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摘 要:教育是人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关键词:大班额;因材施教;个性差异;学习习惯
目前,大班额教学在我们地区普遍存在,课堂教学难以组织,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而且限制了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大班额条件的制约下,为了提高课堂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大部分教师无意间违背教育规律,采用了“标准”的教学模式,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要求,不敢让学生有一点儿随意发挥的空间,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质量低。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教育者怀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最终教育出来的孩子仍然存在极大的不同。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兴致勃勃地走入学校,在课堂上高高举起小手;三年级开始,有孩子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低下了头;到了六年级,一部分孩子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老师开始叫苦不迭。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研究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因材施教策略,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要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对尖子生情有独钟,而对差生却爱莫能助,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根据学生各个教育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成才。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才能把成绩提高上去。
一、培养低年级学生听的习惯
听课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听讲的习惯。低年级的孩子还很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聚精会神上完一节40分钟的课对于他们来说很困难。要注意正面引导,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孩子不要直接批评,可以用一个眼神暗示他,也可以表扬一下做得好的孩子,以此来引起其他人的注意。此外,低年级的孩子思维还比较形象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用一些形象的图片、游戏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跟着老师上课的思路走。久而久之,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也就这样形成了。
二、培养学生思考和检查的习惯
在大班额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中总是急于求成。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由于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较多,學生做作业时只图快、图完成任务,考试和检测中不认真审题,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提高。培养学生思考和检查的习惯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也可减轻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为师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条件。
三、采取分层次学习的方法
孩子的智力差异在学校教育中是十分明显的。因此,在我的班级中,上课、作业、测验都是分层次进行的。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把学生分为ABCD四个小组。A组是智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同学,对于抄词、背课文等浅层次的作业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对于他们要更注重课内知识的延伸以及课外知识的获取,作业突出的是创造性以及理解力的提升。B组是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的同学,大多数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作业和进行一定程度的紧张的脑力劳动。C组是那部分智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同学,对他们要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基本能力的发展,并根据情况适当降低学业要求。D组是潜能生,他们存在较多的问题,基本的知识与能力的发展对其都很有难度,因此只要有一点的进步就好。每个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每个月都进行调整,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作业的设计
将课堂作业分为基础作业与提高作业,在作业上给学生有一定的自由选题的权力。我尝试将数学作业按日记的形式布置。日记式数学作业可分为探索类(如教材上的“做一做”“试一试”)、归纳类(如教材上的“想一想”“回顾与思考”)、交流类(如教材上的“议一议”)、收集类(如教材上的“读一读”)四大类,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进行选择,作业体现出了创新性。日记式数学作业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思维也越来越灵活,而且还增长了见识,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作业由千篇一律的习题变为一种展示收集资料的平台。
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验,大部分班级的成绩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学生间的差异有所减小。这一研究不仅更新了我校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评价形式,活化了学生作业的内容和完成方式,还有助于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中学出现教育实验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小山,张乃文,严先元.新课程教师学科培训丛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商友敬.语文教育退思录[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4]肖云龙.中国创新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