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及问题

2017-09-23 02:56徐献军张琴芳
关键词:二元论心身唯物主义

徐献军,张琴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现代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及问题

徐献军,张琴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唯物主义是一种有悠久历史与多样形式的哲学流派。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经验依据,而且影响也从哲学扩展到了具体科学中。但是唯物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结合,也带来了一些副效应,即具体科学认识不清的一些问题,成为了唯物主义所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但唯物主义对这些难题的解答,也促进了唯物主义本身的发展。

唯物主义;物理主义;哲学;意识;二元论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哲学中,唯物主义(materialism)都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的思想。即使是那些对唯物主义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也承认唯物主义在当代学界的主导地位[1]。在当代中国,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而被建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现代西方,唯物主义则呈现出了不同于中国的特点,即唯物主义通过与新兴的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的结合,衍生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厚具体科学印迹的思想形式。本文将主要探讨以下问题。(1)唯物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融合以后,产生的各种新形式及其共同实质;(2)反对唯物主义的学者们所提出来的责难;(3)唯物主义者们对上述责难的回应。本文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来呈现西方现代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特点及问题,从而深化当前中国对唯物主义哲学本质及特点的研究。

一、现代唯物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基本原则

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古印度有顺世派的极微说、古中国有元气说和五行说。这些学说的共同点是:在本体论的层面上来主张唯物主义原则,即世界有一个最初的源头(即本体),而这种源头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与意识或心灵相对的要素(即物质)。确切地说,这些学说都是哲学领域内的唯物主义本体论。但到了20世纪,伴随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的发展,具体科学与哲学建立起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从具体科学出发的唯物主义新形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行为主义(behaviorism)、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取消主义(eliminativism)、物理主义(physicalism)、心脑同一论(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等。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家华生(John B. Watson)在1913年提出的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迅速在心理学、语言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行为主义之所以是一种唯物主义,原因在于:它将研究的目标由内在心灵,转向了外在可观察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心理学是纯粹客观和实证的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理论目标是是行为的预期和控制。内省不是它的方法论,且对于解释意识没有任何数据上的价值。”[2]行为主义对心理学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今天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主导框架,仍然是唯物主义的。

20世纪50年代,随着神经科学家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心脑关联现象,心理学家们完全抛开了传统的内省哲学和精神哲学,而转向了心理生理学。心脑同一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这种理论也是唯物主义对心身问题的一种解答。心理学家普莱斯(Ullin Thomas Place)与费格尔(Hebert Feigel)首先提出了心脑同一论。普莱斯说:“如果我们可以用与意识相关联的大脑进程去解释主体的内省观察,那么意识就是大脑活动的特定模式。”[3]简而言之,心脑同一论认为:心的状态和过程,就是大脑的状态和过程。换言之,意识经验就是大脑过程,而不是与大脑过程相关。心脑同一论甚至否定了大脑还原论,因为在心脑同一论看来,意识不是可以被还原为大脑进程,而直接就是大脑进程。

在20世纪60年代,心灵哲学中发展出了功能主义思想,而它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普特南(Hilary Putnam)和福多(Jerry Fordor)等。功能主义是以人工智能中的计算主义为基础的。因此,功能主义主张心灵与计算机是类似的。人类的大脑相当于计算机硬件,而人类的意识、精神活动等相当于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是计算机硬件的功能,而人类的意识、精神活动也就是物质身体的功能。相应地,人工智能就是要制造出具备智能的物质系统。但功能主义反对同一论的本体论,即意识或精神是由物质身体来实现的,而意识或精神不同于物质身体[4]。一直到现在,功能主义仍然在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消除主义是一种相当极端的唯物主义形式,而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丘奇兰德(Paul Churland)。消除主义主要是基于神经科学而建立,并以反对常识心理学(common-sense psychology)为主要宗旨。“消除唯物主义认为:我们对于心理现象的常识概念是极端错误的。常识心理学在原则与本体论上基本是错误的,而且常识理论最终不是被削减,而是被完整的神经科学所取代。”[5]消除主义认为,常识心理学寻找心理状态与物理状态对应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神经科学家们在大脑中找不到信念、愿望、恐惧、感觉、疼痛等常识心理学所主张的东西。换言之,消除主义要消除的就是心理状态、意识状态等,而留存的仅仅是神经状态或物理状态。

20世纪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唯物主义形式,可能是物理主义(physicalism),其影响甚至强到:人们认为“物理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术语是可以互换的。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在20世纪30年代将“物理主义”一词引入哲学。卡尔纳普提出物理主义的缘由是他的科学哲学理想,即他想将一切都统一于物理语言。对于最难以统一于物理语言的心理语言,他采取了行为主义的态度:描述内在心理状态的语句与描述外在躯体状态的语句是等值的。“我们知道,与物理主义有密切联系的科学统一主张。假如每个语句都可以翻译为物理语句,那么是这种语言便是包罗一切的语言,是科学的一种普遍语言。”[6]卡尔纳普所主张的物理主义,非常不同于传统的本体论唯物主义,但由于物理学在当代的巨大影响,以及物理概念相比物质概念更为直观,所以物理主义成为了唯物主义的一种代名词。

尽管现代西方唯物主义有如此多的新形式和代表人物,但它们都坚持四个基本原则。换言之,这四个基本原则,就是现代西方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1)一切存在,且具有因果性或归纳发现性的东西,都处于空间与时间之中,而且物质自然是一个要素封闭系统。(2)一切真实的因果解释都是自下而上的,即以具有内在属性之基本粒子的空间与运动安排为基础。(3)基本物质的内在属性是非意向性与非目的性的,而意向性与目的性在本体论上可还原于非意向性与非目的性。(4)基本物质的存在、位置、延续条件、因果力量与模态,在本体论上独立于心的存在或特质[7]。

二、对唯物主义者的责难

尽管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具体科学,为现代唯物主义注入了新的经验依据与思想活力,但这些具体科学本身还没有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或者说仍然有一些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因此,与这些具体科学联系紧密的唯物主义,遭到了反唯物主义者的责难。这里由于篇幅的关系,将重点论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个责难:感受质(qualia)难题、意识的难问题(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心身二分(mind-body dualism)难题。

1.感受质难题

一些哲学家认为:唯物主义最大的困难在于解释非物质的感受质。关于感受质难题,最直接和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知识论证”(knowledge argument)。最初内格尔(Thomas Nagel)在讨论作为蝙蝠的经验时,就提到过这个论证,后来杰克逊(Frank Jackson)在著名的“黑白玛丽”的思想实验,以“知识论证”的形式表达了感受质难题。

“知识论证”直接反对物理主义的知识论:一切知识都是物理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完备的。杰克逊想要说明:世界上还存在着非物质的特质,并且有的知识只能以有意识经验的形式存在。具体来说,杰克逊在思想实验中假设:有一个叫玛丽(Mary)的女人。她是一位杰出的神经生理学家,一辈子都住在一个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房间里,通过书本和电视进行学习与工作。具体来说,杰克逊的“知识论证”有以下步骤:(1)玛丽(在被释放出来之前)知道其他人应该知道的所有物理事实(如:对红色的物理知识描述)。(2)玛丽(在被释放出来之前)不知道其他人应该知道的所有事实(因为她在被释放的时候,才知道其他人所知道的一些东西:如对真实的红色的主观感受)。(3)其他人和玛丽自己知道一些非物理的事实(如:对颜色的主观感受)[8]。

杰克逊认为,其他人和玛丽自己都知道一些非物理事实,即感受质或者说主观的经验感受。感受质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的第二性质概念。“物体底第二性质……并不是物象本身所具有的东西,而是能借助其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感觉的那些能力。类如颜色、声音、滋味等等,都是借物体中微细部分底体积、形相、组织和运动,表现于心中的;这一类观念我叫做第二性质。”[9]101但洛克还讲到了第一性质,即和物体不能分离的性质。“所谓凝性、广褒、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性质,我叫它们物体底原始性质或第一性质。”[9]101第一性质其实就是物质属性或物理属性,而第二性质其实就是精神属性或感受性。

杰克逊认为,当玛丽在走出房间,并经验到现实的颜色时,她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即产生了对真实颜色的感受)。换言之,玛丽可能知道有关颜色知觉的所有知识,但她不知道她没有真正见到过的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杰克逊认为唯物主义的知识论宣称是错误的,而世界与知识的差异在于非物理事实(即感受质)。“显然,她会了解到一些有关世界的东西,以及我们对于世界的视觉经验。但不可回避的是:她先前的知识是不完整的。但她确实拥有所有的物理信息。因此,物理主义是错误的。”[10]

2.意识的难问题

意识的难问题是对感受质难题的进一步深化,而它是由查默斯(David Chalmers)提出的。这个难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有关物理实在与感受质或现象经验之间关系的问题。“无疑,有机体是经验主体。但是令人困惑的问题在于:有机体系统是怎么成为经验主体的。为什么在我们的认知系统进行视觉和听觉信息加工时,我们会有视觉或听觉经验:对深蓝以及钢琴中C音的感受质?我们该怎么解释:为什么某种东西就像维持一个精神意象或经验一种情绪一样?人们广泛同意的是:经验源于物理基础,但是我们不能很好地解释经验源于物理基础的原因和过程。为什么物理加工引起了丰富的内在生活?显然,客观上我们无法理解这种过程的必然性和实际性。”[11]

第二个问题是:感受质或现象经验的本质问题。“意识真正的难问题是经验问题。当我们进行思考和知觉时,既有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有主观方面。”[11]这两个方面合并起来的结论就是唯物主义不能充分解释:感受质或现象经验是如何从物理基础上产生出来。意识的难问题,有时候也被称为鸿沟问题,即在物理实在与感受质或现象经验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鸿沟的根源在于感受质或现象经验不能被还原为物理进程,或者说意识不能被还原为物质。查默斯对意识的难问题提出了一个二元论式的解答,即物理实在与感受质或现象经验、物质与意识,是同一信息实在的两个方面。换言之,他想用信息来统合物质与意识。“我们可以说:现象特质是信息的内在方面。这可以回答有关经验的因果关联的问题——物理领域是因果封闭的,而经验是对物理领域的补充。这种信息观,使我们可以理解:经验是怎么由其在物理内在方面中的地位,而具有实质的因果关联的。”[11]

3.心身二分难题

伯格(Tyler Burge)提出了心身二分论。他主要反对的是前述的心脑同一论,或物理与精神事件同一论(token identity theory)。伯格的理论不是全新的,至少可以追溯到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笛卡尔认为,身体属于物质范畴,而其特性是广延(即存在于时空之中);心灵属于非物质范畴,而其物性是非广延。在心身的分立之中,笛卡尔主张心灵对于身体的优先性,因为在他的怀疑中,身体是可以被怀疑的,而心灵的存在作为怀疑的前提,是不可被怀疑的。“因此我要假定有某一个妖怪,而不是一个真正的上帝(他是至上的真理源泉),这个妖怪的狡诈和欺骗手段不亚于他本领的强大,他用尽了他的机智来骗我。我要认为天、空气、地、颜色、形状、声音以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外界事物都不过是他用来骗我轻信的一些假象和骗局。我要把我自己看成是本来就没有手,没有眼睛,没有肉,没有血,什么感官都没有,而却错误地相信我有这些东西。”[12]

然而,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心身关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揭示,而笛卡尔式心身二元论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现代的物理与精神事件同一论,或心脑同一论,主张心身是不成立的,而且心就是身,或者说大脑神经生理事件就是精神或意识事件。“我们的思考、作为和不作为都要通过大脑来实施。这个构造奇妙的器官决定了我们的潜能、我们的极限和我们的性格特征,所以说,我即我脑。”[13]

伯格和克雷普克(Saul Kripke)一样继承了笛卡尔的哲学反思,而认为心脑同一论忽视了人类精神或意识的特质,或者说,心脑同一论把人看得过于简单化了。因此,伯格倡导所谓的温和二元论(modest dualism)。“理性、命题结构,不等同于物质构成的结构。我们对于物质构成因果的所有认识表明:这种因果不是理性建构的。实际上,这种物质构成因果是自然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神经生理学)的显著法则。另外,将理性的、命题的结构,还原为物质构成结构的科学还原,是不太可能成功的。”[14]

三、唯物主义者的回应

如上所述,现代西方唯物主义不同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式唯物主义,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哲学体系或学派,而是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多元性的表现。因此现代西方唯物主义没有对上述责难作出整体上的、一致的回应,而是如多种多样的唯物主义新形式那样,提出了多种的回应。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方案有三种:最小突现论(minimal emergentism)、自然主义(naturalism)、二元论唯物主义(dualistic materialism)。

1.最小突现论

相比之前的唯物主义,霍根的最小突现论唯物主义主要增加了如下要素:(1)在基本物理规律以外的形而上学特质;(2)确认在物理特质与非物理特质之间有一个居间层关系[15]312。因此,现实世界不完全是它本身的最小物理复制品,因为从物理特质当中突现出来的特质,是非物理性的。霍根认为,最小突现论唯物主义既坚持了唯物主义本体论,又容纳了非物质的属性,以及介于心物之间的层次,从而可以克服感受质与意识难问题导致的“解释学鸿沟”(explanatory gap)[16]。

2.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唯物主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合体,因此它在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中拥有广泛的影响。自然主义与前述的物理主义也有紧密的关系,但自然主义不像物理主义那样强调物理学的绝对本体论与认识论地位。相比之下,自然主义更加强调作为整体的科学。自然主义的具体形式也很多,但大致可分为两种:科学自然主义(scientific naturalism)与自由主义之自然主义(liberal naturalism)[17]。

科学自然主义的主张分为本体论与方法论两个层次。在本体论上,科学自然主义主张:存在的只是自然事物,或者说只有自然粒子与自然属性存在;自然就是一切的存在,而所有的基本真理都是自然的真理。显然,科学自然主义者将物质理解为自然事物。在方法论上,科学自然主义主张:(1)哲学不应该面向超越自然的领域;(2)哲学不应该探索先验的、自明的认识论领域;(3)当哲学发现在某个问题上,科学已经进行了研究,那么哲学应该接受科学的权威;(4)哲学应该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自由主义之自然主义与科学自然主义主要有两个分歧。自由主义之自然主义认为:(1)存在着不服从科学规律以及不属于自然科学空间的“理智空间”(space of reason),尽管这种“理智空间”在作为“第二自然”时仍然是自然的。(2)哲学与科学之间不是连续的,而传统的哲学方法(内省、直观等)是非常合理的,并且是哲学的本质部分。简单来说,自由主义之自然主义相比科学自然主义,要较少强调自然科学,而更多地强调哲学传统本身的合理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哲学界具有很明显的科学自然主义倾向,毕竟自然科学在当代中国拥有十分强大的影响。

3.二元论唯物主义

面对唯物主义的难题,阿尔莫格(Joseph Almog)独辟蹊径,提出了二元论唯物主义。在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与二元论是不相容的——唯物主义是一元论的,而二元论是对唯物主义的主要反对论证(如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但现代唯物主义在摒弃二元论,主张心身同一论后,又招致了克雷普克、伯格、斯马特(J.J. C. Smart)等人的反对。因此,阿尔莫格尝试将两个传统上不相容的范畴整合在一起,因此他尝试发展一种不同于笛卡尔心身二元论的二元论唯物主义。

阿尔莫格认为,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是一种实质二元论(substance dualism):心与身都是独立存在的实质。这种二元论注意到了心身的差异,但忽视了心与身的本质联系,因此它招致了大量的诟病。阿尔莫格主张:在心与身本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心与身的共通。“无疑,大脑触发产生了疼痛。但是,大脑触发不是纯粹物质的,也不是脱离感觉的。我们认为,我们可以用纯粹分子或与分子形状相关的几何-拓扑术语,去确定C纤维的触发是什么。但这是一种幻觉。复杂分子反应本质上是有感觉的。”[18]在阿尔莫格看来,主张物理进程在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况下发展,会使唯物主义陷入“僵尸论证”的困境(这个论证主张:存在有这样一种僵尸:它有人类所具有的所有物理进程,但没有意识或精神状态,也没有人类的痛觉)。因此,阿尔莫格提出:分子本质上是有感觉的(物有心的特性),所以当大量分子恰当组合时,就会形成生命体。因此,在宇宙中不需要有上帝等非物质的创造者。

阿尔莫格的二元论唯物主义,已经非常不同于笛卡式的二元论了。因为在阿尔莫格这里,心身本质差异还有一个互补的方面,即精神-物理的联系。或者说,他试图将传统的心物或心身整合在一起;物(或身)有心的功能或精神属性。

四、结语

尽管现代西方社会没有像中国这样把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官方的哲学,但唯物主义通过与具体科学的结合,而在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对于唯心主义哲学或宗教的优势。尽管现代西方唯物主义不是无懈可击,也面临着种种难题,但唯物主义者们仍然能够做出有效的回应。事实上,唯物主义相对于唯心主义或宗教来说,是更为符合人类天生直觉的。绝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科学家)与生俱来地就有这样的唯物主义观念:有一个我存在,而在我的外部,有一个世界独立地存在着;既使我不在了,世界仍然是存在的。唯心主义要以特殊的哲学反思为基础(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宗教可能要以更为特殊与神秘的经验(如离体经验(out-of-body experiences))以及信仰为基础。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唯物主义在未来仍将会是东西方学术界的主导思想。

[1] Coons R, Bealer G. Introduction[C]//In Robert C Koons, George Bealer. The waning of mat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ix-xxxi.

[2] Watson J. Psychology as the behaviorist views it[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13(20):158-177.

[3] Place U T. Is consciousness a brain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56,47(1):44-50.

[4] Churchland P M. Functionalism at forty: a critical retrospective[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05,102(1):33-50.

[5] Churchland P M. Eliminative materialism and the propositional attitudes[J].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1(78):67-90.

[6] Rudolf C. Philosophy and logical syntax[M]. London: Kegan Paul, 1935:97.

[7] Coons R. Epistemological objections to materialism[C]//In Robert C Koons, George Bealer. The waning of mat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281-308.

[8] Jackson F. What Mary Didn’t Know[J].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6,83(5):291-295.

[9] 洛克.人类理解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0] Jackson F. Epiphenomenal qualia[J].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82(32):127-136.

[11] Chalmers D J. Facing up to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J].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995,2(1):200-219.

[12]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0.

[13] 迪克·斯瓦伯.我即我脑[M].王奕瑶,陈琰璟,包爱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14] Burge T. Modest dualism[C]//In Robert C Koons, George Bealer. The waning of mat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233-250.

[15] Horgan T. Materialism, minimal emergentism, and 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C]//In Robert C Koons, George Bealer. The waning of mat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6] Levin J. Materialism and qualia: the explanatory gap[J]. Pacific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1983,64(4):354-361.

[17] De Caro M. Varieties of naturalism[C]//In Robert C Koons, George Bealer. The waning of mat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365-374.

[18] Almog J. Dualistic materialism[C]//In Robert C Koons, George Bealer. The waning of materi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349-364.

OnDevelopmentandProblemsofModernWesternMaterialism

XU Xian-jun, ZHANG Qin-fang

(SchoolofMarxism,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Materialism is a philosophical school with a rather long history and various forms. In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s,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etc., the materialism not only gets more evidence of experiences study, but also penetrates into more fields of specific sciences besides philosophy.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of materialism and specific sciences bring some side-effects, which are not recognized clearly by specific sciences, become the problems of materialism. However, th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provided by materialis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ism itself.

materialism; physicalism; philosophy; consciousness; dualism

B019.1

:B

:1001-9146(2017)04-0036-06

10.13954/j.cnki.hduss.2017.04.007

2017-02-2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ZX160502323021)

徐献军(1979-),男,浙江金华人,哲学博士,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代西方哲学.

猜你喜欢
二元论心身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我受够了!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古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化的二元论思想
现代性“二元论”话语下他者化的中国如何走出“正当性”言说困境
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孙笑侠教授商榷
肝硬化患者的蒙医心身护理及营养饮食对症治疗
蒙医心身互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