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莉莉
摘 要:如今,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和应用。将微课引入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进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应用价值;应用方法
微课,是以微视频或微课件为主要表现方式,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的某个具体的知识内容或教学环节进行完整的展示。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并包含了与其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境所相关的各种教学设计、课件素材和练习测试等教学资源。这些资源通过完整的组织关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清晰、真实和立体的教学环境,使得整堂课程的结构更加缜密,内容更加饱满。
一、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微课由于可以实现具体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的集中讲解,具有非常高的教学针对性,所以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进行具体知识的深入探究,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且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知识巩固与拓展。
微课的“微”,主要体现在其时间短上。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课的时长均短于十分钟,有的甚至只需两到三分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加之微课主要是以数据的形式借助网络进行存储、传输,所以学生只要有一台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就可在零散的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真正地弥补了初中生物课程的课时少、内容多、课堂学习时间不够用的问题,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实现对生物知识的有效掌握。
二、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兴趣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能够让他们获得学习的原动力和求知欲,即便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在兴趣的鼓舞下获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争取成功的信心。微课利用其综合性的呈现方式,将生物的知识变得丰富多彩、形象具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一般而言,初中生物教师在导课阶段利用微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在讲解八年级“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之初,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给学生播放羚羊迁徙、猎豹奔跑、蚂蚁搬家等各种动物的行为。在微视频结尾处,画外音询问:“你还知道动物哪些行为?能否据此总结出动物这些行为的主要类型呢?”这样的情境呈现和问题导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好奇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由此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元教学促进知识掌握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初中生物教师利用讲解、联想和举例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理解的偏差。另外,由于生物科技等内容具有抽象性,学生也会出现理解困难等问题。然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的多元化教学实施方法为学生营造真实、形象和立体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七年级“植物茎的输导功能”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播放茎的输导的动画视频,让学生在动态的演示中理解整个过程的发生和变化规律,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且生动,从而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有效提高生物實验效率
生物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实现更好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可是由于部分生物实验因反应时间过长,或者学生容易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导致实验失败以及学校的实验条件限制等,教师很容易失去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或演示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物教师利用微课进行实验教学,可以借助微课所提供的视频进行实验的演示,不但成本低,而且内容清晰易见,有利于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比如,在进行“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实验时,由于实验的反应时间过长,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播放实验步骤和发生过程。并在视频的延时拍摄中,学生可以在几秒钟内清晰地看到可能需要数天才能获得的实验结果。
三、结语
总之,借助微课进行初中生物教学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短板,还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实现因材施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广大初中生物教师值得借鉴和使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 洁.微课以及微课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77).
[2]郭丽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0).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能仁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