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与印度经济增长率的V型反转
——供给侧改革视角

2017-09-26 06:29巩见刚龚祖文姜照华
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贡献率印度改革

巩见刚,龚祖文,姜照华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制度创新与印度经济增长率的V型反转
——供给侧改革视角

巩见刚,龚祖文,姜照华

(大连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持续三十多年的自由化、市场化和投资便利化的制度创新使印度摆脱了20年的低增长率陷阱。本文根据共协理论,建立印度经济的劳动价值模型和投资报酬模型,从而构建印度经济增长模型,对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作用是使投资便利化并保持比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增长转为投资驱动型。阐述印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借鉴其有利的方面,特别是投资便利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中国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制度创新;印度经济增长率;供给侧改革;共协理论

一、引 言

在股票市场中,V型反转大部分出现在市场烈波动下投资产品和K线组合中,是极为强烈的逆转模式,在达到最低点或者最高点之后,迅速改变原本的走向,朝着相反的方向剧烈变动。在这里用来形容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波动情况:改革前经济增长率总的趋势是下降的,而改革后经济增长率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印度经济增长率在1981—2000年这二十年间达到4.82%,而2001—2014年这短短的15年间达到了7.68%的高增长率,并且上升和下降的力度是比较强的。所以,印度从1961—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是V型走势。

二、V型反转的决定因素分析

1.Bosworth和Collins的相关研究

在Bosworth和Collins[1]的研究中,他们构建如下CD函数:

Y=AKα(HL)1-α

(1)

其中,Y表示产出水平,K表示资本的存量,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L表示劳动力投入,H是一个常数,作为影响因子,衡量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

这两位学者通过测算1960—2004年的数据,发现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1%,其中在1993—1999年资本的贡献率迅速上升。但是,在这四十几年中,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约为0.30%,这就说明印度当时的教育水平偏低。全要素生产率在1960—1980年是比较低的,约0.20%,在这段时期内印度走的是混合所有制道路,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983—1999年的贡献率达到了2.80%,这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不仅比重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根据这两位学者的计算,印度经济增长中资本的作用较大,教育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资源配置效率比较高,对印度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经济增长共协理论与方法

目前,国内有一些关于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的研究,以刘伟和李绍荣[2]等的结构分析方法为代表,主要思路是利用代理变量来表示制度创新,如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比重提高、市场化程度提高、对外开放程度等,这样才便于建立函数模型。而在生产函数中,制度创新决定要素产出弹性的变化,这种方法是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首创。关于经济增长模型,刘伟等[3]认为可以采用要素收入分解法,国民收入中,既包含劳动报酬、财产收入,还包括混合收入,即对投资进行经营和管理所取得的收益,即国民收入=劳动者的收入+投资者的收入+混合收入。从这个基本的国民收入原理出发,其中的一种方式就可以把国内生产总值分解为三个部分:劳动报酬、资本收益和共协利益[4],根据这三个部分建立印度的经济增长总模型:

Y=aLαHβSγDδ+bK+cSHD/K2+eS+u

(2)

其中,α、β、γ、δ、a、b和c是常数,他们是由经济体系和经济环境外部性决定的;D表示固定资产投资,S表示科技投入(超前2期),H表示人力资本,K表示上一时期的固定资本存量(如果是年度数据,K为上一年底的固定资本存量)。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固定资本存量由上一期的存量和这一期的增量组成,那么在式(2)中D和K两个因素加起来就是现期的固定资本存量。V=aLαHβSγDδ代表劳动报酬;bK代表固定资本收益;U=cSHD/K2+eS+u代表共协利益函数。

共协利益来自于科技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共同作用,共协利益函数并没有一种特定的形式,它的形式视情况而定。从共协利益函数的形式上来看,它的形式并不确定,取决于科技因素、人力资本因素与固定资产投资要素的相互任用。值得指出的是参数α、β、γ、δ、a、b和c等需要通过计量等方法确定,从而测算出各要素的贡献率,而制度创新贡献率的测算则需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方法。“经济环境外部性影响率”则是把所有要素的影响因素减掉,剩余的就是“经济环境外部性影响率”,采用的是余值法来测算。

3.印度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1)劳动报酬模型和投资价值模型检验。以人力资本H乘以劳动力人数L,然后取对数lnHL,这里的人力资本利用的是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以固定资产投资D乘以科技投入S再除以劳动力L取其对数为lnDS/L为自变量,以劳动报酬V的对数lnV为因变量,对印度1961—2011年的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劳动报酬模型如下:

lnV=0.04(lnHL)0.73(lnSD/L)0.21

(3)

表1 印度劳动报酬函数lnV回归模型及其检验

投资价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减去劳动报酬,建立的模型如下:

M=Y-V=0.15K+27.43HSD/K2-2.49S

(4)

表2为采用与表1同样的方法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

表2 印度投资价值检验

由上述分析可得印度经济增长模型为:

Y=0.04(lnHL)0.73(lnSD/L)0.21+0.15K+27.43HSD/K2-2.49S

(5)

(2)印度经济增长各要素的贡献率。根据模型(5)计算各因素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表3所示。

表3 各要素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由表3可知,1960—1980年,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2.86%,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高达30.36%,劳动力的贡献率为18.05%,这两项加在一起就达到了48.41%;固定资产存量和资本投资对印度经济的增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两者之和达到了35.96%;科技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42%,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说明制度对印度的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的效应,这种公私混合的半计划式的经济体制严重地影响了经济增长致使这期间的增长率仅仅为2.86%。

而1981—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率由前20年的2.86%提高到了4.82%,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负转为正的,达到29.50%,这说明改革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不大;劳动力的贡献为13.46%,下降了近五个百分点,这两项加在一起就达到了45.65%;固定资本存量有明显的下降,由18.02%下降到5.51%,而固定资产投资有明显的上升,并且这两者之和仍然占较大比重,对印度经济增长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科技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41%,与前20年的贡献率相比,科技的贡献率上升近两个百分点。

2001—2014年,经济增长率提高到令人羡慕的7.68%,这仍是改革的结果。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保持比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上升到43.25%,固定资本存量继续保持原来的水平,两者的配置效果比较好,达到48.30%,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经济增长转为投资驱动型;人力资本贡献率下降较多,降为11.39%;劳动力的贡献率下降为6.95%,说明印度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在发生转变;科技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上升,提高到21.25%,说明印度越来越重视科技的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的印度模式:渐进的自由化、开放化和投资便利化

1.三十多年的持续改革

印度渐进式改革模式的特点是:渐进的自由化、开放化和投资便利化,逐步地开放经济,减少政府干预,积极引进外资,重点发展软件与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这与中国现阶段的改革形成鲜明对比,详见表4所示。面对一些产业的产能过剩,目前中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端和生产端入手,通过比较全面的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相对较快地提高科技和人力资本等供给要素的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中高端化确定为主方向,寻求、挖掘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4 现阶段中国与印度渐进式改革的比较

(1)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印度的经济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1月14日,印度政府宣布了新的二十点纲领,包括最大限度地增加电力, 提高电力管理局的效能,为确保工程计划及时完成,放宽投资程序限制,简化工业政策,为手工艺、手工织布机、小型工业和乡村工业利用现代技术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提高公营企业经营效果等内容。以水泥工业为例[5],1982年部分地取消了对水泥工业的控制,1983年水泥生产即增加21%。在经济上,开始放松对民营企业的管制。更加重要的是,对国家控股企业进行改革。当时印度国有企业资产占全国总资产的3/4,但工业品产出却只占1/3。在国有企业推行责任制,使企业效益与领导人的仕途挂钩,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明确奖惩制度,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长期亏损的“病态企业”不再进行新的投资[6]。

(2)1991年开始的改革。1991年开始,政府放松各种产业管制,完全取消大型企业的投资许可证制度和产业进入限制,渐渐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7],取消了公营部门对许多产业的垄断,除18个具有战略意义和对环境至关重要的工业部门外,对所有工业部门都取消了许可证制度(占工业部门的84% )。许多享有优惠的工业部门现在原则上已允许外国资本占51%的股份(过去外资股份原则上限制在40%)。在贸易政策上,取消了几乎所有的进口许可证,开放服务贸易,私人和外商可以自由地投资电信和金融产业。

1998年瓦杰帕伊政府执政后,主要是减少政府干预,减少政府控股,使所有非战略性领域的公营企业中的股份降低到26%以下。印度政府还规定国家在企业中退资减持的指标,这一指标在2001年高达1 200亿卢比[8]。通过撤资和出售股份,使企业民营化,鼓励私人控股,印度经济的经营组织形式开始多元化,混合经营成为印度经济的主要形式。

这一阶段的拉奥-辛格改革计划侧重于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实现。面对经济全球化,政府也制定一些宽松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彻底废除工业许可证,放松垄断控制,减少政府干预,并对部分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使国有企业更加灵活;在国际贸易上,降低关税,取消之前的外贸许可证,甚至做出贬值卢比的举措,对外汇管制更加放松,加强经济的对外交流;在外资政策上,积极引进外资,并允许外资控股;在财政政策上,简化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效率,减少政府干预,改革税收制度,缩小赤字;在金融政策上,放宽政府对银行的限制,准许私人开办银行,允许引进外资银行。除银行、保险公司、电信和航空公司这四大领域外,印度已经允许外资在很多行业中占全部份额,并且允许外资在所有行业中控股[9]。

2.国有企业和投融资领域的改革

资本形成在印度1990年以后快速经济增长中起到第一位的作用。在这一段时期内,固定资产存量不变甚至是减少的,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这主要得益于印度国有企业和投融资领域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包括:

(1)国有企业改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幅度改革,主要有两项:第一,对发展没有潜力、发展能力不足的病态企业,允许其破产,实施破产法。第二,对其实行私有化,减少政府控股,鼓励私人控股。

(2)使投资更加自由化。第一,取消工业许可证制度。第二,对工业产品的价格实行宽松政策,放松对其的管制,让市场发挥作用。第三,减少对小型工业的保留产品。第四,向私人投资开放更多的部门。

(3)利用外资政策改革。1991年7月,政府颁布的《1991年工业政策》中,对引进外资实行了一些积极措施,吸引效率寻求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其中包括在高度优先的行业允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最高持股从原来的40%提高到51%;简化外资审批手续等[10]。在2001年,印度进一步放松对外资资本的管制,允许外资在一些领域进行投资参股,如对炼油等重工业、酒店及旅游业、电子商务、制药业等部门,政府允许的外资股份最高可达100%。印度现在已经签署了《多边贸易保护协定》,与37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和双边投资协议,以保护外国投资,促进与他国的经济交流。

(4)金融领域的改革。第一,实行股权多元化。放松国有股份在银行业的控制,在银行总资产比重由1991年的90%下降到2004年的75%,同年国有全资银行逐渐减少,其占印度商业银行的比重也急剧下降到10%。第二,利率自由化。第三,大量取消信贷分配。第四,允许私人进入金融部门。第五,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了资本充足比率,加大处置不良资产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银行的综合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以及保险和养老金体系改革[11]。

3.科技体制改革与新兴产业的崛起

在整个20世纪70—80年代初,印度不愿同西方生产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的大企业打交道,结果适得其反,错过了发展电子工业的良机。于是,才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向外国公司开放,允许公开的竞争。印度的信息产业刚开始是国家完全控股的,这次改革打破了国企垄断的局面,发展以计算机和软件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计算机信息产业和软件开发的政策,如在学校里开设计算机课程、设置专门的课程。

印度政府出台多部关于软件服务业的高科技发展计划,其中1998年8月出台了《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制定了未来十年间印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并预期2008年印度为“世界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的目标[12]。同时印度政府也十分重视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无疑都推动了印度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4.劳动与就业改革

在印度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人力资本对印度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贡献率高达37%。据统计, 1981年印度7岁及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43.60%,1991年为52.20%,2001年相应数据为64.80%。印度在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根据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2004 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工程师和技师能力和熟练程度都是非常高的,在全球分别排第一和第二。印度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在2005年度为128.70万,2006年就增加了33.40万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从中可以推断出,自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的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印度进行了劳动力市场的改革。2000年以前,政府就制定了一些政策,为了避免劳资矛盾和失业的加剧,通过各种劳工立法对雇工的权利进行保护,对雇主的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如《工业纠纷法》规定,在雇工100人以上的企业中,雇主不得随意解雇员工。2001年,修改了《工业纠纷法》,规定在雇工1 000人以上的企业中,雇主不得随意解雇员工,将范围从100人以上扩大到1 000人以上,这些保护员工权益的政策,有利于规范劳动力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降低失业率,同时也会减少劳资纠纷。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印度实施了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改革,允许高等教育私有化,直接扩大了印度高等教育的规模。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的毛入学率以5%的速度增长。政府与私人的合作成为印度高等教育民营化发展的一个新方向[13]。

辛格政府时期,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全面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大力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2007年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计划将公共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3.70%提高到6.00%[14]。印度已经形成了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与产业合作,包括研发合作、产品转让、合资、人才培养和直接资助等多种形式。其中,企业赞助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这样会促进印度信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为社会创造大量的财富,也为全面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四、结 论

首先,20世纪80年代的局部改革调整对印度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优化了资源配置,经济摆脱了近二十年的“印度式”的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从2.86%(1960—1980年)上升到4.82%(1981—2000年)。而2001年以后的改革,使2001—2014年的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了7.68%的高增长,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投资便利化,减少政府干预,使投资私人化,并大量引进外资,保持比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使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经济增长转为投资驱动型。这一研究表明,制度创新有两种重要作用:一种是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使各要素最优配置,达到最高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增长率的提高;另一种是使经济运行在比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上。

其次,印度改革有些类似于中国改革,是渐进式的持续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改革,到20世纪90年代和1998年以后更加深入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从公私合营的混合经济体制转向自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

最后,目前印度的高增长是投资驱动型的,而不是创新驱动型的。虽然印度进行了改革,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大,但是印度总体的创新能力还是不强,研发投入较少,就业者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是印度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任务。而为了加快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运行效率就必须把扩大企业规模放在突出位置。

印度的投资便利化改革值得中国借鉴。中国近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印度的改革经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大力推进外向化,引导好社会心理预期,重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改革商事制度,切实发挥金融和股票市场的重要融资作用,着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市场环境,降低经营成本,从而促进投资便利化。

[1] Barry,B., Susan,M. C. Accounting For Growth: Comparing China and India[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8, 22(1):5-66.

[2] 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1,(1):3-9,93.

[3] 刘伟,许宪春,蔡志洲.中国经济增长报告:对外开放中的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5-37.

[4] 刘建华,姜照华.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以河南省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44-46.

[5] 郑瑞祥.印度当前的经济改革[J].国际问题研究,1985,(8):34-48.

[6] 高鲲,张敏秋.南亚政治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98-100.

[7] 杨光斌.观念、制度与经济绩效——中国与印度经济改革的政治学理论价值[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114-122.

[8] 杨冬云.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公营企业改革分析[J].理论学刊,2006,(8):57-60.

[9] 蒙特克·阿卢瓦利亚.渐进主义的功效如何?——“1991”年以来印度经济改革的回顾[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1):55-64.

[10] 葛颖.印度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6-7.

[11] 谢代刚.印度银行业改革及其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11,(2):56-61.

[12] 闫杰,苏竣,王刊良.印度《2008年信息技术发展计划》评述[J].科研管理,2000,(2):49-55.

[13] 吴媛媛,安双宏.公私合作:印度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3,(2):152-154.

[14] 杨思帆,梅仪新.印度辛格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动向[J].教育评论,2009,(6):151-154.

(责任编辑:刘艳)

F014.7

:A

:1000-176X(2017)09-0108-06

2017-05-16

巩见刚(1978-),男,山东淄博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战略管理和区域经济研究。E-mail:gig302@sina.com

猜你喜欢
贡献率印度改革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改革之路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