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会学”

2017-09-23 18:50羊垂功
中学生物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遗传物质生物学教学会学

羊垂功

摘 要 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为例,尝试从问题驱动、活动引导、问题引导等教学环节,对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会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会学 DNA 遗传物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场所,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始终是一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会学”,主动学习,是时下生物学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每节课开始时通过设计一些新鲜、有趣的情境,一般都会使绝大多数学生有“想学”、学好的愿望,但是教学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以上教学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重视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会学”,现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教学为例进行探索。

1 利用问题驱动,促进学生学会思考

在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是引发学生思维与探索活动的向导。有了问题,学生的好奇心才能被激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会开始启动;有了问题,学生的探究才真正有效;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被驱动。恰当的问题,特别是圍绕课堂主线的问题链,能够有效启发学生思维,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例如学习“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引领、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

① 第1组实验与第2组实验相互对照,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小鼠是否死亡与其体内是否存在S型细菌密切相关)

② S型细菌可以使老鼠死亡,R型不可以使老鼠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即S型细菌具有多糖荚膜,能抵抗小鼠免疫系统的免疫作用,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R型细菌则刚好相反)

③ 第3组实验与第1、第2组实验相互对照,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加热能杀死S型细菌)

④ 第4组实验与第1、第2组实验相互对照,得出什么实验结论?(小鼠体内存在S型细菌)

⑤ 第4组实验出现S型细菌有几种可能?(第1种可能是S型细菌“死而复生”;第2种可能是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为第1种可能不符合生物个体发展的规律,所以第2种可能出现的原因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应该存在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对于“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引领、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

① 既然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如何设计实验证转化因子是蛋白质还是DNA,其关键设计思路是什么?(把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分离开,分别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请用文字表述艾弗里实验过程及其实验结论(设计意图:为问题③奠定基础)

② 你认为艾弗里实验中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质能发挥作用吗?为什么?(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质不可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为艾弗里第2组实验中蛋白质含量为100%都无法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质,不可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③ 请你模仿艾弗里实验思路设计实验验证:DNA上面粘有的0.02%的蛋白质不是促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才是促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要求写出关键设计思路及预期结果。(先将艾弗里提纯到粘有0.02%蛋白质的DNA与蛋白酶混合,再将它们添加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然后观察它们能否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因为混合物能将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所以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质不是促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NA才是促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对于“噬茵体侵染细菌”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引领、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① 艾弗里因为不能将DNA和蛋白彻底分离开而使其实验结论倍受质疑,如何解决人为难以将DNA与蛋白质彻底分离的问题?(寻找DNA与蛋白质能在自然状态下自己分离的实验材料)

② 怎样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区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③ 实验用到了什么方法?标记了什么元素?能否对C、H、O元素做标记?为什么?

④ 怎样标记噬菌体?能不能直接用放射性物质培养噬菌体将其标记?为什么?

⑤ 赫尔斯和蔡斯做了几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步骤如何?

⑥ 混合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实验过程中保温、搅拌、离心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⑦ 两组实验中上清液、沉淀物和子代噬菌体中的放射性有何不同?怎么解释?

对于“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引领、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

① 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② 现有TMV和HRV两种烟草花叶病毒,已经知道TMV和HRV感染烟草叶片时表现的毒斑不同,请设计实验探究RNA和蛋白质中哪一种分别是TMV和HRV的遗传物质?要求阐述关键实验设计思路并写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以上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个问题又衍生出一系列子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系统学习了肺炎双球菌体内(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实验等知识,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零碎知识系统化,将不同知识网络化;在具体的科学情境中感受生物学的重要性,了解生物科学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进而认同科学技术发展在探索遗传物质过程中的作用;领悟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修正的过程,认同科学探索过程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质疑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生物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endprint

2 利用活动引导,促进学生学会总结

仅有问题是不够的,教师要对每个问题的解决,进行适度的引导、提示、调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假设、探索、验证、讨论、交流、总结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断锤炼学生的思维,不断积累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学会思考,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真正让学生“会学”。

例如,教师可以依据前面创设的问题链安排以下活动。① 依据“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引导、启发学生构建分析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性方法,以强化、深化他们实验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图1)。

② 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假说一演绎法演绎推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使他们体验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强化、深化他们对假说一演绎法的理解、运用(图2)。

③ 引导、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噬茵体侵染细茵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以强化、深化他们归纳、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发展、提升他们科学思维(图3)。

④ 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更加简捷的实验能同时证明RNA是TMV和HRV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TMV和 HRV的遗传物质。要求用实验简图表示并写出预设结果,以强化他们图文转换能力、深化、升华他们实验设计、实验分析、逻辑推理等能力(图4)。

⑤ 引导、启发学生梳理、归纳遗传物质探索历程,以优化、完善他们原有认知结构(图5)。

3 利用问题引导,促进学生学会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自觉反思,是促进学生从“想学”向“会学”升华的关键。会反思也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标志,但学生的反思不是自然生成的,必须在教师引导、启发、设计下,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教学,“會学”才有可能更有效。

例如,本节教学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活动:

① 既然噬菌体把含32P的DNA注入大肠杆菌体内并和它一起成为沉淀物,为什么上清液还有少量放射性;既然含35S的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大肠杆菌而残留在上清液,为什么沉淀物还有少量放射性?

② 既然加热会使蛋白质和DNA变性,为什么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还能将R型细菌进行转化,请尝试提出假说。依据该假说,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证明DNA上面粘有0.02%的蛋白质不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如何证明?

③ 如何理解“DNA是遗传物质”和“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这两种不同的说法?④ 有细胞结构生物的核酸有几种?哪一种才是它们的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的核酸有几种?它的遗传物质又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笔者在课上及时提醒学生,问题解决开始时,要仔细分析条件和结论,对难以下手的问题,要注意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回忆过去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醒学生要仔细检查、甄别、小心求证;问题解决之后,提醒学生及时进行回顾总结。总之,问题驱动、活动引导、问题引导等措施的落实,会让学生真正“在学习”,“在思考”,会让学生向“会学”发展,也会让新课改焕发盎然生机。endprint

猜你喜欢
遗传物质生物学教学会学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如何利用“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会学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