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玖瑛
摘 要:对话教学是教育主体之间各自向对方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接纳,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联系与沟通。基于这一点,从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从诸多的教学案例研究中探讨了实施对话课堂的有效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对话课堂;尊重文本;实施策略;师生平等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对话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被普遍接受和扩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把“阅读教学”定位为“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那么,平等对话的基础是什么?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课堂中去?这是值得我们当代教师深深思考的一个话题,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实践赋予我们探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平等对话,就其本质而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那么,语文教学这一流动过程就成了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
一、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1.模糊文本,流于形式
对话课堂的开放和生成是对话的本质特点,文本是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展开对话的“谈资”,如果一味地开放、生成,师生抛开了文本,游离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对话,虽然学生活跃、课堂热闹,但显然过于开放和追求形式了。如:
师:同学们,给蛇画上脚的人,最后为什么失掉了那壶酒?
生:因为他做错事了,给本来没有脚的蛇画上脚了。
师:做错事就得付出代价,很好,你能从故事中感悟和发现。
生:因为他太骄傲了,自以为自己的画技了得。
师:嗯,骄傲让他失掉了那壶酒。
学生纷纷举手,有说他目中无人的,有说他自以为画得快的……
这是我观察《画蛇添足》的一个教学片段,教师可以抓住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白“自作聪明,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而教师可能希望满堂回应,场面更热闹,对学生的回答无原则地肯定,导致对话脱离了文本本意,游离了教学目标。
2.教师主宰,强化生成
(1)牵羊式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对话教学既要注重生成性,又要保住教学的基线,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为达目标,有些教师常常囿于教学过程的预设,而强行将对话引向预设,这种强化生成的教学便弱化了文本价值。如《窃读记》教学片段:
师:你体会到小海音窃读时的什么滋味?从文中哪里体会到的?
生1:我从第二自然段“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体会到了安心的窃读滋味。
师:哦,你体会到“安心”的滋味。
生2:我从第三自然段中体会到了“急切”的滋味。
生3:我从第三段体会到“小心翼翼”的窃读滋味。
师:说得很好,我们待会儿再细细品读这段。有谁说说你从文中还体会到什么样的窃读滋味?也可以用文中的词语说哦。
生:我从文中第六段体会到了表面装模作样,内心十分开心的滋味。
师:第四段有一句话直接写出了作者窃读时的独特感受,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板书:快乐、惧怕)
显然,教师想按预设引出“快乐”“惧怕”的滋味。而学生对窃读滋味的感悟是真切的,概括出了许多种,教师何不顺势与学生品析窃读的百般滋味后再总结出“快乐”“惧怕”的总体感受呢?
(2)填鸭式
教学中常有教师霸权地将自己的思想、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不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气氛和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领会、合作交流,整个课堂被老师紧紧箍着。有学生提出某些新鲜的意见、思想时,教师置若罔闻;有的连给学生自己理解的机会都没有,整个就是教师独白、填鸭。这样的课堂虽有“对话”却完全失去了意义。
像上述现象中过分牵引学生跟着预设走或者过分强调目标结果不给学生自由的课堂对话都无法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
3.缺失主体,追求实效
前面所述填鴨式教学就是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此外,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接受新知能力不同,表现各有差异,学习优秀的学生领悟力高,接受新知的能力强,便出现了整堂课都是老师与优秀生的对话和优秀生专场表演式对话课堂。而那些接受能力稍差、反应慢一步、表达能力欠缺一些的学生就被放在了课堂对话圈外。这也是学生主体没有完全参与的主体性缺失现象。
二、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尊重文本,凸显文本主导价值
(1)尊重文本价值取向
文本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师生与文本对话是对话课堂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尊重文本就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细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这是展开对话教学的前提和关键。首先,教师从整体上研读文本,全面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次,教师引领学生联系文章背景,感悟文本的主题思想和编者意图,在此基础上提高师生文本解读质量,以达到教师、学生、文本对话氛围的和谐统一。例如,紫桥小学丁凡老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片段:
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呢?
生:奇特表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真奇特!还有吗?
生:他们的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原来这样,我们是爱花的人养花,他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我们把花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外;我们在屋里能欣赏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他们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endprint
这段教学,师生尊重文本,对文本的研读精准。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对话紧扣文本,学生能抓住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到德国民族养花的不同以及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尊重文本还要注意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读课文
如郭丽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雨后的森林》时,就先引导学生认真看书中的插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由于这些插图非常生动,学生说得形象具体,富有想象力,这样先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再让学生读课文,对理解课文大有裨益。
2.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主体感受
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和教科书就是权威,学生被迫无条件地记忆、模仿、接受知识。弗莱雷指出:“这种教育是一种‘储蓄行为,学生就像是银行里开的‘户头,教师则是‘储户。教师进行讲授、存款,学生则被动听讲、接受、记忆和重述,进行储存。师生之间以这种‘你储我存取代了相互的交流。改变这种局面要从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做起。一要对学生信任、宽容,与学生平等对话,还学生以主体地位。二要认真倾听、与学生真实对话,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三要尊重学生主体的认知差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学生之间主体关系的交流,彰显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主体性。
(1)尊重学生主体感受
伍慧敏老师在《小麻雀》拓展部分做了这样的尝试:
师:普季克得救后,文中只用“十分高兴”“鼻子酸酸”来概括他的复杂心情,他会对受伤的妈妈说些什么话呢?
生1:妈妈,都是我不好,我不应当不听妈妈的话,现在您的尾巴受伤了,对不起!
师:孩子,为了你,妈妈情愿丢掉尾巴!即使是生命我也会毫不顾惜!
生2:妈妈,是您救了我的命,我会好好爱您的!
师:普季克,我是你的妈妈,相信每个妈妈都会这样对待自己孩子的。
生3:妈妈,您的行为也太傻了!您丢掉了尾巴,可是我依然会飞了,飞到了安全的窗台上!
师3:孩子,我愿做一个永远爱你的傻妈妈!妈妈奋不顾身地扑下去救你,可能也为你争取了会飞和脱险的时间呐!
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伍老師将自己变换成麻雀妈妈的身份,与普季克平等交流就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而对学生3的个性理解,伍老师认真倾听,不予否定,道出最真实的妈妈的心声,又不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偏离拓展教学的目的。
(2)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点
教师应创设情境,努力将教学内容与不同学段的学生生活“链接”起来进行对话教学。例如伍淑英老师在一年级教材《轻轻地》一课中,带动学生一起表演妈妈和“我”轻轻地做事,当学生已经熟读了课文并理解了“轻轻地”含义后,孩子们情感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了很多:妈妈下班了在喝茶,我要轻轻地说话不能打扰妈妈休息;爸爸上班累了一天,我要轻轻地做我自己的事不能打扰他……
(3)尊重学生,呼唤对话主体回归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尊重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就要以生为本,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学习发展机会;面向全体,需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面向全体,还要对每一个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面向全体,就要在对话教学中还全体学生以对话的主动权和参与权,使所有学生都有对话的欲望,享受交流的权利,不是只有部分学生动起来。
杨英老师执教《左公柳》,从家乡切入,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激活了课堂的开场:
师:同学们,我们常德还有一个别样的名称,你们知道吗?
生:(异口同声)柳城!
师:不愧是常德人!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常德的柳树,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的美吗?
生1:婀娜多姿。
师:真形象!
生2:柳叶好看,绿得发亮。
师:注意到颜色,细致!
生3: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柳叶湖畔正梳理自己长长的头发。
师:想象丰富,拟人生动!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柳树与我们常德的柳树不同……
三、以“尊重”为前提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意义
1.基于尊重的平等对话是时代前进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教育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应该启发学生思考和琢磨,不该直接授予答案的教育观点,今天,师生关系已发展为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跟学生间关系重新定位,课堂活动通过平等尊重的形式展开实施,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被全面调动,学生自身潜能得以充分激发,这已经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要求,也是实施尊重主体、平等对话课堂以来取得重要成果的事实。今天,对话所倡导的平等尊重、参与融合已成为包括教育在内的新时代精神。
2.基于尊重的平等对话是阅读教学实际的需要
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尊重前提下对话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更是多元主体间的信任、接纳与包容,是主体间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分享过程,这是现代阅读教学的实际指向。
尊重文本,尊重学生,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因此,只有立足于尊重,才会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中“相荡乃兴潋滟,互击而闪灵光”的教育理想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少石.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有效引领[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5(6).
[2]李芳.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向教学策略转化的智慧[J].华夏教师,2015(1).
[3]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2).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规划《对话课堂视野下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成果论文。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