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竹秆》中“译者”的作用

2017-09-21 17:56王洁玉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6期
关键词:叙事

摘要:萨乌德·桑欧西是科威特一位年轻的作家,生于1981年。2013年,他的小说《竹秆》获得了第六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萨乌德的《竹竿》颇具颠覆性和创新性,他将译作、自传和小说三种体裁相融合,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界限。其中,译者在文本中的设置便是关键的一环。

关键词:《竹秆》;叙事;译者作用

《竹竿》讲述了主人公何塞在一直寻找自己身份的故事。何塞是菲佣约瑟芬与雇主家的大少爷拉希德所生的儿子。之后约瑟芬被迫带着何塞回到菲律宾。长大后何塞去科威特寻求身份未果。最后,他还是回到了菲律宾娶妻生子。

在小说的第7页,作者萨乌德设置了另一个封面,上面写着作者何塞·门多萨,小说名竹秆,译者易卜拉欣·萨莱姆,校对郝莱·拉希德。读到这里,不由得让读者心生疑惑:作者究竟是谁?毕竟小说的正面封皮上已经写着作者萨乌德·桑欧西,小说名、版次以及出版社的信息了,殊不知这只是作者设置圈套的第一步。

紧接着内置封面,便是译者简介和序言。

译者简介

易卜拉欣·萨莱姆,从事翻译工作,精通菲律宾语,阿拉伯语和英语。……现任菲律宾驻科威特大使馆翻译一职。……

译者序

我翻译这部小说并不意味着我完全同意其全部内容。我在这项工作中所起的真正作用不过是应作者的要求把菲律宾语写的原文翻译成阿拉伯语罢了……

如此详细明确的作者生平很容易让读者相信这里的译者确有其人,而严谨的作者声明提到了原文是用菲律宾语创作的。读完这些,读者可能彻底进入了作者萨乌德的圈套,相信这部小说是一部译作。

在小说正文的一开始就写道:

我的名字叫Jose……

接下来就是何塞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故事,表面上看,这本小说是何塞的自传。实际上,何塞是作者设定的一个“话语上的叙事者”,这个虚构人物代替了事实上的叙事者,即作者萨乌德自己。如果没有之前的译者做铺垫,一般自传中的叙述者、主人公和真实作者的同一关系中会出现一道僵硬的裂痕,那就是自传的主人是一个科菲混血,但是真正的作者自己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科威特人。这样读者很明显的感受到这本披着自传外衣的小说讲述的并不是萨乌德自己的人生故事。而译者可以使这道虚构和真实之间的裂痕模糊化,身为菲律宾人的译者将菲律宾语写的自传翻译为阿拉伯语。这种译者加上自传体的双重设置,使得读者忘记了真实作者的存在,越发肯定了这部小说的客观性,相信小说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作者萨乌德如此煞费苦心,目的就是为了隐藏这部小说的虚构性质,从而建立起与读者的情感交流。

等到读者通读全文之后就会发现,虽然在作者萨乌德的设置下译者易卜拉欣·萨莱姆声明自己只是做了技术性的翻译工作,但是他的真正作用却不止于此。

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译者以何塞的好友身份出场了。当何塞第一次去奶奶家附近的清真寺礼拜的时候,他遇到了菲律宾青年易卜拉欣·萨莱姆,至此之后,两人成为好友,易卜拉欣更是在何塞落难之后为他提供热心的帮助,帮他找工作,甚至让何塞住在自己的小公寓里。在这期间,他曾向何塞讲解《古兰经》,帮助他了解伊斯兰教,对主人公在宗教认同道路上的探索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校对者郝莱一直都鼓励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子承父业,写下对科威特的所见所闻所想,也写下周围所有人的遭遇。由于何塞自小在菲律宾长大,只会英语和菲律宾语,不会阿拉伯语,所以他迟迟不能动笔。但是当他决定离开科威特之时,决定用菲律宾语写作,让经常从事翻译工作的好友易卜拉欣帮忙翻译成阿拉伯语。

何塞用菲律宾语写作,是因为他的童年与一连串的个人关系起源于菲律宾,在菲律宾的语言和社会中,它能够包容他,尤其是在他没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威特人之后。由于他的混合身份,他只能通过译者与他的形式上的归属地沟通,译者便承担了传声的任务。同时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述出来的文化活动。因此译者翻译出的“作品”应该是混合了菲律宾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产物。在译者序中,译者特意为注释做了说明:

一些单词和名字在原文中就有注释,至于一些没有注释的特殊词汇,我特意在书页空白处做了注解。似乎书中空白处的注释有点多,但是我和校对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这部小说并不是真正的翻译作品,所以通过煞有介事的译者的脚注,解释一些阿拉伯文化或者菲律宾文化中特有的词语,从而使译者在这里充当了两种文化之间的橋梁,帮助读者能够没有障碍的理解小说内容。

文中出现的译者作为重要人物在文本中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帮助主人公完成身份认同的角色。同时翻译职业本身的性质更是让译者成为阿拉伯文化和菲律宾文化之间的中介。小说开端译者的设定使得读者将原本虚构的故事当作真实发生的事来看待,顺利实现了作者萨乌德和读者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仁龙.小说竹竿的叙事策略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2]尚晓进.跨越真实和虚构的边界[J].外国文学研究,2004(6).

[3]萨乌德·桑欧西(科).竹秆[M].阿拉伯科学出版社,2012.

[4]王克非.关于翻译的本质[J].外语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4).

[5]邹兰芳.现代阿拉伯自传及小说体自传[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6).

[6]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5(1).

作者简介:王洁玉(1993-),女,汉族,甘肃景泰人,硕士在读,天津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阿拉伯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叙事
浅谈《红楼梦》叙事风格的特色
电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隐喻美学分析
主旋律影片《开罗宣言》叙事分析
满族说部中的英雄叙事模式
《叫我第一名》的叙事风格探析
《建党伟业》的爱国情怀叙事与当代启示
平凡人悲凉的温情与温柔的绝望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