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

2017-09-23 02:55伟,钱
关键词:主体活动教育

杨 伟,钱 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研究

杨 伟,钱 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构建富有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教育活动、主体和环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示范高校的经验总结可以得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方面,实现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并重点做好活动间的整合。教育主体培育方面,着力打造多主体协同的格局,尤其是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教育环境优化方面,加强创新创业学院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激励引导制度,内外结合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教育活动;教育主体;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从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慕尼黑工业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国际知名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至关重要[1-4]。就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教育理念、方式、过程和结果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5]。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旨在研究我国高校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部于2016年12月公布了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下简称“示范高校”),共有99所高校入选。这些示范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形成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也为本文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本文收集和深入分析了37家示范高校的经验做法,从中归纳总结具有代表性的模式与策略。相关资料主要源自各省教育厅公示的示范高校申报材料,以及教育部对部分高校先进经验的总结报道,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作者还利用参加相关会议和学科竞赛等机会对各高校的相关教师和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验证和补充二手资料调研获得的数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与构成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在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中,生态学类比的思想由来已久,基本逻辑是借用自然生态的概念体系和理论视角分析社会系统,目的在于突破物理学方法论对社会科学的束缚,强调分析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教育生态也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新分析范式。20世纪70年代,克雷明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构建了教育生态研究的基本原则。就理论内涵来看,教育生态主张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个体、种群、环境等生态组分的相互作用入手分析解决教育问题[6]。特别的,Patterson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定义为高等教育及其环境构成的系统,认为协调性和多样性共存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则是教育生态理论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也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8]。它是以大学为基础,由创业教育涉及的个体、组织与环境构成的协同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9-10]。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具有如下特征。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以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为根本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以及一些创业技能。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生态化的网络组织,包含大量的异质性主体,以及主体间基于知识等资源流动和使用的相互作用关系。第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明显的环境根植性,自组织适应性和涌现性。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

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示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做法,可以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框架,其中包括教育活动、主体和环境三个子系统(图1)。三个子系统内部,以及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

教育活动子系统由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构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功能目标的具体途径。脱离了实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无法运行,各类组织机构也形同虚设。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创新创业的通识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基础性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二是实训实践活动,包括各类实践性课程、学科竞赛和创业实践,目的是通过“干中学”深化认知,提升技能。

主体子系统由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概念体系,可将各类主体划分为三个种群。一是教师,包括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和实训实践指导老师。二是学生,包括从了解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到具备创新创业专业技能的各层次学生。教师和学生是整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两个种群,分别扮演着知识技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三是辅助人员,包括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为师生间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辅助,有时还会直接参与教育活动。

环境子系统又包括为校内环境和社会环境。校内环境是高校内部各类环境要素的集合,主要包括组织、资源和制度三个方面。其中,组织环境是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领导、实施机构的设置;资源环境是指空间和资金等物质资源的投入;制度环境则主要包括学分、竞赛管理制度和教职员工的激励考核制度等。社会环境是指校园范围之外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环境因素,包括政策法规、产业经济、文化习俗和社会资本等。校内环境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主体关联更加紧密,也是各高校可以在短期内施加影响和调整优化的环境要素,因此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在上述三个子系统中,教育活动和主体子系统具有直接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主体,无法开展教育活动;没有教育活动,主体也失去了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意义。这种不可或缺的相互依存关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石。环境子系统是主体实施教育活动的“生态位”,从组织、资源和制度等方面促进或抑制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同时,在各类主体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环境子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资源和制度的丰裕程度会发生改变。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在许多高校当前的实践中,这两类活动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割裂和冲突现象,成为了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形成的重要因素[5]。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之间的关系,科学设计和实施两种教育活动,是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首要工作。应当实现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并对其进行有机整合。

(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多样化

高校需要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从而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吸引不同类型的主体和资源加入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应当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示范高校使用讲座式课堂的模式,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而在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湖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

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课程体系的设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其中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层次性和学生需求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创新创业教育既具有素质教育的属性,又具有专业教育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只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初步具备创新思维和企业家精神;少数学生则期望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并付诸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内容的设计需要兼顾这些差异化的需求。以深圳大学为例,创新创业课程被分为创业通识课、创业专长课和创新研究短课群三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选择。此外,各示范高校普遍形成由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社团活动构成的实训实践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

在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同时,高校还需要重点做好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在很多高校,基于学科划分的专业教育和综合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分散,未能形成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通病,也进一步导致资源投入分散重复和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效应,从根本上制约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形成。针对上述两个突出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机整合应当重点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相关管理部门、学院和师生应当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互补性,将创新创业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要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来,将创新创业活动作为专业知识实践应用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二者相互支持的良性局面。例如,中南大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内容,对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而广东工业大学在专业教育课堂和通识教育课堂中设立了创新创业显性课程模块,从课程设计方面实现二者的整合。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自身的整合。如前所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实训实践形式多样,往往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或学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形式多样且高度分散的活动组织起来。就示范高校的经验来看,围绕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活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例如,武汉理工大学构建了“全程化,四阶段”的创业教育模式:针对大一学生,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等途径,唤醒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梦想;针对大二、大三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创业计划大赛、虚拟企业经营、创办小型企业等途径,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素质,进行创业实训,提升创业技能;针对大四学生,如具备创业条件,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服务,扶持自主创业。类似的,深圳大学也从对学生创业的后端扶持向全过程扶持转变,让创业教育贯穿整个学生的大学生活。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培育策略

各类主体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系统最为关键和具有能动性的构成要素,主体培育因而成为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任务。就当前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来看,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是主体培育要突破的主要瓶颈。示范高校的经验表明,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是突破上述瓶颈的有效途径。

(一)打造多主体协同的格局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还更多地体现为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投入,还需要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校外主体的广泛参与,形成多主体协同的格局。通过多主体协同,不仅能够提升教育质量与效果,还可以通过不同主体的优势互补,缓解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

多主体协同的关键在于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优势与特长,建立主体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例如,山东大学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创客导师团队、创新实验导师团队、校内创业讲师团队和校外实践导师团队的“五师融合”,打造了开放式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不同类型的指导教师分工合作,全方位的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其中,吸引校友参与具有积极的意义。校友对母校师生的感情有助于降低协同过程中的协调成本,校友的创业经验对学生有着更加明显的鼓舞作用,校友的社会资源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因此,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聘请校友担任创业导师,不仅提升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和校友之间的联系。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更大范围的引入企业、政府等外部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多主体协同,还要大力践行“互联网+”教育。较高的沟通协调成本和物理空间的限制是阻碍各类教育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因素。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沟通成本,通过知识的数字化传递摆脱物理空间的束缚,为主体协同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途径。慕课等在线视频课程的兴起,可以将校外乃至国外的优质教师资源以虚拟的方式引入教育生态系统,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师资力量不足的困局。湖南大学的创业基础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典型代表。基于自主拍摄的高质量视频课程,湖南大学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创业课程教育模式。学生除了自主在线学习之外,每个线下课堂配备了由主讲教师、团干、技术人员、博士助教和企业导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实现了校内校外教育主体的整合。

(二)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社团承担了大量实践活动的策划、宣传和组织工作,并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流和锻炼提升的平台。在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中,学生社团有力地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运行成本,从而增强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活力。

一方面,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学生社团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更符合学生需求,从而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社团非常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能够据此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和更具时代特征的实践活动。或者可以通过收集和传递学生的需求信息,帮助教师和相关部门改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设计。另一方面,学生社团汇聚了大量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效地减少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成本。同时,学生社团内部的沟通交流和经验共享,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益补充,进一步提高了组织运行的效率。

就示范高校的经验来看,重视学生社团已成共识,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浙江大学成了30多个创新创业学生社团,每年举办的活动超过400场。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了17家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多个创业服务社团,社团还创办了哈工大创业平台网站,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信息服务。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当属清华大学的创客空间。清华创客空间是2013年学生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已有超过1000名的注册会员,定期开展创客马拉松、技能培训、嘉宾分享等日常活动,产生了大量创新创业项目,还为校园外的青少年提供创业教育,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校园创客空间。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优化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环境包括校内环境和整个社会环境,其中,校内环境是可以在短期内进行优化的环境要素,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校内环境的优化,需要重点做好组织建设、制度保障和资源投入工作。

(一)加强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建设

创新创业学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最直接的组织者,推动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从零星的自发行为向有组织的系统行为转变。但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定位尚不清晰,仅仅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未开展实质性的工作。优化组织环境,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要对创新创业学院进行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组织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具有的综合性、多主体性等特点,相应的,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也有别于一般的职能部门或专业学院,而应当定位为跨部门的协作平台,充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设计者、协调人和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围绕此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组织建设的核心在于与其他部门学院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并处理好资源配置和绩效分配等方面的利益冲突关系。在示范高校的经验中,有两种值得借鉴的模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即更多地依靠行政力量进行组织建设。例如,深圳大学创业学院由分管副校长任院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副院长,汇聚全校教学科研资源、行政后勤资源和社会校友资源,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二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通过一定的自组织行为实现创新创业学院的功能。例如,而湖南大学成立的虚拟创业学院不设编制、没有行政级别和专任教师,整合了该校教务处、校团委、招生就业中心、工商管理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等优质教育资源,分工合作,协调一致。

(二)建立健全激励引导制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制度安排。在当前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与绩效考核、学分学籍管理等制度还存在诸多不相容之处。高校应当以制定和完善激励制度为重点,通过制度环境建设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

一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显性教学业绩的取得周期长,不确定性大。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使得许多教师望而却步。许多高校的教学科研考核激励制度并未给创新创业教育以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挫伤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在职称评定、经费资助、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一些示范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在职称评审上为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提供支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则在工作量和教改课题立项上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给予倾斜鼓励政策,并定期表彰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学组织单位及工作个人。

二是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学生是否愿意积极主动的接受和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和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高校需要在学分认定、学位管理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为学生学习与实践创新创业提供灵活宽松的条件。目前,弹性学制的做法已较为普遍,教育部新近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明确给出了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的相关规定。高校应当根据规定的要求,做好落实工作。既要严格把关,又要精简审批流程。在学分认定方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第二张成绩单”制度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第二张成绩单”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情况。对“第二张成绩单”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给予表彰奖励、提供推免保研机会等。有超过80%的本科生参加了“第二成绩单”的认定,一批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崭露头角,“第二张成绩单”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

(三)内外结合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支撑环境,还需要加强资源投入。一方面要盘活校内资源,对资金、场地等资源进行统筹优化,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学院的平台功能,并且通过学校的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和保障。

另外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入优质外部资源。这不仅有助于高校更好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可以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成为一个开放系统。在示范高校中,引入外部资源有两类常见的模式。一是与风投基金或其他机构开展项目式合作,帮助有潜力的学生创业项目更加便捷的获取风险投资。例如,华南理工大学与8家风险投资机构成立了创业投资基金战略联盟,为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风险投资、工商代理、法律咨询等服务。二是与一些公司机构合作建立创业教育组织或创客空间,获取更加多样化和全面的外部资源支持。例如,天津大学宣怀学院是天津大学与中科招商集团共建的开放式创业学院,面向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还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从科技成果专利保护、成果转化、创业咨询到创业资金支持的“一条龙”服务。

五、结论

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途。本文结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的典型经验,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构成和构建策略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教育主体和环境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重点围绕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主体培育和环境优化三个方面进行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方面,要在多样化基础上实现有机整合;教育主体的培育方面,要着力打造多主体协同的格局,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环境优化方面,要加强创新创业学院的组织建设,完善以激励引导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内外结合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现有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为分析对象,相关经验虽有启示意义,但也可能“水土不服”,总结归纳中国高校的经验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本文的重要出发点。因此,以示范高校为对象的案例研究,对于我国高校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具可行性的指导意义。在后续的研究中,作者将进一步跟踪示范高校的经验做法,使用文本分析等更加科学的分析工具,从理论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绩效评价和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

[1] 张昊民,张艳,马君.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功要素及其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2):56-60.

[2] 郑刚,郭艳婷.世界一流大学如何打造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斯坦福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9):27-33.

[3] 何郁冰,周子琰.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0):43-51.

[4] 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70-77.

[5] 田贤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6(7):66-72.

[6]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9.

[7] Patterson G. Harmony through diversity: exploring an ecosystem paradigm for higher education[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 Management, 2004,26(26):59-74.

[8] 徐小洲,王旭燕.GALCHS视角下的创业教育生态发展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16-21.

[9] 刘月秀.生态系统视域下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61-63.

[10] 何郁冰,丁佳敏.创业型大学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5,33(7):1043-1051.

OnConstructionStrategiesofInnovationalEntrepreneurialEducationEcosystem

YANG Wei, QIAN Sheng

(ManagementSchoolofHangzhouDianzi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It is necessary for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a thriving education ecosystem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main body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the key components of the innovat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ecosystem. Based on experiences of exemplary colleges identifi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At firs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integrated with each other. Secondly, it is important to produce a synergy effect among the heterogeneous bodies, especially among those who play a role of students association. At last, it is necessary for schools to strengthen their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by establishing a sou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he resource investment should be increased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educational activity; educational body; education environment

G64

:B

:1001-9146(2017)04-0069-06

10.13954/j.cnki.hduss.2017.04.013

2017-03-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73074);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5061)

杨伟(1978-),男,甘肃张掖人,博士,副教授,创新管理.

猜你喜欢
主体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