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农村留守妇女手工编织小组的构想与实践

2017-09-26 11:24朱亚杰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组员编织

艾 晶,朱亚杰

(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辽宁农村留守妇女手工编织小组的构想与实践

艾 晶,朱亚杰

(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村生活的主力,在生活中面临劳动强度大、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自我发展受限等困境,给她们的家庭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基于此,社会工作者以手工编织为契机,运用优势视角来分析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帮助她们完成职业发展规划,使她们在资源上实现共享,进而实现社会支持网络的优化管理;同时寻求小组工作的切入点,探索在农村留守妇女群体中开展互助小组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农村留守妇女;小组工作;优势视角

一、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

近年来,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但关于此研究多停留在对问题的描述上,没有提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1]。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方法,被广泛运用到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解决上。然而,学界对此关注并不多,学者们多采用综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对其进行泛化的介入[2]。另有学者从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视角入手,认为社会工作方法可以给农村留守妇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3]。但由于条件所限,只是单纯的问题调查和社会工作方法的简单介入,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妇女的实质性问题。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之一,小组工作以其团体性的互助模式帮助组员解决了很多个案工作所不能面对的问题。如小组工作为成员(案主)提供归属感、验证和交流经验的机会,使之获得互助合作的资源及良性成长的能力或社会化的能力,具有自身特殊的专业功能。特别是近年来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介入方面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社工们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生活上、心理上、婚姻上及休闲、安全等方面的问题[4],然而关于此类女性的职业发展问题着墨不多,部分学者仅从农村留守妇女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粗略的关注[5]。基于此,本研究借助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了解辽宁省部分农村留守妇女的资源建设情况,提出了农村留守妇女手工编织小组的设想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以期为农村留守妇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提供一种便利和可能。

二、小组开展的背景及组员情况

(一)活动背景

在辽宁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基本上处于松散、无组织的状态,她们虽如一般的留守妇女一样面临情感缺失、照顾老人等沉重负担的困境,但更多的是缺乏安全感和方向感,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没有归属感。虽然有自我发展的想法,但却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实际上,一年中除了农忙外,她们有很多的空闲时间,但基本上是滞留在家,并没有谋求工作的资源和条件。基于此,本研究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和辽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状况的考察,以社会工作中的小组模式作为介入的方式和手段,对此类女性进行相应的组织化和系统化管理,探索新的谋生途径,引导她们树立迎接新生活的信念,并通过各种社会资源的优化组合,为其提供一定的就业、创业信息。同时,着眼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营造有利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和睦的家庭和社区环境。此外,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她们的自我察觉,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让留守妇女(适当时候也可以加入其他群体)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缓解她们内心的压力,重建一个相互信任的网络。

(二)试点情况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是辽宁省本溪市的南芬区、锦州义县和铁岭市昌图县为试点开展小组活动。南芬区位于辽宁省本溪市市区南部25公里处,东南与本溪县接壤,西与辽阳市相邻,区域面积619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其中城镇人口6万余人,农业人口3万多人,辖两乡、一镇、两个街道办事处。南芬区对手工艺品生产和市场需求很大,南芬区广大参学妇女对手工编织兴趣很浓,80%以上的妇女纷纷表示愿意学习手工艺品编织来增加家庭收入。昌图县在辽宁省的最北部,是辽宁省扩权强县制度试点单位、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与畜禽生产加工基地。昌图县全县人口总户数为344 672户,总人口为1 041 835人,有1.8万多名留守妇女,占到总人口的1.73%,大都是上有老人,下有孩子,生活压力很大。义县隶属于辽宁省锦州市西部,东靠医巫闾山与北镇接壤,北邻阜新,西界北票,南与锦州毗连。总面积2 495.85平方公里。义县辖18个乡镇,义县总人口44.2万人,有2.1万多名留守妇女,占据了全县人口的4.7%,义县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以及就业情况非常关注。

小组活动成员选取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农村留守妇女,因为这个阶段的农村留守妇女数量众多,承受的生活负担和劳作负担也最重,既要进行劳作,还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压力最大。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妇女已经独立,对于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有较多的优势可以发掘。基于此,本研究分别在三个村庄下派工作者联系当地村委会,采取逐户动员的方式鼓励留守妇女积极参与,掌握熟练编织技术、会简单的编织或者热爱编织的留守妇女都可以参与进来。

(三)组员存在的问题

大都市区域产业发展的模式是通过单核心区与多条产业通道相结合的布局方式来实现的,以大都市区核心区为核心,向外延伸形成了各具不同产业发展特色的五条产业廊道。大都市区的核心为大都市区核心增长极,其中昌宜产业廊道就是依托奉新工业园,形成了南昌西面产业发展廊道。

由以上三个试点的调研,农村留守妇女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1.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妇女由于生产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她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年纪偏大的农村留守妇女,经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病症。受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限制和家庭经济收入的制约,留守妇女一般都抱着小病不就医的想法,身体不舒服能抗就抗。同时,丈夫外出及生活中的困境,都给留守妇女带来了巨大压力①如南芬区的李某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丈夫已经外出打工5年了,很少与家里联系,孩子马上升入初中,婆婆与李某生活在一起,经常刁难儿媳,家庭收入微薄,家庭关系紧张,承受着严重的生产、生活压力。。

2.长期分居,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农村留守妇女群体的情况大致相同,家庭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也大致相似,有着强烈的与自身群体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助的需求。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交流,虽然平时也会聚在一起聊天干活,但大多数都在聊一些琐事,内心真正的苦楚却很少跟人倾诉,平时的知心朋友也比较少。碍于情面和传统思想的束缚,农村留守妇女一般采取自我消化的方式解决问题。

3.社会交往少,自我发展受限

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耗在家务活或者农活方面,闲暇的时候很少有其他的社交活动。留守妇女生活在信息较为封闭的农村,由于长期忙于家里事情,对外界了解甚少,甚至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势必加大夫妻之间的隔阂,不利于夫妻感情的交流,更不利于妇女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三、小组活动方案示例

(一)小组目标

增强农村妇女的自我认同感,帮助她们缓解生活危机;以手工编织小组为平台,搭建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以农村社区为基点,完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组织化管理,进而孵化农村妇女自治组织。

(二)活动流程

小组名称:发现你的美

小组计划简表

(三)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1.村民和有意愿参与的对象对活动持怀疑态度

在辽宁的广大农村地区,村民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度还很低,这对招募小组成员、开展小组活动来说是一大障碍。由此,在开小组之前,应采取一些应对策略。首先,在村里宣传有关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妇女社会工作的功能、理念和工作方法,使村民对社会工作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再通过村委会工作者的耐心沟通,赢得村民信任,打消村民疑虑,为小组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组员经常出现缺席、早退等漠视小组规范的情况

农村留守妇女是家中生产生活的主要承担者,既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下地劳作,同时还担心在外打工的丈夫,很容易出现临时有事不能参加小组活动的情况,需要村委会工作者协调沟通,尽量保证参与的人数,同时要重申小组规范,有特殊情况的成员可以采取一些帮扶措施,以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3.组员们不积极参与活动

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村村民信奉的是“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很少主动谈论自己或不积极参与。遇到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要用友好的态度向成员传达信息,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鼓励成员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4.讨论话题偏离主题

由于小组成员基本是相互认识的关系,所以在组员自由讨论的时候很容易偏离主题,谈论与主题无关的话题,社会工作者要把握住小组的主题,及时把话题拉回到小组主题之上,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活动评估

1.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提供有关服务过程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目标、介入过程、介入行动和介入影响。

(1)小组成员。由这三个地区开展的小组来看,小组成员的总体表现良好。组员既有主动参与,又有被动参与的。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表现出对编织的热情,善于表露自己心声,积极参与活动,而被动参与的成员,虽然有着熟练的编织技术,但是参与活动的热情相对较低。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组员的积极鼓励,认真地倾听,肯定她们的长处,从提升自信心的基础上提升其参与的热情。

(2)社会工作者自身。在前期的招募阶段,社会工作者采用了各种方式来招募组员,对于一些有熟练编织技术的留守妇女,社会工作者多次打电话联系,登门拜访,鼓励她们参与到小组中来;并且多次与村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保证场地和资源的有效提供,以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2.结果评估

此类小组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根据社会工作者的活动记录表,小组成员掌握了和丈夫、老人、小孩沟通的技巧。在实践活动中,农村留守妇女在赠予他人自己手工制品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在传授他人技巧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自身也得到了满足,提高了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由每次的家庭作业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组员都熟练地掌握了编织技术;由最后的小组满意度调查表填写情况可以看出小组成员对于该小组活动和工作者的表现都很满意。在掌握编织技术后,成立“编织屋”,把编织成品进行推销,不仅保证了经济收入,而且掌握了一门技术,大大提高了留守妇女的自信心。

预期设想基本实现:(1)打破了农村留守妇女对就业创业的传统认识,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创业观念进行相应的引导,以帮助其对自主创业、灵活从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度;(2)通过妇女手工编织小组的开设,帮助留守女性挖掘了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掌握一门就业技能;(3)后期准备建立“编织屋”把就业和培训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优势,将妇女组织起来进行程序化管理;(4)利用农村人群的居住特点及血缘、地缘关系,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小组开设提供便利条件。

四、结语

社会工作者初步的想法是选定3至5个村落作为试点,对当地留守妇女进行生活状况及优势资源的调查,了解她们的真实目的和想法,结合本地的实际,确定手工编织小组的类型。本次研究所选取的是辽宁省本溪市的南芬区、锦州义县和铁岭市昌图县为试点开展小组活动,在设计小组活动方案时,社会工作者只设计了一个通用的小组活动方案,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调整,这是社会工作者的考虑所在。如南芬区因其手工编织基础较好,组员参与热情较高,参与人数较多,在小组讨论中就将重点放在如何强化其编织特色,进行市场推广上;而铁岭昌图县因留守妇女家庭照顾压力过大,因此便以县城中心点进行活动的开展,讨论的重点便放在如何教授妇女们进行简单的成品编织和如何建立互助支持网络上。这样既保证了妇女们的编织时间和质量,又保证了家庭照顾的质量。锦州义县虽然参与的人数也不多,但因其较为重视妇女们的创业问题,因此在传授编织技术时,主要注重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带动妇女们进行编织创业。总之,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和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做出调整时,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合理的、适合本地情况的方案。

小组活动仍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在小组开展时,如何帮助留守妇女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和帮助;妇女手中编织小组的成品,如何结合各地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产品推销和技术推广等。另外,社会支持网络不健全。在辽宁,村委会、政府乃至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妇女的问题不够重视,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支持措施,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1]刘琼.农村留守妇女闲暇生活小组工作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T村为例[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2]肖慧欣,王卫平.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对妇女社会工作的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07(10):60-62.

[3]孙可敬,傅琼.农村社会工作与我国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的建构——基于农村留守妇女的安全感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1-34.

[4]牛璐.农村留守妇女能力发展的小组工作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5]焦峰,李英华.农村留守妇女农业技术培训原则及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159-160.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Hand-weaving Group of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Liaoning Province

Ai Jing,Zhu Yajie
(College of Sociology,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Women who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as the main force of rural life,faced with labor intensity in life,emotional life is not satisfied,self-development and other dilemmas,this bring some trouble in their family life.Based on this,the social workers make hand weaving as an opportunity by using the advantages of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needs of wom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seeking the work of the group entry point and exploring the rural women in the group to carry out mutual aid group effective path and methods.

left-behind women in rural areas;group work;strength perspective

C912

A

1674-5450(2017)05-0027-04

【责任编辑:詹 丽 责任校对:赵 颖】

2017-06-08

2015年辽宁省社科联与高校合作项目(lslgslhl-134)

艾晶,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女性学与社会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组员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当组长真不容易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回忆流金岁月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小组落幕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