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初中英语相对于小学英语在难度上增加了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这时引入新型的教育形式辅助英语教学就十分重要。
关键词:微课;初中英语;课后作业;教学研究;智慧课堂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课堂只有在学校教学中的45分钟,课后作业不过是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手段。但是笔者认为课后作业同属课堂教学范围之内,一个完美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课堂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慧与个性。而这也更加符合智慧课堂的教学理念。
一、传统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与总结,笔者发现很多老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变化,但是却很少有老师注重课后作业的设置。课后作业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纸质作业或背诵当中,而这种课后作业形式却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一)作业形式单一
在初中英语最开始的教学中,课后作业往往都是十遍八遍地抄单词、抄句子等。一遍遍的抄单词除了简单地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以外,并没有其他的益处。而过于枯燥的抄写使学生在写作业时会出现烦躁的心理,最后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选择机械的抄写,达不到写作业的目的。
(二)题海战术
随着初中教学时间的增加,作业也变得更加繁重。老师为了能够巩固课堂上的知识而选择题海战术,但是对试卷却没有进行筛选。学生写作业遇到疑点、难点自己不能解决之时就会选择抄袭。
(三)缺少英语辅助
课后作业一般由学生在家中完成。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只起到了督促作用,并不能起到辅助的作用。从初中学生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带来困难。
二、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对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讲解的视频或音频。这些知识点既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讲解、考点归纳,也可以是学习方法传授、教学经验总结等。微课视频短小精练,便于传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在网上或校园平台下载相关的知识点视频进行观看与学习。
三、“微课”与课后作业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课的特点及传统课后作业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将微课运用于课后作业之中,使智慧课堂在课后作业、家庭学习中仍得以延续。
(一)微课与课堂知识点的结合
在课堂上讲述的知识点如果不能在课下进行很好的复习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都会将每堂课的重点与难点划分出来,在课堂上着重地讲述。但是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对设计划分出的重点与难点还可以做成微课视频上传于学习平台。在每堂课的结束之后要求学生下载相关的视频进行观看,为确保学生完成的质量,笔者还会在视频的最后设计各种各样的小作业。如“How much are these socks”这个章节,这堂课的难点是Learn how to buy things in a clothes store.笔者根据这个难点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在这段小视频的最后笔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作业,由学生根据所讲述的内容,设计一段买东西的对话。笔者相信只有认真观看、认真学习的学生才可以真正完成这样的课后作业。
(二)微课与课前预习的结合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少有学生注重课前预习,在课堂学习时往往脑子一片空白,老师讲课时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对于一些难点的讲述有的学生一点就透,有的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含混过去。所以课后作业的布置不仅要注重课堂知识点的巩固,还要注重课前预习的效果。学生对于即将开始的课程有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的学习就会有侧重点。课前预习的微课设计,应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上,使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所建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
如,对“It is raining”这一课的微课设计,笔者将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在视频中笔者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关于天气的单词,并对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天气单词进行补充,通过网络或查阅书籍等形式了解什么是现在进行时。
(三)微课与能力训练的结合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能力。传统的手写英语作业只注重了理论,却忽视了对这四项能力的培养。将课后作业与微课进行结合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微课作业的设计中,笔者常会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一段英语的情景对话。在微课开始之前,笔者会提醒学生注意对话中包含了哪些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情景对话结束之后,笔者会用英语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由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回答。
课后作业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一个优质的课后作业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课后作业的設计既要做到温故知新,还要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
参考文献:
[1]单从凯,王丽.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
[2]韩丽.英语作业类型的现状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0(1).
编辑 张珍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