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一书中说,丝绸之路有三条东西干線,即北方草原路、中亚绿洲路、南方海路;在这些东西干线之间还有许多南北向通道,其中吐蕃与中亚的交通路线就是从西藏经塔里木盆地到准噶尔。这条路线从公元5世纪开始被吐谷浑所利用,在七八世纪,又屡屡被吐蕃远征西域时使用,在唐和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时,唐朝使者和求法僧人也有不少人是经过此路往返印度的。长泽氏在这里说得很笼统,似乎唐代吐蕃通往西域只有一条“吐谷浑路”。其实,吐蕃通往西域的路线并非只有一道,迄今已为学术界所熟知的,还有“泥婆罗道”“勃律道”“于阗道”等。近期由商务印书馆推出的《丝瓷之路博览丛书》之一种,杨铭、李锋合作撰写的《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一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图片,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丝绸之路支线的兴盛,以及这些通道上发生的种种传奇。
这本小册子总共分为五章,从内容上看这是一本通识性读本。作者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通俗平实的语言再现了内陆丝绸之路上的吐蕃文化的传播、吐蕃与周边民族的交往、吐蕃和多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书中摒弃了以时间叙事的方法,按照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用不同的主题、篇章介绍了吐蕃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在第一章中,先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对吐蕃的历史概况做了介绍,让读者大致了解到,吐蕃这个民族是如何兴起的,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的。接着谈到吐蕃为了稳固和加强在这些地区的统治,逐步在丝绸之路沿线部署军队、建立驿站、设立驿传制度,试图维系前方将士与王朝中心——逻些(今拉萨)之间的联系。而上述这些联系都是通过一些通道来实现的。第二章就写到,吐蕃开辟或沿用了一条条从青藏高原通往周边地区的通道,如已经被人们所熟知的“青海道”“泥婆罗道”“勃律道”“于阗道”等。在这些通道上,各族各地的工匠、僧侣、商人、使臣、脚夫,相互之间你来我往,不绝于尘。作者采用微观叙事的手法,将这些通道上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史实用讲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像刘元鼎长庆年间前往吐蕃结盟,在“青海道”一段上的所见所闻,唐使王玄策沿“泥婆罗道”出使泥婆罗国时在吉隆刻石纪功一事。这些故事与历史叙事紧密相融,以趣味的形式呈现出鲜活明朗的历史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吐蕃文明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与变迁的画面。
该文的第二章在介绍这些丝路通道时,特别还对一些支线上的若干地名做了相当的篇幅的描述,像“青海道”上的尉迟川、苦拔海、大非川、曼头山,“于阗道”上的杰谢、扜弥、渠勒等地名,这些分布在不同路段上的地名很多都和吐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果将这些地名用线条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上面所说的吐蕃沟通周边的一些通道。对这些通道的研究包含了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一些出版物的特色所在,在第五章中也有相当篇幅论述这方面的内容。该章节中通过仔细梳理阿拉伯、波斯文献,对其中谈及的吐蕃的地理方位、幅员山川、道路交通,甚至气候物产都做了认真的评述。而其中的一些内容还可以和汉藏文献进行参照。虽然阿拉伯、波斯文献对吐蕃的地理交通等内容的记载比较晦涩,但是在作者的转述下就变得明白易懂了。读者在阅读之后,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交通、环境变迁,还是能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吐蕃文明研究的成果广泛分布于汉文、藏文文献中,在新旧《唐书》《资治通鉴》《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贤者喜宴》等书中均有记载;同时又能在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阿拉伯文、波斯文文献中找到不少相关记载。上面提到的阿拉伯、波斯文献中关于吐蕃的若干记载就是这方面的明证。作者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在这些文献和文字中辛勤耕耘,为研究自唐以来的吐蕃人文、地理,从中亚、西亚文明的视角来考察吐蕃文明做出了努力。
自从“青海道”“于阗道”等路线开通后,吐蕃和汉地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第三章讲述了汉地的丝绸、典籍等实物,以及汉地的造酒、造纸、建筑、制墨等技术传到了吐蕃,而吐蕃的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甚至赭面的习俗陆续传播到周边地区,在中原大地、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葱岭东西,传播开来。我们甚至在敦煌吐蕃开凿的石窟中,可以看到吐蕃赞普的画面,还有穿着吐蕃服饰的供养人形象。吐蕃通过丝绸之路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其范围是广阔的,内容是丰富的,层次是深入的。
这种程度的交流在第四章也有涉及,里面提到吐蕃与于阗、突厥、粟特的交往,交往内容涉及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其结果是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当然,这种促进作用是相互的。在考古材料上能够看到若干体现:从吐蕃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来看,西藏山南乃东县吉如拉康寺中于阗艺术风格的主尊释迦牟尼像,吐蕃战争中人和马身上披的粟特样式的锁子甲,青海吐蕃墓葬中出土的粟特金银器,吐蕃服饰上的外来连珠纹图案都是这方面成果的代表。从吐蕃文明输出方面来看,于阗国护法神毗沙门天王像具有吐蕃武士特点,突厥毗伽可汗陵园内出土的具有吐蕃特征的王冠,甚至龟兹石窟中的吐蕃风格的塑像和壁画,都是有代表性的例子。
上述对考古资料的重视,是该书的又一特色,考古资料的运用,有力地充实了吐蕃在丝绸之上活动的文献记载。其中一些考古材料还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佐证、互相补充,补充文献记载之不足,纠正文献记载之错误。该书在写作中除了利用考古新资料,还使用了不少珍贵的文物图片,图文并茂,增强了所述内容的直观性,也使全书文字更具可读性。回溯学术史,目前,关于西藏和丝绸之路关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国内的一些研究人员涉猎也比较少,即使有成果面世,也主要局限于学术界内的人员阅读,普通大众对吐蕃和丝绸之路的知识了解得就更少了。因此,为了充分向广大读者介绍这方面的成果,该书以通俗性读物的形式将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的成果呈现出来,以期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作者系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