遣送。因当时伤病员急需救治,但该会附设医院空间较小,故于7月30日特组建临时医院。除该会附设医院的人员外,还请其他医院的医生、护士相助服务,而且还补充了病室设备。伤病员由各救济队在城郊各地随时救护,送临时医院收治,并有专员安排留院者的饮食及治疗,其中凡属重伤须用大手术者则送中央医院及红十字各医院转送医治。临时医院的服务周到,每日上午八时,下午四时,由医务主任会同医士按次为住院者换药,病情稍重者则随时诊视。据该会报告,该院在两个月之间共收治伤患302人,临时施诊4323人。社会各界人士对该会收容所、医院的服务颇为赞许,且有向该会捐助财物及书棋者。
/北平市商会救济/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市商会于1937年8月2日成立北平市商会临时救济会,先后拟订了收容难民办法及收容所管理规则、收容所难民死亡措置办法等规定,以救济北平市附近的难民。该会设总务、救济、平粜三部,其中救济部内设收容、掩埋、输送、卫生四组,平粜部设经理、保管及运输三组。商会主要通过向所属各行业公会进行募捐钱款、医药,来组织实施救济,其他部门及社会团员亦曾捐助,如北平地方维持会曾资助两千元。
因战事导致民众流离失所,该会最初先组织救护队前往卢沟桥附近调查救护,后雇用大型长途汽车数辆,分赴北平城郊将聚集的难民,按照男女老幼分别进行登记后,载送收容所,每日达四五次之多。该会还派员分赴房山、良乡、通县、丰台、香山、门头沟、沙河、昌平等北平各地,将沿途经过村镇所遇难民,均按手续登记姓名、年龄、地址等信息后,用车护送,入城收容。該会成员冒着酷暑高温,坚持进行救护工作,自1937年8月起,先后在龙泉寺、彰义门大街的东北大学旧址、南半截胡同等开设收容所三处,收容难民。到10月中旬,临时救济会结束时,第一难民收容所共收难民1751人,第二难民收容所共收容难民2588人;第三难民收容所收容683人,三所合计收容难民5022人。
据该会在1938年出版的《北京市商会临时救济报告书》称:收容宿舍的地下铺以草席,每日督饬工人洒扫,保证清洁与空气流通。凡难民无衣更换者,即将各善士捐助之衣物随时发给,以便换洗。如有疾病,则由中西医士随时诊治。难民中的孕妇,产科医士也随时为她们检查,并送产科医院安全分娩。北平僧人曾到收容所讲经,安慰难民,听讲者颇为感动。该会还安排职员,维持难民秩序,随时调解劝导妇女间的争吵,并阻止取缔不良行为,另为难民亲友来访设立接见室。收容所按照北方习惯,每天上午九时、下午四时安排早、晚二餐,提供白面馒头、小米粥、玉米面蒸窝头、大米绿豆稀饭等食品,间有饺子、蒸食及米饭,并对孕妇及患病者则准备营养丰富食物。收容所还实行以工代赈,难民中的精壮男丁在收容所帮忙服务者,酌给奖金,或介绍工作至救济会,妇女则被雇佣缝制赈衣。当时社会各界捐助该会的被褥、衣服及食物等,也由该会发给难民使用。如该会曾获得北平的平粜委员会拨给布面袋三万余条,经该会染成布袋,并购棉花做成棉衣后,分发各收容所无衣之难民及附近各区贫民。该会收容难民历时两个多月,待北平秩序稳定后,在地方当局、沿途军警保护协助下,陆续遣送收容所的难民回到原籍生活,到10月中旬时已遣送259人。凡难民回籍,该会根据路途远近发给路费,或请交通部门发给铁路免费乘车证。但难民中老弱无依、无家可归,一时不便回籍者,仍在该会留养。endprint
收容难民工作告一段落后,因适逢寒冬,失业贫民饥寒交迫,该会还在各界资助下,特于1937年11月—1938年2月在先农坛附近设立临时粥厂,救济附近聚集的贫民及暂留的难民。此粥厂分搭男女领粥人席棚二座、孕妇棚一座、职员监视放粥棚一座,领粥人在登记领取竹牌后,凭牌依次进棚领粥,并有工作人员维持秩序,老弱病残则受到照顾,可单独领粥。同时,世界新教会曾给粥厂提供棉衣裤、玉米票,佛教会亦资助铜元票等,也由该厂在挑选调查后,匀配发放给贫民及残疾者。该粥厂在开办的四个月间,领粥人数达30万余人,给寒冷冬日中的民众带来了温暖福音。此外,火器营村、丰台等地的两千余名贫民,因缺粮缺衣,还主动请求北平商会救济,该会随后会同警察进行了发放玉米面等赈济。
/基督教及佛教的救济/
北平的基督教会在战事开始后,则成立基督教联会救济会进行救济,向社会募集捐款衣物及服务人员。该会曾在花市福音堂、交道口福音堂、彰仪门福音堂等教堂成立收容所3处,先后收容近两千名难民,另在齐外福音堂及清河镇福音堂设立临时招待处两处,用以随时接收难民。收容所免费提供食物,每日有讲道、识字班、幼稚班及音乐等活动,定期有医疗卫生检查。北平的救世军也先后设立8处粥厂,为1万多名难民提供食物供应,后还设立难民营收容难民,协助红十字会在通州、潞河从事救护工作。
基督教会的同仁医院、道济医院、协和医院等组织医疗队还前往红十字会的收容所进行医疗服务。当时北平基督教联会还与红十字会等机构联合成立重伤医院一处,先后收容500多名病人,部分基督教徒则在医院担任看护服务工作。北平基督教青年会也积极为前线募捐棉衣及捐款,并与红十字会合作设立伤兵招待处,组织人员为伤兵提供娱乐、教育等服务。上海的基督教会也曾募捐后汇款一千元,用以北平救济难民。此外,平西的法国天主教堂内设收容所一处,共收四千余人,每家各以席支搭窝铺,秩序井然。
北平佛教界为了扶危济困和救死扶伤,则发起成立北平佛教临时救济会,后设立收容所来收容难民、供给食宿,并附设施医所为难民诊病医伤,另有专门的佩戴徽章的救护队。据1937年9月25日统计,该会在广济寺、广化寺、法源寺等16个佛教寺庙设立10个收容所6个暂息所,收容难民总数为9946名,先后出所总数为9163名,实住难民为805名。北平的僧人印智、显宗、宗月等还到各收容所宣讲佛法,念经祷告,从精神上安慰民心。当时二十九军的战士尸体无人掩埋,鹫峰寺的宗月和尚还挑选了收留的16名灾童,组织了战区掩骨队,前往南口战场掩埋二十九军将士的尸体,甚至包括日军的尸体。此外,五台山普济佛教会也在北平设有难民收容所,在8月底曾收容91人,并有医院为难民诊病。
/其他团体的救济/
为救济前线伤兵及难民,在上海的中国红十字总会致电所属的北平分会及华北救护委员会,派员赴北平加紧前方救护。后该会成立重伤手术组在政府开办的临时医院进行手术,尽力救护伤兵,并积极筹集医具,购买裹伤包及大宗药品运往前线救护使用。该会还组织协和医院、齐鲁大学医科学生的组成的战区救护队赴卢沟桥、南苑等前线进行战地救护,并成立了临时医院为伤兵救治。为收容难民,红十字会北平分会设立东大地第一收容所,到1937年8月19日已收容159人。该会后还成立了北大三院第二收容所、海京工厂第三收容所,并征集破旧棉衣、棉被、白被单进行消毒后,供应难民使用,还派车辆到南苑、通州、海淀等地收容伤兵难民。此外,美国红十字会曾捐助1万美元,用以救助华北难民。
北平市各慈善团体联合会则派救护队携带应用器具及药品急赴战地施救,还在报国寺、珠市口万明路等地设立收容所,收容救济无家可归的难民,并组织人员掩埋牺牲将士的尸体。该会为救济宛平县受灾难民,还在7月26日派人押运小米二百担,赴卢沟桥一带发放,其中大人每人十斤、小孩每人五斤。据8月16日报告,该会已收容难民809名。北平的回教团体则有救济回教之组织,并在回教的西北第二小学、东四清真寺设有收容所。其他机关之从事救济工作者,有北平协和医院,中国妇女俱乐部,中国新闻记者公会等。南苑郊外伤兵因运输困难,致伤兵遍野,北平城内的协和、北平大学附属、同仁、道济、妇婴等医院则竭力救治伤残兵士。
当时北平中外团体彼此合作,救济伤兵与难民事宜。据《申报》8月12日报道,北平银行公会,捐助难民救经济费一万元;国际妇女俱乐部,亦募集四千元,其中有七百元,已请美国士兵散给难民,该俱乐部还决定以一千元购制衣被分给伤兵,以一千二百元救济难民,余款则交红十字会散发;英美兵士及其他宗教团体,对北平四郊的难民,均热心救济,曾每日遣派大批汽车出城收容。
因难民众多,各团体也组织多处收容所。如正字慈善会设有收容所,据该所8月18日报告:收容人数为男子90名,女子143名,幼童104名,幼女114名,共451名;道德学社也设有妇孺收容所,到8月26日,该社第一、二、三收容所分别收容154人,62人及70人;万国道德会在东四三条设立的妇孺收容所,到8月底收容66人;平西有中央医院设有的西山老幼救济所一处;在大觉寺也设有中央医院西山老幼救济所一处,可容难民一千人,但是难民所需粮米极度缺乏。通县同乡会,亦开办收容所三處,以收容通县难民。因难民多患有疾病,万国道德会的刘国俊等医师,还在无量寺设立医院免费诊治难民,前后应诊者近3万人。
在政府方面,设在宛平的河北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曾一次性施米二万余斤,赈济城内外的三千多灾民。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驻平办事处则请求南京总部,派员专门赈济宛平难民。宛平县当局也在大量购粮后,通过警察局按户发放赈粮。北平警察局附属的警察医院也曾组织卫生班到各团体组织的收容所进行卫生检查,查看难民中的患病情况。
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职在救济,责无旁贷,也本救人之心,专门成立设计委员会,负责设计规划救护北平战地难胞事宜。该会除联合红十字会、中国佛教会等团体积极训练救护人员准备战事救护工作外,并在北平卢沟桥、宛平等处,办理难民收容所,以免流亡。该会还派常务委员杨子功到北平实地考察,办理急赈,其报告称:宛平一带房舍被毁,死伤遍野,建议应速拨款救济死亡家属,并应设法收容妇孺。为此该会除将之前救济绥远灾民的余款,先行将五千元汇给杨子功进行战区急赈外,还向社会各界劝募捐款,从事救济。该会还将所得捐款,陆续汇往赈务委员会驻平办事处,用以协助当地慈善团体开办难民收容所等救济。
卢沟桥事变中,北平当局及二十九军忙于同日军作战,在救济难民与伤兵工作上有心无力,而各种民间团体在此时则充当了主要的救济力量。这些团体多具有丰富的救济经验,其中还有来自国际的援助及外国人士的参与。他们冒着炮火的危险,经过前期的调查,合理组织分工,借鉴西方的赈济模式与经验,最大限度地救济了难民与伤兵,使其摆脱了身体上的疼苦与饥饿,这实际上也是北平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项目号:16KZD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