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萍
[摘 要]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突显出数学学习的思考性、探究性和思维性,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尝试,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彻底、学得更扎实。
[关键词]计算教学;思考性;探究性;思维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94-01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生新知的学习扫除思维上的障碍,为学生的有效建构知识框架提供认知基础,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一、突显思考性
创设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思考,教师在情境创设时,应重视情境的该项功能。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一张有许多物品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哪些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情境是为了引导学生能更仔细认真地观察课件。接下来教师设计游戏环节: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首先请一个同学说出自己想购买的学习用品和购买的数量,其他同学帮他计算总价。每支铅笔和每本作业本的价格都是1元,卷笔刀是3元。
生1:我需要2支铅笔,5本作业本,还有一个卷笔刀。
生2:铅笔的钱数是2×1=2(元),作业本的钱数为5×1=5(元),再加上卷笔刀的3元,需要花10元 。
师:如果不分步计算的话,还可以怎么列式呢?
生3:也可以直接列出算式,(2+5)×1+3=10(元)。
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才真正有益于计算教学。
二、突显探究性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都十分重要。教材十分重视对算理的理解,根据学生对抽象知识以具体事物为形象依托进行理解的特点,教材借助生活情境、动手操作等来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算理。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引导学生对计算算理和计算方法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时,我出示题目:课桌上总共有3盒粉笔,在每盒中共有30支粉笔,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马上列出算式:30+30+30=90(支)。这时,我告诉学生: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表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0×3”。接着,我又设计了相同的题型让学生思考,学生很快便学会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算理,才能有效地归纳出算法。因此,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的知識,感悟每个算式的算理,从中理解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
又如,教学“笔算乘法”时,我出示题目:老师准备制作150朵花,赠送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平均制作每一朵花需要耗时2分钟,那么制作完150朵花需要多少分钟?学生们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算式“150×2”。
师:应如何计算出结果呢?
生1:可以把150分成100和50,这样可得到150×2=(100+50)×2=100×2+50×2=300(分钟)。
生2:也可以选择列竖式计算。
上述两个教学案例中,我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性之间应架设桥梁,通过引导、铺设,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突显思维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常常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式练习,这不但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还可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计算教学的练习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技能,把握学生思维的发展,维持二者之间的平衡。
例如,教学“简便运算”中,我设计以下计算练习:
①18×99+18 ②8+23+91 ③210÷3÷7
④45×23-15×23 ⑤125×(8+10) ⑥36×102
在学生完成计算后,我追问:“你是如何计算的呢?这几道算式之间存在哪些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后,明白在计算时,应先观察一下数与数之间存在的特点,判定他们是否可以使用简便方法,从而使计算过程又快又准。
总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引入、探究以及练习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平衡,突显教学中的“三性”,从而保障计算教学课堂的高效性。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