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再反思

2017-09-22 11:36刘源源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8期
关键词:反思新课改评价

刘源源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但现阶段课堂教学评价在克服传统评价的不足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者应对当前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尝试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评价;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8-008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8.052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虽然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在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就此进行探讨毫无疑问十分必要。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

“评价”,汉语中指对事物估定价值。关于教学评价的定义颇有争议,这源于评价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此理解的不同。泰勒将教学评价看作是与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描述,之后的评价专家认为评价是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统一的复杂的活动,课堂教学评价也必然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过程与结果两个维度。目前较认可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定义即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测量与评价的总称,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教师的教学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

二、我国现阶段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国现阶段课堂教学评价出现了过于理想化、丰富化甚至花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过分推崇,使课堂教学评价部分丧失实质性的价值。

(1)评价目标。现阶段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将发展性目标摆在了重要的地位,教学评价标准中注重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存在着轻基础重能力的现象。该现象导致评价的华而不实,出现为能力评价而进行评价,使得评价丧失客观性、科学性。(2)评价主体。我国关于评价主体发展和变革的整体趋势从“一”到“多”。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多方主体参与,这种多元评价主体会耗费更多的评价时间,也往往使得评价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的低效甚至无效。(3)评价功能。新课改以来,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将矛头对准评价甄别功能,主张取消或否定评价的甄别功能,这是不理智的。事实上,不管是评价的调节功能、强化功能以及教育功能等,都是以甄别功能为基础的,离开评价的甄别功能便无法存在。(4)评价内容。现阶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评价依然被笼罩在智力因素评价之下,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浮于应付,评价缺少恰当、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甚至仅以学生的纸笔分数测验来断定其道德发展水准。(5)评价过程。新课改下我国对于形成性课堂教学评价过于推崇,为推动评价动态化,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花样各异的评价手段,看似是为了推进课堂教学,实质上是走向了形式主义,失去了评价本身所该有的价值与意义。

三、新视角下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构建

(一)“联系性”:评价指标相互对应

课堂教学评价的“联系性”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自洽、结构严整性。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各指标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相互分立的,而是互相对应,并且具有实质性的联系。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确立是为评价所服务的,目的是对评价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单个的评价指标不能体现出评价的完整性,两两之间的必然联系不容忽视。例如“教學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都是教学论中的重要范畴,理论研究中将其一一提炼出来是为了深入研究的需要,而在实践中应不可分割。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不能简单地罗列单一的评价指标结果,而是应揭示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教学过程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过程如何,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达成情况如何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直接对应于教学实践,不加联系的对单个指标的评价不仅脱离了课堂教学的整体而丧失其有效性,并且也易于失去对课堂整体教学的判断力。

(二)“向生性”:以学评教

所谓“向生性”是指课堂教学评价作用于学生“学”的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而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变化。

“向生性”评价是美国大学里广泛持有的一种评价理念,其试图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来衡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生对于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期望情况以及独立性、创造性情况。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直接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检验。通过对学生自身独立性创造性的评价,可以直接映射出教师的教授是否具有新意,是否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否在作业布置中注重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等。真正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学评教”的评价理念,真正做到了教育为了学生的发展。

(三)“技术支持性”:走向评价时效化

“技术支持性”是指在现阶段的评价中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支持评价的进行,减少评价时间,促进评价的高质高效。

早在20世纪初期,自然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各种统计、测量技术的发展,教育家开始把这些技术运用于教育评价领域,丰富了量化评价方法。量化评价力图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评价对象的成效,其充分体现出了评价科学化的特征。随着计算机软件评价系统的不断涌现与改进完善,也为传统的量化评价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然而,当今“技术支持性”评价在量化评价对数据资料的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关注了评价的时效性,注重了评价的及时反馈,以及操作可行性。利用信息科学所提供的评价理念与技术,一方面,丰富了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得课堂教学评价走向时效化,逐步迈向科学化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卢立涛,梁威,沈茜.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2012(6):43-47.

[2] 丛立新. 评价改革及其反思[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0):30-33.

[3] 刘华.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 全球教育展望,2013(3):48-56.

[4] 蔡敏. 美国著名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特征[J]. 外国教育研究,2006(6):25-28.

猜你喜欢
反思新课改评价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